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刚
(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医院检验科,辽宁 锦州 121000)
临床上贫血属于十分常见且严重的病症,贫血患者一般都有各自的类型,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积压出现大幅度改变的一种病症,贫血会使得患者机体处于病理状态[1]。在临床上,贫血是十分常见且严重的疾病,而且我国的贫血发生率正表现为逐年升高的趋势,这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我国人民的生活健康。临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贫血的诊断和治疗,都在不断的开展各自的调查[2]。目前,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由于贫血的种类不同,患者发生贫血的机制也不同,因此在治疗时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亦不同,这也说明针对贫血患者,科学有效的鉴定其所属类型,对于病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选择到我院进行开展身体检查的健康人群与在我院治疗的贫血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对血液当中红细胞参数进行检验,从而鉴别贫血类型的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贫血患者视为观察组,另选9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52∶48,年龄23~76岁,平均(51.16±13.0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11.72±5.46)个月;此次发病到入院间隔2~5 d,平均(3.86±1.44)d。在所有患者当中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分别为25例、15例、15例,此外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肾疾病及失血患者35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51∶49,入组时25~75岁,平均(52.31±14.12)岁。所有调查对象均符合伦理,且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均被确诊为贫血,符合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存在有头昏、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相关症状表现[4]。③成年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均不足120 g/L,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均不足110 g/L。④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记录了详细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出组标准:①严重的脏器病变或多器官病变、器质性病变。②严重免疫系统合并症。③存在其他血液病症的患者。④无法进行沟通交流、精神严重病变、合并意识障碍、心理疾病的患者。⑤处于妊娠阶段或者哺乳期的女性[5]。⑥同期参与其他研究。
1.3 方法 对调查对象进行血液采集之前当天晚上叮嘱严格遵循禁食禁饮的原则,第2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以肘部静脉采血方式进行采集,血液标本采集2 mL,利用统一的血常规专用的采集管作为采集器,采集之后放在采集容器当中保存。血液采集之后,对调查对象的血液样本应立刻送到检验科开展检验。检验工作者对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开展化验。在检验中应注意抗凝剂与血液标本,要做到充分的混匀,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开展检验。血清转体蛋白可以通过ELISA进行检验,在固相抗体中的铁蛋白反应连接在酶标抗体中形成夹心结构,不能结合的酶标抗体进行及时洗去处理,并对酶的活性进行检测[6]。利用ELISA法检验血清中的转铁蛋白受体,可以应用邻菲罗啉比色方法实施血清铁的检查。可以通过三氯醋酸和盐酸混合溶液开展洗涤,对于血清中的铁和沉淀蛋白加以释放,并利用硫代乙醇酸实施干预。充分释放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然后再将二价铁与邻菲罗啉反应,将562 nm当做吸收峰。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红细胞参数进行统计和比较,主要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7]。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缺铁性贫血 观察组的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HGB、RBC、MCV、MCH等参数比对照组偏低,RDW比对照组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相比()
表1 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相比()
2.2 溶血性贫血 观察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HGB、RBC低于对照组,MCV、RDW、MCH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溶血性贫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比较()
表2 溶血性贫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比较()
2.3 巨幼细胞贫血 观察组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HGB、RBC低于对照组,MCV、RDW、MCH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比较()
表3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比较()
2.4 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肾疾病和失血患者 观察组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肾疾病和失血患者的HGB、RBC、RDW低于对照组,MC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肾疾病和失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比较()
表4 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肾疾病和失血患者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参数比较()
贫血属于临床上血液系统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发病以后,机体的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容易出现降低的表现。贫血的发病率较高,在最近几年也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对贫血的分类可以为主要治疗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目前贫血的主要类型包括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而且不同的贫血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也存在着各自的差异。针对患者具体的贫血类型做出治疗能有效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提高对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会使得人体降低珠蛋白合成功能,诱发缺铁性贫血。在机体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之下,就会使得血红蛋白合成功能出现障碍,所以患者会因此出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于患者红细胞处于充盈的状态,这也会使得红细胞体积出现变化[9]。溶血性贫血使人体的红细胞破坏速度增加,已经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这种贫血表现比较严重;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是因多种病因使得人体的骨髓造血功能出现衰竭,这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综合征。发病之后患者的骨髓造血细胞出现增生减压,外周血的全血细胞会急速减少。这样就会使患者出现一些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相关的症状表现;巨幼细胞性贫血大部分都是因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而表现出的贫血障碍。患者机体内存在维生素B12缺乏的表现,或者缺乏叶酸而导致发病。还有一些患者因遗传性因素或者药物因素而导致发病。不同的贫血类型在发病因素方面存在各自的差异,所以表现在临床症状上也不尽相同。在临床治疗的时候,确定患者的贫血类型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
由于临床研究和相关技术在不断发展,临床关于贫血等疾病的检测所使用的方法也在不断增加。化学发光免疫方法是对贫血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人体当中的铁元素的存储量与骨髓当中的含铁量进行检验,可为临床病症的诊断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参考依据。这对疾病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由于这种检验方法在具体的检验当中所使用的条件较高,因此很难大范围的推广[10]。临床在进行检验时,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测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导致其可能出现误差。如在检验采血时,血液采集不规范,或者血液标本的运送环节有误,血液检验的这个过程未按照实际的操作标准进行,这些都容易导致检验误差出现。所以提示我们在开展血常规检验时应注意做好各个环节的检验工作。在血液采集的时候应选择恰当的采血部位,正确的使用相关的采血设备来采集血液,保证血液检验在合理的检验时间之内完成检验。而且对血液的存储试管等也要保证干净无污染。在实验室中开展检验工作时,应严格的遵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检验的说明书要求等落实。为血液分析仪选择配套的试剂,并且要定期做好血液分析仪的维护和调试工作等。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人体红细胞的质量和形态可以通过多种参数来进行综合性的表达。RDW能够实现对人体红细胞离散程度的评估,如果这项指标升高,就说明人体的红细胞存在大小性差异增大。这能反映出人体红细胞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红细胞寿命有严重的缩短;MCV能够表现红细胞的体积,当这项指标出现变化,则表明人体的红细胞蛋白合成发生障碍。血细胞分析仪在操作的时候能够发挥良好的血液检验工作的价值,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血液检验之中。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确保仪器处于最佳的状态,这可以有效的确保整体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检验仪器的精密性。
综上所述,不同贫血类型的贫血患者在红细胞参数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总结不同的红细胞参数差异可以有效的分析患者的贫血类型,对临床的诊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