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董汉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社火”是中国乡土社会节日庆典时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所以“社火”就是在对古老的“土地”崇拜与“火”崇拜的影响下产生的祭祀仪式。“社”与“火”的仪式,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社伙”“社会”“射虎”等。现在的社火是在秦汉时期“社日”的基础上,融合了赛社习俗、庙会、大傩、迎春等节庆活动,一般由“春祈”“秋报”两个部分组成。“春祈”“秋报”说的是在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收时报答神功,以祭祀土地供奉后稷神为主的庆典活动。
社火中的关羽脸谱(见图1)以立眼、直(剑)眉勾绘,以此表现其刚猛的性格,额上的天中三曲纹顺势而下,溶化在眉宇之间两端卷曲的S 线中,与两眼之间到鼻头的又一条两端卷曲的S 线交错在一起,形成线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以此明确地表达了春天的神话。《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孟春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宿。初昏时刻,参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南方七宿中的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春天与东方认同,在时空意义之外又有了生命诞生的意义。引申为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万物交合。按照交感巫术原理,人与自然、人与神、神与自然之间具有交相感应的关系。把草木繁动的原因说成是天地交合的结果,在古代皇帝作为(阳性)天在人间的代表要到帝籍田亲自耕作,也就是代表天同阴性的地母相结合。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中有“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又有“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这种阴阳交合的现象在春天意象的表现中再明确不过了。
关羽脸谱(见图1)上的这两条S 形曲线交融,成为一对阴阳互补的图形,并在鼻头终止,带有阴阳相生之意。左眉旁边的三纹好像是刚抽芽的草木,与额顶的三条曲线构成了三生万物的春天景象,展现了《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的道理。又通过鼻侧黑线的诱导,把视线引向右边的七星图形。由于春祈仪式的需要,脸谱上增加了北斗七星作为斗转星移的功能,以此表达更为具体的时间观念,即二十八星宿南方七宿中的第四宿——星宿。星宿的星点和连线与传统天文图一样,如《礼记·月令》中写道:“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3]农历五月的时候,白天在胃宿的位置,傍晚在西方七宿的正中间。《尚书·尧典》中写道:“日中,星鸟,以殷仲春。”黄昏星宿出现在南方时,春天来临了。这里关羽脸谱用星宿的图形再一次强调了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万物开始生长,准备迎接夏天。创作者用天象的变化、季节的更换表达了这种意象。在社火另外一张关羽脸谱中,我们看到了类似的表达(见图2)。作者用两对交融的曲线表现了这一主题,但它弱化了用星宿的图形以描绘春天的来临,只用了七个点来暗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七个点是以北斗七星的概念出现的,而不是以“痣”的说法勾绘,在胡百川先生收集绘篇的《脸谱》(见图3)中也存在,只是点的排列方式有所不同。在春祈的仪式中,关羽脸谱是比较明显的例证,戏曲脸谱中还存在着其他的表示方法,但不是以点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对众多的社火关羽脸谱分析,从仪式——神的地位展现,到表达关羽——人的形象结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到了近代因受戏曲的影响又发生了某些变化。
图1
图2
图3
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既指古代秋日祭祀社稷,以报神祐;又指秋季得到的报答,指收获。《诗·周颂·良耜序》曰:“良耜,秋报社稷也。”[4]汉班固《白虎通·社稷》曰:“岁再祭之何?春求秋报之义也。”[5]古代秋报在秋收(孟冬之月吉日)后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从图4 中,我们依然看到关羽脸谱中有“北斗七星”的图像存在,但位置和星点的连线与图1 不一样,七星是在右边的法令线上,这是西方七宿第四宿,居白虎中央的昴宿,由于昴宿在北斗的附近,古人称它是微型北斗七星。《说文》写道:“昴从卯,阖户为卯,日入时也。”古文酉从卯,酉为秋门,万物己入,是一闭门形象。昴在仲秋月份出现,正值收获季节。《尚书·尧典》曰:“日短,星昴,以正冬日。”[6]孔安国曰:“日短,冬至之日也。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以正冬节也。”昴宿基本有两种意义:其一在古文中西从卯,西为秋门,一切已经收获入内,该是关门闭户的时候了。其二表示冬天的来临。所以此星明亮代表安和乐利,天下太平。这让关羽脸谱的造型已脱离了相学和民俗的说法,上升到信仰和图腾般的威严。在右边的法令线旁勾绘七颗星点和连线,就是上面介绍的昴宿,据传黄昏时刻其若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将预示冬天的来临。图4 脸谱的设计思路是八彩眉中又加了一竖线,本来这条竖线在民俗中是被否定的,但它与八彩眉配合之后,变成了三竖纹,带有火纹之意,是大富大贵之相。在两眉下方有二道横线,横线下面是万字形(来自太极)的变体,指向昴宿,视线在印堂的竖线和昴宿之间徘徊。有意思的是,这里用了两组三的组合方法,加上眼尾的三条斜纹,这种组合方法与图1 对“三”的构成不同,但内在的含义一致,都在表达“三生万物”的概念。按照时间和空间模式,昴宿应该编排在脸谱的左边,如关胜的脸谱(见图5)。从分野的说法、对应的关系、大宇宙到小宇宙的模式分析,人脸也可以用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排列。夏去秋来,秋去冬来,阳去阴来,既有悲的一面又有喜的一面,在民间礼俗中以喜悦之情来欢迎冬季的到来。秋报的仪式与阴阳相交变化强调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希望秋天之后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点来临,所以在图6 的关羽脸谱中作者用了金色的星点。
图4
图5
图6
以上是关羽脸谱在社火仪式中的星象变化,也正如《晋书·天文志》引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所说:“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舍。”[7]由此可知,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星点的变化和二十八宿的介入是以北斗为准则,存在着以北斗七星为联系的思维,也可以说是以古代天文学为主线运作的,这也是星象反映在脸谱中的一个过程。
我们从关羽脸谱上七星的排列可以看出,传统天文学对农耕文化和“三生万物”的观念起了重要作用,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关羽所使用的“七星”以纯象征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