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 王祖峰 王虹人 鲍华伟
摘 要:从水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发展绿色高质量水产养殖业具有“节粮”“节地”“节水”的比较优势等方面分析了水产养殖业对助力粮食和营养安全的重要性,并从粮食和营养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粮食安全;营养需求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取得了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据统计,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9 kg,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 kg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更加稳固[1]。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而粮食供给仍然面临耕地和水资源硬约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国外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升级,人群膳食结构发生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人口直接消费粮食减少,动物性粮食消费增加,导致饲料粮需求的增长。总体而言,受需求的“地板”和供给条件的“天花板”双重压力,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稳固,但形势依然严峻。
水产品是大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整膳食结构、补充口粮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表明,过去30年中,养殖鱼类产量提高了十余倍,成为增长最快的食物供应产业[2]。学界普遍认为,随着未来人口不断增长,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水产品供给与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须由水产养殖来填补。当前,国内外关于粮食和营养安全的探讨趋于更加关注水产品和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性,水产品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潜力也更加受到重视。本文就水产养殖业对于助力我国粮食和营养安全的意义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促进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关注。
1 水產品能够替代畜禽肉类的可行性和优势
鱼、虾、蟹、贝等水产品含有大量优质蛋白,易于消化吸收,既能够补充谷物中含量不足的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等,又能够替代畜禽肉作为相当一部分人群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对人类的必需氨基酸、动物蛋白和总蛋白摄入量均具有重要贡献[3]。
FAO总干事屈冬玉表示,鱼类和渔业产品不仅是全球公认的最健康食物,而且也属于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食物种类。他强调,鱼类和渔业产品必须在各级粮食安全和营养战略中扮演中坚角色。
与其他食物相比,水产品更为富含维生素D、维生素B和矿物元素(钙、磷、碘、锌、硒)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这为改善当前我国约3亿人口中普遍存在的因微量营养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4]。
同时,自然界中能直接被人体利用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仅存在于部分水产品中[3]。大量研究表明这类omega-3脂肪酸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在人体内转化形成抗炎因子,帮助维持正常血压、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液凝固风险,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必需成分[5]。在日常膳食中增加水产品摄入量有助于维持人体脂肪酸平衡状态,减轻甚至改善由大量消费红肉导致的不良影响,从而降低肿瘤、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保障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积极效应[6]。
近日,联合国有关组织联合发布名为《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断传播链》的报告,将此次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定义为人畜共患病疫情[7]。与畜禽等陆生动物不同,由于水生生物在生存环境、病原体传播媒介、亲缘关系、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存在较大差异,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任何来自水产品的人鱼共患传染性疾病[8]。已有的因食用水产品导致人类患病的报道多为交叉污染或食用不熟水产品所导致。因此,正确食用水产品不会罹患人畜共患病,这与人畜共患病存在本质的区别。
根据2020年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的数据,2018年全球人均鱼类消费量约20.5 kg,约占全球人口动物蛋白摄入量的六分之一[2]。同年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高达46.28 kg,但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仅约11.4 kg,不足《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推荐量下限的一半,在平衡膳食方面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9]。预计随着发展水平、生活标准和收入水平、全民营养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水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优质水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
2 发展绿色高质量水产养殖业的比较优势
相比传统畜禽类养殖,绿色高质量水产养殖业具有“节粮”“节地”“节水”的比较优势,对助力粮食及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 水产养殖业具有“节粮”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动物性食物消费快速增长,饲料粮需求不断加大。2019年,我国肉类消费量为8 133万t,以料肉比约3.5∶1进行粗略计算,大概需要消耗2.85亿t饲料粮(占同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10-12]。饲料粮快速增长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水产养殖系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其营养转换率高于大多数陆地畜牧系统,产出的水产品对畜禽肉类具有替代作用,能够减轻饲料用粮压力。水生动物多为变温动物,不需为维持恒定体温消耗能量;相比于陆地生物,其形成骨骼组织所需的资源较少。研究表明禽类和猪分别能将约18%和13%的食物转化为蛋白质,鱼类能将约30%的食物转化为蛋白质,具有更高的营养转换率[12-13]。因此,发展绿色高质量水产养殖,增加优质安全水产品的供给,有利于减轻近年来饲料粮增长造成的压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
2.2 水产养殖业具有“节地”作用
水产养殖待拓展空间潜力较高,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22亿hm2(18.37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左右,而管辖海域面积达3亿多hm2,其中海水可养殖面积约为260万hm2,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约为240万hm2,两者总计约为500万 hm2(7 500万亩),接近我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的总耕地面积,对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4]。目前10 m等深线内,已用于海水养殖开发的海域利用率约为40%,10~30 m等深线海域利用率仅约1%,可开发潜力巨大[12,15]。利用这些海域构建“蓝色粮仓”,等同于增加或补充耕地面积,对于拓展食品生产空间、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水产养殖不仅空间潜力大,而且土地资源利用率高,以传统池塘养殖为例,2019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264.47万hm2,产量2 230.05万t,单位面积水产品产量8.43 t/hm2(同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约5.7 t/hm2,谷物单位面积产量约6.3 t/hm2)[11,16]。同时,在进行良好规划的前提下,对非耕地国土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不但不与粮食生产“争地”,还将有效减轻对耕地需求造成的压力。例如,近年来发展内陆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能够挖塘抬田开辟新的耕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取得“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效果等,在“一田多收”为渔农民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起到“节地”甚至“增地”的作用。
2.3 水产养殖业具有“节水”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2019年我国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量的60%,主要用于粮食生产[17]。然而,当前华北平原、三江平原、淮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均面临地下水超采和水源不足问题。农业农村部近年来主推的各项绿色水产养殖模式均具有节水功效。其中工厂化循环水、集装箱养殖等模式能够实现养殖水体零排放;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化综合治理技术使水产养殖尾水可经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不但实现“一水两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能为农作物增加氮、磷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在淡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基于陆海统筹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养殖业,在拓展食物生产空间的同时,能够缓解水资源需求压力,做到“不与民争水”。
总体而言,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缓解资源压力、加强长期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3 以水产养殖助力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几点建议
当前,粮食安全概念已不仅限于谷物安全,应同时考虑营养维度,最终实现营养安全并构建可持续的食物供给及健康膳食结构。发展绿色高质量水产养殖业是实现长期粮食及营养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推动将鱼类等水产品纳入粮食安全与营养战略的考量及措施中
水产品是经济优质的动物性蛋白来源,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必需营养物质,在粮食安全和营养战略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建议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将水产品纳入粮食安全与营养战略的计划及措施中,如通过地方市场进行采购,为学校供膳等。可考虑通过税收政策或行业法规等措施,为以水产品为代表的高营养食物的生产及营销提供支持和激励。进一步改善路网、交通、市场基础设施(装卸、储存、加工技术、冷藏系统、冷链、干燥技术等)以减少水产品产出的成本及损耗,使消费者更容易获得经济实惠的营养食物,更好地发挥渔业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3.2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各环节的科技创新
科技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建议在水产苗种、新型饲料研发等方面着重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例如培育经改良后不直接争夺人类所需食物的饲料专用品种,对从不同层面有助于实现粮食和营养安全的水生生物关键特性进行驯化和改良,培育更为优良的苗种;再如可着重考虑开发新型水产养殖饲料,包括改良细菌、酵母、藻类、昆虫等替代饲料用鱼,从而减少对野生幼杂鱼的需求,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工方面,着重研发以保留水产品营养价值为目的的加工、保存等技术,而不是单纯注重深加工食品的生产,可开发将不经常食用但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部位(如头、骨、皮)转化为营养产品的途径,在增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减少浪费。除此之外,应设置专项科研基金研发深远海养殖相关技术装备及配套体系,拓展养殖生产空间;并加强传感器、控制器、养殖设施、循环水处理设施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助力水产养殖业实现自动化、精准化、信息化。
3.3 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贯彻实施好“五大行动”
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2020年3月,農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2020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通知》(农办渔〔2020〕8号),部署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五大行动”[18]。贯彻落实好“五大行动”,是聚焦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驱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各有关部门应加深“五大行动”对于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集中力量,统筹协调,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实施方案,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与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之间的合作,调动和凝聚行业力量,同向发力,确保行动落实生效。要充分利用各种纸媒、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平台,加强对典型案例、集中展示等活动的宣传报道,既在水产养殖行业内增强从业者的绿色养殖意识,也面向社会大力宣传,引导公众提升对于水产养殖业的认识。同时结合主动曝光相关问题并督促解决等方式,与媒体共同形成结果导向的舆论监督环境,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4 加强科普及营养教育,呼吁民众构建可持续的健康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知识和教育赋予判断及选择的能力,是民众构建健康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基础。科学普及不应止步于简单粗暴的给出“吃鱼健脑”结论的灌输式教导,还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从原理上加以梳理阐述,提供相应的科学背景,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引导民众经过理性思考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或选择,主动改变行为及消费习惯。为此,科普工作可以拓展更多渠道,例如政务机构号“我们的太空”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在知乎实现由新人到关注者突破百万的转变,并立足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喜马拉雅、荔枝FM、唱吧等“九微一体”新媒体矩阵,探索“大融合大传播”新模式。借鉴上述经验,在多渠道打造相关领域“科普国家队”时,可通过科普文章、回答、视频、专家专栏、电子书、专题圆桌会议等多样化的形式加强科普工作的深度、高度、权威性和普适性。同时可考虑将食品和营养相关知识及技能纳入中小学课程设置,从中小学生的营养教育入手为各年龄段的营养安全提供有利环境。通过科学普及和营养教育促进个人和社会了解营养知识,改变消费行为,主动构建可持续的健康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助力长期粮食和营养安全。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 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N].人民日报,2020-08-07(009).
[2] FAO.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20:sustainability in action [EB/OL]. (2020-06-08)[2020-08-17].http://www.fao.org/publications/sofia/2020/en/.
[3] TACON A G J,METIAN M.Fish matters:importance of aquatic foods in human nutrition and global food supply[J].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2013,21(1):22-38.
[4] ROOS N,CHAMNAN C,LOEUNG D,et al.Freshwater fish as a dietary source of vitamin A in Cambodia[J].Food Chemistry,2006,103(4):1104-1111.
[5] 刘雯雯,刘梅林.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23(6):510-514.
[6] INNES K J,Calder P C.Marine omega-3 (n-3) fatty acids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an update for 202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0,21(4):1362-1383.
[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牲畜研究所.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断传播链 [EB/OL].(2020-07-06)[2020-08-17]. https://www.unenvironment.org/zh-hans/resources/report/preventing-future-zoonotic-disease-outbreaks-protecting-environment-animals-and.
[8] 孟彦,梁宏伟,曾令兵.水产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J].中國水产,2020(3):20-22.
[9] 赵明军,孙慧武,王宇光,等.基于居民营养需求的中长期水产品供给与消费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19,37(6):1-14.
[10] 国家统计局.202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74-83.
[11] 国家统计局.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EB/OL].(2019-12-07)[2020-08-1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6_1715827.html.
[12] 刘长民.从粮食和营养安全视角看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14,32(2):12-17.
[13] HASAN M R,HALWART M.Fish as feed inputs for aquaculture:practices, sustainability and implications[M].Rome: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Technical Paper.2019:518.
[14] 李大海,韩立民.陆海统筹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新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9(6):109-117+2.
[15] 李大海,韩立民,闫金玲.离岸海水养殖:海洋食物增长的新空间[J].农村经济,2019(9):140-144.
[16]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17-29.
[17] 水利部.201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2020-08-03)[2020-08-17].http://mwr.gov.cn/sj/tjgb/szygb/202008/t20200803_1430726.html.
[18]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20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通知:农办渔〔2020〕8号[A/OL].(2020-04-01)[2020-12-14].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004/t20200401_6340570.htm.
(收稿日期:2020-12-14;修回日期:2021-02-05)
作者简介:张 翔(1990-),女,农艺师,主要从事水产技术推广相关工作。E-mail:zhangxiang_sioc@163.com。
通信作者:鲍华伟(1978-),女,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水产技术推广相关工作。E-mail:9726318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