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雪飞,王席玲,王婷,李巧,赵连山
(北京水利医院,北京 100036)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1]。既往研究发现[2-14],收缩压(SBP)水平是心衰患者早期死亡和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二者之间呈线性或非线性(J型或U型)关系,包括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也包括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但是,既往多数是研究入院时SBP与心衰预后的关系[2-10],少数研究出院时SBP与心衰预后的关系[11-14]。研究入院SBP与出院SBP对心衰患者长期预后预测价值的较少[14]。本研究旨在比较入院SBP与出院SBP对HFrEF患者出院后3年全因死亡预测价值的差异。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因HFrEF住院且存活出院患者167 例。纳入标准:年龄>18 岁;入院时存在心衰症状,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入院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患者存活出院;患者出院后随访3 年或死亡。排除标准:患者发生院内死亡;患者出院后失访或随访不足3 年。
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化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患者入院后给予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衰治疗[1],出院后由门诊或电话随访3 年或至发生全因死亡。
本研究共纳入167 例住院HFrEF患者,男136 例(81.4%),女31 例(18.6%),年龄(47±13) 岁。患者入院时SBP(114±16) mmHg(1 mmHg≈0.133 kPa),出院时SBP(109±13) mmHg。入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28.7±6.7)%,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0.4±8.2) mm。
167 例HFrEF患者出院后随访3 年,46 例发生全因死亡,全因死亡率为27.5%。
单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SBP和出院SBP均是HFrEF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P均<0.001)(见表1)。
表1 随访3 年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血清钠浓度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后,出院时SBP水平仍是HFrEF患者出院后3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入院时SBP不再是独立预测因素(见表2)。
表2 随访3年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RO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SBP和出院SBP水平预测全因死亡的AUC值分别为0.721[95%CI(0.647~0.788)]和0.763[95%CI(0.688~0.82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见图1)。但在包含入院时LVEDD、血钠及NT-proBNP的基线模型上,增加出院SBP变量,可以将预测3 年全因死亡风险的AUC值从0.763提高至0.827(P=0.002)(见图2)。
图1 入院收缩压和出院收缩压对心力衰竭患者3 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根据出院时SBP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80~≤90 mmHg组(15 例)、>90~≤100 mmHg组(38 例)、>100~≤110 mmHg组(55 例)、>110~≤120 mmHg组(41 例)和>120~≤140 mmHg组(18 例)。5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60.0%,42.1%,27.3%,12.2%和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呈线性降低关系,5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内生存率依次下降(P<0.001)(见图3)。
图3 不同出院收缩压分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年生存率比较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第一,出院时SBP水平是住院HFrEF且存活出院患者3 年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第二,在基线预测模型基础上,增加出院SBP可以显著提高其对3 年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第三,在80~140 mmHg内,随着出院SBP水平的升高,HFrEF患者的3 年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降低。既往研究证实[2-14],入院SBP水平或出院SBP水平与心衰患者[包括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也包括HFrEF和HFpEF的不同时期(30 d、1 年及2 年)预后(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呈非线性关系(J型或U型),一般SBP水平在120~139 mmHg之间的患者病死率最低。
模型1为不包含出院收缩压的基线模型,模型2为包含出院收缩压的模型
既往缺乏比较入院SBP与出院SBP水平对于心衰患者预后预测价值差异的研究。最近,Yao等[14]的研究发现,入选住院的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SBP水平与急性心衰患者出院后心血管原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呈反J型关系,而出院SBP水平与心血管原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呈U型关系。
本研究入选因急性心衰住院的HFrEF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发现,在校正其他入院指标后,出院SBP水平仍是患者3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入院SBP水平不是。此外,本研究发现,出院SBP与HFrEF患者出院后3 年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系,这与Lee等[10]及Yao等[14]的研究结果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与患者出院时SBP水平有关,在Lee等[10]的研究中,患者出院SBP为(125±12) mmHg,其范围从<100 mmHg至≥160 mmHg,而且,出院SBP水平在120~139 mmHg患者病死率最低。而本研究患者出院SBP为(109±13) mmHg,范围为80~140 mmHg,出院SBP水平在120~140 mmHg范围内患者3 年全因死亡率最低,从这点来看,本研究结果与Lee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在基线预测模型基础上,增加出院SBP可显著提高模型对出院后3 年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这在既往研究中未见报道,因而,本研究结果是对既往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存活出院HFrEF患者的风险评估,除了入院指标外,还应重视出院SBP水平。对于出院SBP水平低的患者,可能需要强化药物甚至器械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研究对象可能存在选择偏移;本研究只入选了HFrEF患者,无法比较不同类型心衰患者入院和出院SBP水平对预后预测价值的差异;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存在无法避免的混杂因素。
总之,本研究发现,出院SBP水平是住院HFrEF患者3 年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可显著提高基线预测模型对3 年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在80~140 mmHg范围内,随着出院SBP水平升高,3 年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