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陈庆飞 龚红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中国精神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寄托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希望,昭示着国家强盛的长久未来。地理课程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教育,这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任务,需要每一位地理教师积极主动地找出地理教材中的中国精神渗透点,选择适合实施渗透中国精神教育的载体,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中国精神教育,使渗透中国精神教育成为常态化,这无论是对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还是对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宇宙、大气、水、岩石、生物到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以及居民生活,无所不含,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问题以及解决措施,都可以在地理学科中找到答案,地理课是渗透中国精神教育的“富矿”。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优势,找出蕴藏在地理教材中的中国精神渗透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实施渗透中国精神教育,再灵活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是开展渗透中国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地理教材中的中国精神渗透点,蕴藏在每章教材的情景设计、课文、思考、案例、活动、自学窗、问题研究等内容之中,需要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反复揣摩、多角度去思考,真正掌握教材的精髓,才能比较系统地挖掘出来。在挖掘的过程中,教师不一定只局限于主干知识,教材中的辅助部分也可以成为渗透点。
教材中有关中国精神的渗透点确定之后,就要找出实施渗透中国精神的载体。所谓的实施载体就是与教材中的中国精神渗透点呼应的具体事例,实施载体的拟定,直接关系到实施的效果,这需要教师有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能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精准地设计好渗透中国精神教育的载体,贴切地应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把地理学习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时代精神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能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文以人教版现行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为例,说明中国精神的渗透点和实施渗透中国精神的载体(参见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中国精神的渗透点与实施载体一览表)。
表1 新人教版必修一中国精神的渗透点与实施载体一览表
将地理教材中彰显中国精神的渗透点与选择好的实施渗透中国精神教育的载体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在渗透中国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课前预设,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教育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要关注课堂生成,抓住师生交流中的某一闪光瞬间,不失时机地将中国精神融入到课程之中,与教材内容混为一体。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水到渠成式地演绎或延伸,让人感到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具体说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依据教材,充实扩展
地理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其内容往往比较简洁精炼。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融入中国精神元素,必须紧扣教材中的中国精神渗透点,进行合理的扩展、延伸,将渗透中国精神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课中,可以利用我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作为中国精神教育的渗透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将嫦娥登月和祝融号火星车传回大量珍贵照片等载体引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发展过程,可加深学生对地球宇宙位置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唤起他们勇于拼搏、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师生互动,乘势追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师生互动最有效手段之一。巧妙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而追问则既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扩宽视野,而且能更有效地渗透中国精神元素,例如,以学习活动课内容“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作为渗透点时,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在高原上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是不是所有的高原都能建设运动员训练基地?为什么?”在完成了上述问题的互动之后,再进行追问:“我们刚才知道的运动员训练基地的海拔一般是在1 800~2 400米之间,除了课本上提到的甘肃、青海、云南、河北等省之外,我国还有哪些省区也具备建设运动员训练基地的条件?”实际上我国在吉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也建有运动员训练基地,这一追问突出了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山河壮丽的特点,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创新精神的养成。
3.和风细雨,逐渐浸润
处于逆反心理时期的中学生,最讨厌生硬的说教。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不经意”地将中国精神元素融入其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的原理之后,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人在秋季庄稼还未成熟、即将出现霜冻的时候,采用熏烟方式来防霜冻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来探讨民谚“霜重见晴天”的道理,一方面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润物细无声地将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4.指定阅读,自我提升
课外阅读是地理课渗透中国精神另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中国航天人的故事》和《月背征途——嫦娥五号发射》等书,学习“常见地貌”时,可以阅读《地质之美》和《三山五岳》等书籍,除此之外,还可以阅读《走遍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等,进一步开阔视野,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的了解,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教育,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中国精神渗透点,运用合适的载体,因势利导地渗透到日常的地理教学之中,对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陶冶情操,立德树人
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勇于创新开拓精神,是现代地理课的首要任务。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中国精神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与时俱进、腾飞崛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2.明确使命,开拓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民族,在地理课中渗入中国精神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他们面临挑战勇于挺身而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豪气,担当起国家的进步、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
3.落实《课程标准》,提升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无不充盈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内涵,无论是人地协调观还是综合思维,不管是区域认知还是地理实践力,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应的印记,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中国精神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可以加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表现,是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行动。
4.完善学业,促进成才
中国精神中包含有古人认识世界的丰富智慧,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中国精神教育,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特别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诗词谚语,能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