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聪 吴玥喆 孙 健 曹学伟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2.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广东广州 510030;3.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030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特色针刺疗法,由符仲华教授在1996 年发明[1]。随着研究的深入,浮针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发展迅速[2]。CiteSpace 软件由陈超美教授开发,是一款科学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软件,集聚类分析、合作网络分析等多维尺度分析功能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被广泛运用于情报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中[3]。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研究方法,挖掘浮针疗法领域的知识结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和前沿。
以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浮针”为主题词,选择检索条件为“精确”,时间限制在1997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将所有文献导入到NoteExpress软件,经过合并、查重后,完善题录信息。然后进一步筛选,剔除报纸、科普宣传、发明专利、会议论文及非医学相关文献,最终得到1069 篇文献,将筛选后文献导出,进行下一步分析。
运用NoteExpress 对纳入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选择CiteSpace 软件5.7.R5W 版本,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设置作者时间切片为8 年,Top N%设为20%;关键词时间切片为4 年,Top N%为10%;机构时间切片为4 年,Top N%设为100%;作者及机构分析不进行裁剪,关键词分析进行Pathfinder 裁剪。
对纳入的1069 篇文献按发表时间进行统计排序,浮针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变化趋势大致符合指数增长模型,浮针研究发文量呈持续上升,并于2018 年突破年发文量百篇并持续快速增长,2018—2020 年发文量占比超38%。见图1。
图1 1997—2020 年浮针研究发表情况
共有749 家机构参与发表,发文量前三位的机构分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发文量>9 篇的研究机构共18 家,见表1、图2。最大的合作群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中心,各机构间合作紧密,发文量大。其他的机构合作群范围较小,存在大量的小型合作群及独立节点,以大学及附属医院间合作为主,各机构间合作较少。
表1 浮针研究机构文献发表情况
图2 1997—2020 年浮针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发文量最大的3 位作者分别是符仲华(54 篇)、黄泳(16 篇)、周文学(13 篇)。从图谱中可以发现存在有多个作者合作群,其中以符仲华为核心,黄泳、孙健等为中心的作者群发文量最大。此外,发文量较大的作者群还有:查和萍、范志勇为核心的作者群以及周文学、喻勇为代表的作者群。见图3。
图3 1997—2020 年浮针研究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使用CiteSpace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见图4,主要关键词见表2~3。频数及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中与病种相关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颈椎病”“疼痛”,提示目前有关学者对浮针在骨科疾病及痛症的治疗作用上关注较多。
表2 浮针研究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表
表3 浮针研究关键词词频表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进一步从关键词中提取聚类名,通过LLR 算法构建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5。本研究中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共形成13 个聚类,网络模块化值为0.8314,平均轮廓值为0.9534,表示此次聚类结果较好、聚类内部同质性较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9 个依次列出。见表4。
表4 1997—2020 年浮针研究关键词聚类明细表
图5 1997—2020 年浮针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2.4.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间视图结合关键词突现,能了解不同时间该领域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分别见图4、6。浮针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早期的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等骨科疾患,逐渐向带状疱疹、中风后遗症等领域拓展,同时,对于患肌、再灌注活动等浮针理论的探讨也日趋广泛。
自1997 年第一篇浮针文章问世,浮针领域相关文献发文量大致符合对数增长模型,浮针相关研究热度处于增长阶段。
通过作者及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发现,浮针研究的主力以各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中心形成了合作紧密、发文量最大的合作群,是浮针研究的主力。其余合作散在合作群以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间合作为主,合作较少。作者间合作关系方面,以浮针发明人符仲华教授为核心,黄泳、孙健等为中心的作者群发文量最大,涉及理论探讨[4-7]、数据挖掘[8-10]、临床研究[11-17]等多个维度,是浮针科研的主力。大型的研究机构及作者合作群的存在,体现了不同机构的作者存在较为密切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浮针研究的发展。
图6 浮针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方面,结合关键词频次、中介中心性、聚类分析及突现结果,浮针早期研究以骨科疾病及痛症的临床研究为主,是浮针治疗的优势病种。但随时间的推移浮针研究所涉及病种不断变化增加,较多的有如:原发性痛经、肩手综合征、压力性尿失禁等,推动浮针应用于更多领域。近年来,浮针领域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高质量临床研究[18-19]和数据挖掘研究[10,20-22]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浮针理念相关研究探讨[4,6-7,23]亦不断涌现。2017 年起以再灌注活动及患肌为关键词的研究显著增多,成为浮针研究者目前关注的热点与研究前沿。以再灌注活动、患肌理论为核心的理论探讨与机制研究或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其完善与突破将助力浮针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对浮针相关文献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并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浮针研究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但由于软件本身局限及未纳入英文数据库文献等原因,研究结果或存在一定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