李外滩
很多妈妈都非常困惑,不知道孩子的专注力到底有没有问题,有时看着糟糕,有时却貌似还好,比如讲故事时坐不住,无法跟着你的讲解走,或者上课时东张西望,神游;但若是玩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尤其是看电视或者玩比较刺激的游戏,那也是很能专心的。
事实上,“注意力缺陷”确实是存在的。
教室里的ADHD
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数据,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冲动都是多动症(ADHD)的指标行为——虽然把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联系在一起,不很让人愉悦,但家长需要知道,注意力缺陷的三个核心症状就是注意力缺陷、冲动、多动。研究上也有一种称法称其为注意力障碍。
美国著名ADHD研究专家巴克利医生曾指出,据保守估计,美国社会中有3%~ 7%的儿童患有ADHD,换句话说,全美国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就有1个~2个ADHD儿童。在我国,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儿童中ADHD患病率大约为4.31% ~ 5.83%,估计全国共有ADHD儿童1461万~1979万。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可能有一个ADHD患者。
不过,注意力缺陷要获得医院的确诊并不容易,原因有二:首先,这和目前的医学检查体系有关。注意力缺陷不是一项生理性疾病,至少目前还无法完全通过仪器来检测出量化数据,医院中的检查方式有一部分是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的。问卷分两类,分别由家长和老师作答(两份问卷内容完全一样),问题类型都是就孩子平时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进行打分。所以问卷里面,既有家长和老师打分时的主观性,也会有问题本身的局限性。其次,专家的看法也会很不一样。对于同一个孩子,不同的专家医生也会有不同的结论。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医生对于注意力缺陷表现出来的情况界定,会比较依赖于医生个人的医案经验、风格(倾向保守还是激进)等。所以,当我们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的问题时,可以先了解一下注意力缺陷的症状有哪些,对照着这些持续性地观察孩子一段时间,随时录一些视频,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去医院问诊会更高效。
注意力好坏的关键要看“主动注意”。人的注意力分为两部分,即“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主动注意”这一项是用来识别注意力好坏的重要指标。“被动注意”是兴趣导向,是指和学习任务无关的、由刺激引起的自发反应,比如看电视、打游戏、玩刺激性声光电玩具等。
“主动注意”是认识参与的活动,也就是意志力。它在学习或阅读时,会有意图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需要克服干扰,并付出心理努力。为什么有的孩子在阅读、玩拼图、吃饭的时候总坐不住,但看电视、玩游戏、涂颜色的时候却又看起来很专注?正是因为使用到的是不同的注意力部分。而“被动注意”,每个人生来就有,通常3岁前的孩子就具备了“被动注意”的能力,但“主动注意”的能力,是在3岁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
3岁-6岁是“主动注意”发展极为迅速的一个阶段,通常到6岁的时候,正常孩子的“主动注意”已经发展到成年人水平的70%~ 80%了,这时,孩子可以坐下来看一本书,可以坚持听完一节课。在学龄后的几年里,“主动注意”的发展会逐渐放缓,但仍然会通过学习或阅读,即通过大脑忍受和克服枯燥,让“主动注意”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与发展。然而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因为忍受和克服枯燥的能力比较弱,他们的大脑在碰到这些任务时,会主动地退回到舒适区,使得他们的“主动注意”得不到拓展。
“主动注意”A与B
“主动注意”的发展与先天、后天都有关系。注意力缺陷的孩子为何没能在“主动注意”的发展关键期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其中有天生的因素,也有后天人为的因素,两者哪个影响因素更大并不好定论,是非常辩证的。
先说先天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ADHD和脑部微小的结构变化有关,大脑中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神经递质不平衡。产生这种微小病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遗传基因,孕期精神压力、吸烟、喝酒,胚胎发育和分娩过程中的意外伤害(如缺氧、感染等),有害物质的环境暴露(如重金属中毒、高血铅症等),早产、低出生体重等。通过将ADHD患者和正常脑部的活跃对比,会发现ADHD患者的认知部(前扣带回)不能激活。
再说后天因素。注意力缺陷的孩子通常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早上起床后,他们会坐在床上开始神游,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时候,父母看着着急,主动帮他们完成穿衣、刷牙等事;接着,还要再提醒或催促他们去吃早饭,吃早饭的过程中孩子又在神游,于是父母迫于时间要求又开始妥协、给孩子喂饭。这个过程中,孩子本该自己主动思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事的过程,被父母代劳,本该调动“主动注意”的能力又被削弱——正是这样,天生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辩证地影响着孩子“主动注意”能力的发展。
虽然前面看起来很悲观,但事实上,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现在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发现注意力缺陷的人因为容易分心、走神,他们会有过人的发散性思维,他们聪明、直觉强、创造力强,也往往因为有许多的兴趣爱好会成为很厉害的运动员、发明家、提案者、发起人。
事实上,很多我们熟知的天才小时候都曾被诊断出注意力缺陷,比如爱因斯坦、爱伦坡、萧伯纳、达利等。如果孩子真的存在注意力缺陷,虽然可能父母面临的挑战会更大,要付出的努力也会更多。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增加教养育中的注意力培养:
营造安心的氛围。有良好的生活氛围,孩子才会有良好的情绪和行为。家庭温馨、稳定,且在孩子做事时创造比较干净、舒适整洁的环境,能让孩子心安地去享受做这些事情。
专注时减少干扰。在孩子专注从事某一活动时,家长要避免过度关注,并减少周围的刺激物,让孩子容易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当不得不打断孩子时,可以先表扬孩子当下的专注力,再用“对不起,现在我们……”的句式陈述打扰他们的理由,以及接下来要做的事。
培养兴趣和自制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过程,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训练孩子的自制力,引领他们玩得更深入、更持久,从开始的10分钟,慢慢过渡到40分钟,比如可以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固定的任务,形成心理活动的定向思维。
家长的期望切合实际。给孩子提的要求不能太高或太低,也不要过多。语言应简单明了,让孩子理解并记住。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专注的程度,切不可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正确引导孩子。家长要投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让孩子感受到全身心与父母互动的乐趣。当孩子不知道把精力集中在哪些地方,或不知道身边的工具该怎样使用时,就需要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父母应善于运用语言建立逻辑关系,比如,“你看,这里有一个开关呢!”“我发现这些积木可以搭一座房子。”“你能帮我找出红色的珠子吗?”等引导语,很自然地将孩子带入到活动中去,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