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梅,肖坤茂,黄咏欣,高杨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口腔科1、新生儿科2,广东 广州 510010
口腔疾病是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原因和儿童牙体组织发育不完善、饮食习惯不良、口腔卫生条件差等相关,可导致患儿牙体组织出现进行性破坏,不仅影响儿童日常进食,且会降低生活质量[1-2]。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畏惧疼痛、紧张、恐惧等心理,并出现哭闹、挣扎等表现,导致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这样不仅容易降低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医疗纠纷[3-4]。因此,在儿童口腔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让其配合治疗显得极为重要。行为诱导法主要是采用某种方式,激发对方的兴趣,并顺利地引导对方按需求完成某件事的一种手段[5-6]。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患儿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龋病、牙髓病、牙齿发育异常等疾病,需接受口腔外科治疗;②年龄3~12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口腔炎症;②伴有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异常;③身体发育异常;④视力、听力、智力障碍;⑤合并支气管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60 60男35(58.33)37(61.67)女25(41.67)23(38.33)平均年龄(岁)7.84±2.15 7.60±2.36 0.582 0.561 0.139 0.709龋病17(28.33)19(31.67)牙髓病13(21.67)12(20.00)牙齿发育异常14(23.33)15(25.00)其余16(26.67)14(23.33)0.319 0.956口腔疾病类型性别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给患儿及家属讲解治疗注意事项、安抚患儿情绪、指导其配合治疗等。观察组患儿给予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方法:(1)行为诱导方式。①示范诱导法:利用视频、动画等方式,向患儿讲解牙科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比如在治疗过程中需保持张口、头部不能随意移动、有需求或疼痛时可举手示意等,医师可亲身演示,让患儿熟知治疗过程;②循序渐进诱导法:为患儿操作之前,可向其介绍口镜、探针等器具,讲解用途,消除患儿恐惧感,并先让患儿熟悉牙钻及喷水的声音;③威逼利诱诱导法:对于反复交流安抚无效的患儿,可让家属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例如针对其喜好,告知患儿若不配合治疗,则不购买某物或做某事,若能积极配合,则在完成治疗后去购买某物或做某事;④家属诱导法:指导家属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悉心陪伴患儿,舒缓其警戒心和害怕的情绪。(2)心理护理。首先了解不同患儿的性格特点和对治疗的恐惧程度,多和患儿进行交流活动,声音需轻柔舒缓且有耐心,充分获得信任感,可利用玩具、卡片、动画片、游戏等方式消除其戒备心理,针对警戒心较强不愿交流的患儿,可向其家长了解平日喜好,并投其所好,也可让家长耐心鼓励患儿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需密切关注患儿情绪变化,针对有恐惧感的患儿,可适当分散患儿注意力,以缓解不良情绪;完成治疗后给予夸赞和奖励。两组患儿均持续护理至治疗结束。
1.3 观察指标 (1)患儿的配合度。记录两组患儿治疗配合度,其中十分配合指患儿可主动接受治疗,无哭闹、挣扎等现象;一般配合指稍有抗拒情况,但经过安抚后基本可顺利完成治疗;不配合指整个治疗过程均有哭闹、挣扎现象,无法配合;总配合度=[(十分配合+一般配合)/总例数]×100%。(2)患儿的恐惧发生情况。采用儿童牙科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7]评价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恐惧情况,其中结果>20分表示重度恐惧,13~19分为中度恐惧,9~12分为轻度恐惧,低于9分表示不恐惧,恐惧率=[(重度恐惧+中度恐惧+轻度恐惧)/总例数]×100%。(3)患儿的负面情绪。于护理前、护理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8]评价,其中A表示焦虑、D表示抑郁,每个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0~7分代表没有焦虑、抑郁的情况,8~10分表示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现象,11~20分表示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现象。(4)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记录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主要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配合率=[(十分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配合度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4,P=0.013<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的恐惧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恐惧发生率为1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7,P=0.001<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恐惧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后,HAD-A、HAD-D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儿HAD-A、HAD-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 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护理前12.03±3.32 11.97±3.50 0.096 0.923护理后7.11±1.65a 9.30±1.78a 6.989 0.001护理前11.42±2.63 11.50±2.41 0.174 0.862护理后6.44±1.58a 8.20±1.71a 5.856 0.001 HAD-A HAD-D
2.4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4,P=0.008<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例)
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无牙期、乳牙期、混合牙期、恒牙期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口腔问题发生情况均较高。相关数据显示,有60%~90%的儿童患过龋齿和牙龈炎,6~12岁的儿童中,有16%~40%曾发生过牙科创伤[9]。口腔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儿出现牙齿疼痛、肿胀、饮食困难等情况,且会对患儿运动能力、社交能力等产生较多不良影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10-11]。
由于口腔仪器设备的特殊性,加上操作过程中器械的声音等,会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以至于较多患儿在口腔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哭闹、挣扎等情况,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需在强迫手段下完成相关口腔操作,这反而容易进一步加重患儿心理阴影,对之后的口腔治疗会更加恐惧,且在强迫性的操作下也易误伤患儿,降低治疗效果[12-13]。近年来,有较多研究也发现,在儿童口腔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案,对于提高患儿配合度有重要价值[14-15]。行为诱导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案,主要是培养患儿和医生之间的关系,通过某些技巧,旨在消除患儿的不当行为,令其可积极配合治疗,目前的研究也显示,该方式在口腔诊疗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16]。
本研究在接受口腔治疗的患儿中采用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结果显示,使用该护理方案的患儿总配合度高达88.33%,且治疗过程中恐惧发生率更低,经过护理后HAD-A、HAD-D评分也明显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更高,体现出该方式的有效性。分析是由于,在行为诱导法中主要采用示范诱导、循序渐进诱导和家属诱导的方式,整个过程以沟通为主,首先让患儿了解整个治疗过程,缓解对未知治疗的紧张、恐惧感,并从各方面激励患儿配合治疗,争取获得患儿的信任,且家长的配合也有助于消除患儿对陌生人的恐惧感,缓解患儿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邵敏等[17]实验中也显示,有效的行为诱导方法可提高口腔治疗患儿的有效合作度,减少相关诊疗风险。此外,在心理护理中,根据不同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具有个体化、针对性的特点,且儿童的心理活动一般有不稳定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在给予耐心、舒缓的心理护理后,也可帮助患儿负面情绪得到舒缓,令患儿可积极地配合相关治疗,且该护理模式符合“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不仅仅是采取单纯的诊疗手段,也注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效果,更容易得到患儿家属的配合及理解,也有助于加强护患关系。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例如所纳入样本量较少等,未能深入分析患儿配合度和相关疾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对于此部分内容今后也将持续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诱导法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儿童口腔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减少恐惧、焦虑、抑郁等发生率,并能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