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琴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球变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村庄,人们虽远隔重洋,却似近在咫尺。在网络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信息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将信息技术带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借助多媒体的图片、音乐、视频,能更好的走进语文课堂的诗词,与古人对话,与文字共鸣。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诗词 审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极简、极素雅的文字中如何走进诗人的审美世界呢?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不足以道尽诗词之美。而计算机便成为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一、借助图片,联想画面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宏伟壮丽,或者是边疆关塞的辽阔壮美,小桥流水的恬静惬意,诗情与画意浑然天成。教师授课时,难以用简单的文字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去感受绮丽的塞外风光,多媒体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时,诗中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百年来被人们赞不绝口,读后余味无穷,而其中的美和雄壮的边塞风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就如同《香菱学诗》中所说的:“这两句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面对这种似真似幻,难以言传的美时,多媒体教学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把塞外风光图片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仿佛亲自来到了黄河边,看雄浑壮美的日落。
学习南北朝名歌《敕勒川》时,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感受草原的辽阔和壮美,通过实景图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孩子们惊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高远辽阔,羡慕“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惬意。随着一声声惊羡,孩子们跟随作者来到了敕勒川下,用雄浑高昂的声音朗读诗歌,做到了身临其境,以声融情。
二、音乐渲染,声入人心
音乐是语文课堂的一朵花蕾,它能渲染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感受诗人的人文情怀。
如朗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在初步感知作品和文章释意的情况下,背景音乐能迅速地渲染气氛,奠定凄凉悲寂的感情基调,孩子们随着配乐一字一句地感受诗人的血泪之作,感受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无限思念。在多媒体背景音乐的辅助下,孩子们能深入文本,探寻无尽的人文之美。
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悠扬婉转的旋律带领孩子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到江南,感受“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风光,感受“斜风细雨不须归”闲适惬意。收获诗如画卷,美不胜收的听觉体验,让学生的思维驰骋在碧水蓝天之上,让心随旋律自由徜徉。
三、配乐朗读,声声动情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读中学生能挖掘文本、深入剖析文字,在读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读好作品是解析文本的关键,而多媒体的示范朗读,能让学生在艺术的视角里品读文字。
如在朗读《少年中国说》时,对于这种激情蓬勃、昂扬向上的文字,我采用多媒体示范朗读教学,我选取了国家一级播音主持方明老师的朗诵,那种抑扬顿挫、振奋人心的力量,深入骨髓,让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在方老师的视频示范下,学生也能铿锵有力、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诗歌。
四、三D影像,身临其境
在静静的文字中如何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动态美呢,三D影响是最佳选择。在朗读林黛玉的《葬花词》中“花谢花飞花满天”这样的美景,这样花随人动,人随花动移的美的体验,只有三D影像才能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短短十四个字,却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用上三D技术,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诗词意境,追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到长江边,观看凄清寂寥的晚秋风景图。
五、观看视频,丰富文学知识
诗歌虽短小精悍,着墨不多,却意境高远,余味悠长。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都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影视作品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学习卢纶的《塞下曲》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场胜券在握的战争,然而作者最后却没有道出战争的胜利,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那此时的电影素材无疑是拓展孩子们的知识,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好方法。通过影视短片,再现飞将军李广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边塞恶劣的生活环境,士兵们忠心耿耿、赤诚报国的高尚品格。
学习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时,通过视频再现楚汉战争,项羽战败,霸王别姬的悲伤场景。孩子们在视频中感受到西楚霸王英雄走向死亡的悲壮,激发学生对诗词、对歷史的求知欲。
在语文的诗词教学中,恰到好处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让学生身心愉悦,激发求知欲,而且能聚焦学生思维,引领学生乐学、好学。如果说语文课堂的诗词教学是一簇簇朵娇艳欲滴的花,那么信息技术多样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片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引领学生在诗词中孜孜不倦地吸取营养,感受文字之美,感受人文之美。
参考文献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