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鹏 王玲玲
(1 辽宁省大连市急救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2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急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之一,致病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管的老化和病变、暴击撞击有关,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也有关系。脑出血患者突然发病一般是由情绪激动、血压波动、过度用力导致,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院前急救是规范救治的主要环节之一,急救护理人员需要尽快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等情况,协助医师进行抢救,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急性脑出血多为突然发病,发病后患者一般出现意识模糊、语言障碍、头痛等症状,救治难度大[1],一般发生急性脑出血后最佳治疗时间窗是病发后6 h以内,越早救治对患者的预后效果越有利,若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会增加,且患者的神经系统会受到损伤,影响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院前急救护理是治疗急性出血患者的重要环节,因此提前做好院前急救准备,有效安排护理环节,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迅速有序进行,缩短院前等候时间,优化院前急救护理的流程,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为尽早实施救治提供保障,提高院内治疗效果[2]。因此,本文以病例随机对照展开,探讨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接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2∶18,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0.57±3.29)岁;发病时间0.5~8 h,平均发病时间为(4.23±1.52)h;其中小脑出血患者15例,基底节出血患者9例,脑叶出血9例,脑桥出血患者7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1.28±2.12)岁;发病时间0.4~10 h,平均发病时间为(4.85±1.62)h;其中小脑出血患者8例,基底节出血患者12例,脑叶出血10例,脑桥出血患者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3],均经生化指标、影像检查确诊。②均由医院120急救车送往医院。③符合《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诊断标准[4]。④符合溶栓治疗指征。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动脉瘤及血管畸形患者、脑栓塞患者、病历资料不全者。②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③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④3个月内有颅脑手术者:⑤脑外伤、癫痫、血糖异常等脑部病变。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院前常规护理,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病情、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立即吸入氧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降颅内压、利尿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院前出诊指导,急救中心接到120求救电话后,立即安排发车,途中电话联系求救者、寻找目标,并询问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家属的反馈,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患者家属注意事项和简单的急救措施,如将患者平躺、保证正常通风、解开衣服领口,将患者的头稍微抬高,头偏向一侧,如果有义齿要摘除,解开皮带,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嘱咐患者家属要沉着冷静,不可过度紧张、恐慌,否则对抢救实施不利。②现场评估,合理安排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护理人员迅速评估周围环境,维护现场秩序,防止现场嘈杂,造成患者颅内压上升。医师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等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对于意识不清楚的患者,需检查患者的眼球位置、瞳孔状况,将口咽通气管置入口内,以防发生咬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将气管切开。对于有意识的患者,询问患者症状,进行有效救治。迅速给予氧气吸入,对于自主呼吸微弱者,给予机械通气,保证患者正常呼吸。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③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使用留置针给予脱水、降血压药物,如果患者发生痉挛或者抽搐,应给予一定量的镇静药物,监测液体滴注速度,避免引起急性肺水肿[3]。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配合医师进行插管;如果患者心跳骤停,给予心肺复苏,如果患者休克,给予抗休克治疗。待患者各项指标处于平稳状态后,再将患者移送至救护车,前往医院接受治疗。④心理护理: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及救治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治愈的信心,让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⑤转运中救护,转移患者时需有一人托住患者的头部,一人托住腰部,一人托住臀部,迅速而平稳地将患者平抬至担架,再转移至救护车内,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持续给予静脉药物滴注及氧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实施抢救措施。同时与院内医护人员联系,为抢救患者做好充足的药物及医疗器械准备,提前开通绿色通道,争分夺秒的实施抢救[5]。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并发症包括中枢性高热、急性肺水肿、脑疝、呼吸衰竭。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根据神经功能评分标准[6],对手协调性、上肢反射、腕功能、屈伸协调性进行评分,总分12分,总分值越高的患者,说明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好;根据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标准(BI),对治疗后患者的日常自主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总分60分,总分值越高的患者,说明患者日常自主生活能力越强。抢救成功的指标:HR值在80~100次/min,血压维持在90/60 mm Hg,尿量恢复到30 mL/h[7],抢救介入时间是指患者从进入急诊室开始抢救到手术抢救结束的时间,但不包括抢救中死亡患者的数据。手术前准备时间是指从患者拨打手术室电话到急症转至手术室交接完毕的时间,而不包括抢救中死亡的患者。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中枢性高热、急性肺水肿、脑疝、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50%(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病死率17.50%(7/4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10.12±1.25)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0.23±2.47)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7.26±1.36)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38.02±2.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2.3 两组抢救时间对比 数据显示,观察组抢救介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分别为(14.12±2.35)min、(4.23±0.2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8.26±3.36)min、(5.92±0.35)min(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min,)
表3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min,)
2.4 两组患者入院前死亡、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比较 数据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抢救效率对比[n(%)]
急性脑溢血通常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多发生于脑卒中3 d内,占20%~30%,急性期占30%~40%。脑出血主要与脑血管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因素有关,40~70岁中老年人是脑出血的主要发病人群。由于我国老龄化人群越来越多,脑出血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群体的多发病,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引起的脑部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大脑循环系统,造成大脑严重缺血或者缺氧,导致患者死亡,存活者也常常伴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8]。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关键是把握最佳治疗时机,院前急救护理是指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安排120救护车前往目的地,医护人员迅速进行现场病情评估、紧急治疗措施,再将患者平稳顺利送达院内急救室的阶段。院前急救护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科学有效的、规范化的护理方式,医护人员利用最短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为顺利急救做好准备,医护人员工作安排明确,急救步骤清晰,实施救治动作迅速且规范,缩短了急救时间,极大程度的保证了患者生命安全[9],急救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和急救,迅速给予患者氧气,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降压或镇静药物,对于心脏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指标,一旦发生异常,即可迅速进行抢救,同时与院内医务人员取得联系,沟通患者的病情及各项生命指标情况,以便于院内医务人员准备需要的药物及医疗器械,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顺利接受抢救。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中枢性高热、急性肺水肿、脑疝、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0%(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病死率17.50%(P<0.05),由此说明,院前急救护理是抢救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重要治疗环节,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10]。
脑出血的高发区域是脑基底附近,急性期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颅内压迅速升高,不及时的救治就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大多数患者家属不了解急救措施,且易发生焦躁、情绪失控,手足无措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具有高度时间观念,在急救途中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的病情,完成初步的病情评估,并有效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抢救措施,做心理护理,为现场抢救做准备工作,到达现场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救治,如心肺复苏、机械通气等,保障患者的生命指标处于平稳状态后,转送至医院,途中持续给予氧气、静脉药物输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11]。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为(10.12±1.25)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0.23±2.47)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7.26±1.36)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38.02±2.35)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院前急救护理可提高预后效果,降低神经系统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12]。
在患者入院时行院前急救护理,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休克,提高生存率。在抢救期间,采用CRAMS评分[13]法进行伤情评估,可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快速的伤情评估。及时、合理地实施院前救助计划和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而医护人员自身专业程度和救治技术熟练性等,对减轻患者病痛、避免二次损伤有重要作用[1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施行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后,观察组抢救介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医护人员在急救工作中更加自信,团队合作更加高效,从而提高急救效果,降低死亡与致残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抢救人员的问题处理能力和急救技能的熟练程度,都是医护人员准确判断患者伤情的前提,也是保证抢救效率的关键。与此同时,本研究的例证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数量,完善相关救治过程的记录资料,提高数据质量[15]。
综上所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