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关系研究

2022-01-18 03:05姚敬宇陈丽娜
运动精品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体育

姚敬宇 陈丽娜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关系研究

姚敬宇 陈丽娜

(1.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体育学部,山东 威海 264504;2.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宁 273199)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如何在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全人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发现,在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缺少对青少年体育精神、心理健康、兴趣培养以及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够做到改革创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此文提出要从“以体启德,以体求新、以体抗抑和以体寻本”等四个方面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

校园体育文化;青少年;人格养成;身心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自信自强意志、树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的重要阶段。早在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而对于学校体育,习近平总书记则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2]。随着“双减时代”的来临,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也在不断进行完善,构建更加健全的体系。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缺少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塑造,这个问题是需要亟待解决的。

1 校园体育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1.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能力不足,容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更加注重在课堂、课外的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形成崇高的价值观。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行为意志的有效方式,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增强体魄、提高技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健身”,更在于“健心”。

1.2 塑造学生健康性格、健全人格

“健康第一”是当前弘扬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体育教育引起了校园的普遍关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彰显出对“健康人格”塑造的必要性。随着青少年社会行为问题的不断增加,养成健康性格对青少年是至关重要的。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说:“健康的心智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中”。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其饱满的精神充分激发着学生们热情与活力,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性格、健全人格的关键。体育课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果断、坚持的品性,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因注意力的转移而分解学业压力,加强自我调节,增强适应社会及学校环境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性格、健全人格的形成。

1.3 培养学生养成自立观念、自理行为

现如今,大部分“00后”的青少年作为家里的独子,长辈的溺爱现象愈发常见,从而造成部分青少年自理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日常工作;在校园中,无法按时完成学校及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在社会上,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往,这对于青少年今后的成长成才会产生极大的弊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及自理行为。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能力。在体育活动中能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独有的特征和作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人格培养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健康中国的规划背景下,校园体育的改革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校园体育文化从开始的被淡化否认到现在的将技能传授、教学方法、情感态度融为一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正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有些重要问题是亟待克服的。

2.1 侧重运动表象,忽视体育精神

当前,体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占据着前所未有的比重,各中小学校不断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但是,在引导青少年身体锻炼,培养身体素质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体育自身的内在精神,促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无法领悟体育内涵,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2.2 侧重传统教学,忽视改革创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学通常以学生能够掌握运动技能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教”的课程设计,教师居于主体地位,而将学生置于被动角色。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在体育文化传授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教授体育课程的过程中热情度不高,学生同样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类型,以至于对体育课程持有消极态度。

2.3 侧重身体训练,忽视心理健康

在生活中提到体育功能,大部分人往往想到的只是单纯的强身健体,而忽视体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健康心理。体育锻炼通过影响人的认知能力、改善人的性格、强化人的意志以及提升人的品质来发挥健康心理的作用。在中小学校园体育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的提升,很少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层面,忽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弱化,而青少年时期正是引发心理障碍的重要时期,校园体育在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4 侧重统一安排,忽视兴趣培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倡导“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则是培养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行为的基础。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只有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使其符合学生兴趣时,方才可以得益,才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塑造终身体育意识。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更多的是为学生做好统一安排,使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不能够更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及其兴趣爱好,忽视主动参与的能动性,不能够更好的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和“爱体育”观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兼顾学生“身心健康”的近期目标与“兴趣习惯”的长远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观念。

3 在构建青少年人格养成机制中追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宗旨

3.1 以体启德,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新时代下的校园体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度相比以往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过去,学校体育多关注于对运动技能的传习,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对体育精神的领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养新时代的爱国青年。例如,在进行排球课的体育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渗透排球文化。在教学前通过讲述或观看视频等形式分享中国女排在平时训练的刻苦坚持的真实案例,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的震撼场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运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尊重规则的优良作风。在教学后,能够让学生将奋勇拼搏、激昂向上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在新时代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发展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成立传统体育项目社团,拓宽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爱好,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文化,强化中华文化自信心,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磨练坚强意志[2]。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应该充分挖掘各项运动项目特点,挖掘各类项目的特有内涵,不仅需要在体育课中进行传播,更加需要借助校园媒介和现代科技手段向青少年宣传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活动等信息,培养青少年爱国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领悟体育文化的精神魅力。

3.2 以体求新,培养青少年创新性意志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炙手可热一词,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无一不在昭示着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同样面临着如何探索创新之路的问题。通过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和体育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体育训练和自主锻炼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意志和创造性行为的必经之路。传统体育教学以教授学生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很少能够关注到培养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性意志。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全方位地发展学生,发挥学生潜力。同样,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更加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体育文化建设的实用性、科学性,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对于培养青少年创新性意志显得尤为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更多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成立体育俱乐部和训练队;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各方面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品质和知识能力;完善校园体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要制定更加完备的校园体育制度,加强必要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可以从体育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氛围三个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在体育教育理念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角色,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及其特有内涵;其次,在体育教学模式方面,改变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机械模式,实施开放引导式教学模式,以课堂本身为中心,创设情境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完成技能动作和情感体验;最后,在体育教学氛围方面,改变让学生充满心理负担的教学氛围,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自觉主动、身心愉悦的运动氛围。教师自身首先要热情饱满,充分了解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兴趣和优势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树立学生“爱体育”的自信心,使身体和心理能够同时得到满足。

3.3 以体抗抑,关注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因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却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在青少年心理障碍方面,“抑郁”情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为:对身边的事情缺少兴趣、时常感到自卑、对未来持有悲观态度、思维迟钝、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睡眠质量较差等,对于这些病症表现,不仅需要医学疗法,同样需要体育锻炼的干预。相关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改善学生抑郁情绪和行为,培养积极向上心态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运动兴趣,更加需要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首先,青少年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神经元再生,保护神经元以及促进海马BDNF的表达来增强脑的可塑性,最终对抑郁情绪进行抵抗[3]。其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由于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情感管理系统相对较差,时常会引发情绪波动。此时,校园体育活动可以为学生发泄情绪提供途径,引导学生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感,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再次,参加校园体育活动可以拓宽人际交往,建立和谐健康人际关系。具有抑郁行为的学生,其中一方面表现就是封闭自我,不愿与外界联系。在参加校园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同学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克服自卑感和孤独感,结交更多的朋友,体验参加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克服抑郁情绪。最后,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于预防和改善抑郁心理,增强其自信心是可实施的方法。有研究发现,自尊心与肌肉力量成正比例关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改善身体协调性,增强身体素质,增加肌肉力量,促进身体灵活性和技能性的改善[4],从而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克服抑郁情绪。

3.4 以体寻本,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体育兴趣

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生活质量、享受快乐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形态。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体育文化一直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含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5]。而在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长期着存在一个弊端:对于学生的体育培养仅仅局限于身体和技术方面,不能够认识到体育在青少年心理和道德建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表现出自控力和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和考验、在人际交往方面持有悲观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较差,这些弊端是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观点背道而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仅国家、社会、企业需要以人为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必须重视以人为本这个硬条件,只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这个理念,重视对青少年人文价值的培养,才能够确切保证学生根据体育兴趣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挖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人文素材;重视对体育教师素质培养,实现师生和谐互动;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突显人文价值。首先,通过将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人文素材,突出人文素养。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收获坚韧意志、团体合作精神以及拼搏向上等人文情怀;也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教材或体育类相关书籍中感悟有关人文素养的事例及图片,并体会其所包含的内涵。其次,重视对体育教师素质培养,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育教师应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甚至是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树立崇高的人格形象、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通过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彰显人文性。对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教学评价,不应该只依据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考虑,同时应该从学生的情感参与度、兴趣、个体进步、群体合作以及体育适应性等几个方面出发,建立一个系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6]。

4 结语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培育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着独到的风格和优势。然而,受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时间的影响,无论是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人力支持还是物质基础都相对不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际情况与《“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对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仍有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但是,只要体育教师与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意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青少年人格养成息息相关,并付诸实际行动做出系统规划,就能够对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产生积极影响。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2020-10-15.

[3]董秀娟,王廷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症的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体育时空,2015(5):154-154.

[4]陈明坤.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功能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1):154-157.

[5]朱振涛.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点及大学生人格培养[J].科技信息,2010(32):696.

[6]晏晓东.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7):69.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adolescent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YAO Jingyu, etal.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Foreign Affairsi, Weihai 264504, Shandong, China)

姚敬宇(1992—),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陈丽娜(1995—),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青少年校园体育
青少年发明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