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伟伟 黄凯宇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让国人备受鼓舞。在大家关注、转评、点赞“出差三人组”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就是我国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的邓清明,23年来他坚持做一件事追一个梦,但直到现在都还是备份而无缘“飞天”。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每天都坚持训练,他说:“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在为邓清明执着追梦的故事感动之余,也应该从他的心路历程中读懂这么一个道理: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必须随时保持战斗的状态,随时做好出征的准备。
兵法《六韬》有云:“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战争充满着偶然性,不可能等你准备好了再去打,也不可能因为你没准备好就不发生。“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这是战与备的关系式!从历史经验看,平时“弯弓不离手,恒日在阵前”,常备不懈、枕戈待旦,即使战争猝然降临,也能快速反应、从容应对;相反,如果抱着“等打起来再备”的心态,该磨的刀剑没磨利,该练的武艺没练精,一旦战争来临,定会措手不及。
军人生来为战胜,战士就该上战场。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享有“常胜将军”美誉的粟裕大将,终其一生都在思战研战备战,他随身常带四件“宝”——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最大爱好是观地形、看地图。新中国成立后,别人在繁华大街逛商店,他却在琢磨如果打起仗来,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别人在名山大川流连忘返,在他眼中这都是曾经和未来的战场。准备打仗是十年磨一剑,打仗是一朝试锋芒。准备得好,麻烦就少;准备不好,麻烦不断。每名官兵只有紧绷打仗这根弦,肩扛打赢这座山,等待出征这道令,才能确保一声令下,迅即出动、敢战能胜。
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军事训练是最直接的作战准备。军人的打赢本领、血性虎气、智慧谋略,只能从严格训练中获得。相对于机械化战争来说,信息化战争爆发更突然、进程更短促,“大吃小”让位于“快吃慢”,“首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的特征越发明显。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主动在危局、难局、险局中练意志练谋略,在真枪实弹、真打实练中强血性强能力,切实通过日复一日的摔打磨砺,练就敢打必胜、所向披靡的真本领硬功夫,确保胸中有忧患、眼中有敌情、时刻在准备。
“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克劳塞维茨说:“士兵应征入伍,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接受训练,以及睡眠、吃饭、喝水、行军,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进行战斗。”善于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真正用更智慧更勇敢的大脑思考明天的战争,自觉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局面做好今天的准备,我们就一定能在直面强敌时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