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敏
脑卒中俗称“中风”“卒中”[1]。主要是由各种因素所导致脑部血管发生血液循坏障碍[2],促使脑组织损伤。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化,与动脉血栓、血液动力学改变、外伤以及动脉畸形等因素有关[3]。同时心脏病、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年龄是脑血管疾病形成的高危因素[4]。脑卒中常表现为运动神经功能失灵、头痛头晕、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意识异常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若病情未能及时控制,也会导致患者致残,严重的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甚至死亡[5]。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改善脑部血液循坏、去除病因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为主,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基础治疗包括血压、血糖管理,病因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神经保护类药物(胞二磷胆、依达拉奉等)及改善脑血管循环类药物(尿激肽原酶、阿司匹林等)。手术治疗有去骨瓣减压术、介入治疗以及开颅血肿切除术等。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而不同。虽然临床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脑卒中发病后,会导致脑内组织细胞受损,而这些受损细胞自主修复能力较差,导致在治疗后常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以及感觉障碍等。相关数据表明[6],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能有效的修复受损细胞,从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进而改善预后。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中医康复介入治疗,均取得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17年1月—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脑卒中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且年龄≥65岁;(3)在充分沟通后,患者知晓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患有精神类疾病,依从性差;(3)急危重症者;(4)研究者认为不符合本次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各15例,年龄为65~72岁,平均年龄为(68.5±2.2)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66~75岁,平均年龄为(70.5±2.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方式[7]。(1)心理治疗:脑卒中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而患者在经受疾病打击的同时,心理情绪也不断发生变化。脑卒中患者心理情绪一般可分为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到卒中后焦虑,再到反对独立期,最终进入适应期。其中抑郁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病情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由于抑郁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加之部分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导致抑郁症状无法被检出,往往只有在发生意外事件后才被发现。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尤为重要。可通过增加与患者沟通频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信任感,从而有利于了解患者真实心理想法。对于存在语言障碍患者,可通过患者神情、行为以及眼神等肢体语言,了解患者心理情绪状况。针对负性情绪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或讲述过往成功案例,增加患者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或加强家属教育,使其积极参与患者日常护理中,使患者感受更多的关怀等。(2)康复治疗:早期的康复治疗目的不仅能促进肌力的恢复,同时更能重建脑神经,促进患者康复。不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所以运动疗法的方案应个体化实施。对于意识障碍者,给予患者被动训练,如上下肢屈伸、外展等,并观察患者四肢皮肤情况,若无红肿、发紫等情况,可对患者四肢进行按摩,保持每日1次,用以促进患者四肢血液循坏,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若出现红肿、发紫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并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存在自主活动能力患者,则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如助力或翻身翻身、坐起训练、平衡训练、移行训练以及拮抗运动等。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如认知障碍可进行作业疗法,言语障碍可进行言语治疗等。
观察组增加早期中医康复介入治疗:(1)针灸:对患者昆仑、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穿刺,在对相关穴位进行消毒后,采用30号毫针穿刺,使用平补平泻法,以患者感到酸胀感为宜,并拔出少许后,留针30 min。(2)推拿:采用滚、捏、拿、揉等手法对患者头面部、肩部以及患肢进行推拿,使用力度适当,并嘱患者放松患者身体,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内、外屈伸,旋转等动作。(3)拔罐:对患者气海、中腕、肩髃、曲池以及阿是穴等穴位进行拔罐,采用留罐法分别将罐子吸拔留置于选取穴位10~15 min,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然后将罐起下。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8]:上肢满分66分,下肢满分34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
ADL评分[9]:分为大便、小便、个人卫生、用厕以及进食等行为进行评估,满分100分。20分以下为极重度障碍;20~40分为重度障碍;41~60分为中度障碍;60分以上为轻度障碍。
临床疗效[10]:(1)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神志清楚,大部分生活可自理;(2)有效: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在协助下可以正常生活;(3)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生活质量评分[11]:采用自制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对患者躯体、社会以及角色等方面评分,每个项目均为100满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均有所改善,但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程度明显更高,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上肢肌力 下肢肌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24.43±2.37 42.94±3.81 14.52±1.82 26.96±2.55对照组 30 24.13±2.62 31.76±3.44 14.93±1.37 19.14±2.63 t值 - 0.465 11.929 -0.986 11.692 P值 - >0.05 <0.05 >0.05 <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患者在极重度障碍、重度障碍上人数更少,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ADL评分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DL评分对比(例)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例数更多,治疗有效率96.7%,远高于对照组患者80.0%(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角色功能观察组 30 79.72±2.81 84.31±3.54 81.21±4.95 81.36±4.61 85.37±7.45对照组 30 67.33±3.11 71.15±4.55 68.85±6.24 72.47±5.18 76.34±6.41 t值 - 16.191 12.503 8.500 7.022 5.033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脑卒中具有高病死率以及致残率,病死率10%~30%,致残率60%~70%[12-13]。多发于45~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群,老年人群由于身体代谢功能降低,血液变黏稠,血管硬化,合并其他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更容易患脑卒中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康复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患者发生偏瘫,越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更为明显。随着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和发展,医学上更加重视早期中医康复治疗方法。我国对于脑卒中早有相关记载,在我国中医学中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14-15]。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积损正衰,致气血运行无力,使脑脉瘀滞不通,脑脉失养,突发本病。同时劳倦内伤、情志过极以及脾失健运也是本病发生因素。针灸为我国传统治疗方式,通过对相对应穴位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疏经通络的效果。同时针灸也可以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化,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且针灸价格低廉、副作用少,患者易接受。再配合推拿的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等功效,从而根本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康复。
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均有所改善,但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程度明显更高,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患者在极重度障碍、重度障碍上人数更少,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ADL评分更高(P<0.05)。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人数更多,治疗有效率96.7%,远高于对照组患者80.0%,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更高(P<0.05)。由此可见早期中医康复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要远好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在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中,早期中医康复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继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