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传刚
崔傳刚
一些岗位可能会永远消失,离开这些岗位的人需要学习新技能,寻找和规划新的职业方向。
虚拟人概念最近着实火爆。数年前,这种以技术手段创造出来的假人还只独得二次元青年的恩宠,但随着主流媒体的深度介入,这个概念已走入普通大众视野。最近,央视也推出了虚拟手语主播,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
一项技术能够商业化,无非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技术本身已经成熟,应用成本变得相对低廉;二是市场有相应需求。从这两个角度看,虚拟人确实到了最好的发展时刻。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虚拟人越来越逼真,成本也降到能够批量生产的地步。更重要的是,无论用户还是商家,都对这种技术有着强烈需求。
众所周知,娱乐业近年风险频发,那些花费巨资苦心打造的明星人设,往往因为各种道德缺陷或者人性弱点在一夜之间崩塌。真人会犯低级错误,虚拟人在这方面的风险则要小很多。比如虚拟带货主播,至少不存在偷税漏税问题吧?当然,如果拥有它的平台偷税漏税,那另当别论。无论从成本还是收益角度看,打造虚拟人明星,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并且可行的方案。
虚拟人能够替代的不只是明星,还可以替代千千万万的普通岗位劳动者,比如金融机构或电商平台的客服。目前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已经承担了大量客服工作,随着技术升级,虚拟人未来还会为客户提供更加直观和亲切的服务。相比于真人,虚拟人可以24小时不休息,也不需要任何福利,成本显然更低。这次央视AI虚拟手语主播上岗,意味着央视很可能不再需要真人手语主播了。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这对开发者来说是个大机会,也给我们提出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虚拟人替代了真人,后者靠什么吃饭呢?
这是个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只能粗暴地选择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我想说,我们根本无需夸大技术的冲击。过去几百年的历史早已证明,科技的进步在总体上并没有导致人类大量失去工作,也没有导致人类变成废物。因为科技在消灭一些旧工作的同时,总是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岗位。我们该担心的不是被虚拟人抢饭碗,而是技术进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碌了。
当然,这是从长期发展来看的,短时间内虚拟人势必会给某些具体工作岗位带来冲击。一些岗位可能会永远消失,离开这些岗位的人需要学习新技能,寻找和规划新的职业方向。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人类推动技术前进,反过来,技术也逼迫人类自我提升。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光恐惧是不行的。
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根源之一。因为不满足于现实的限制,人类营造出了虚拟世界,也创造出虚拟人。它和古代的铁犁、现代的计算机一样,都是人类本身的一种延伸。铁犁出现后,我们必须学会犁地;计算机出现后,我们必须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虚拟人出现后,我们将要学习什么?不妨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