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把一些重大的事件记录下来。在上古时期,文字发明之前,先民们就把那些事件用图画的方式刻画在岩壁之上。相传仓颉造字,人们便用文字记载着这些故事。造纸术发明之前,它们多被记录在竹简或绢帛之上,但那些重大的、令人振奋的事件仍然会被工匠们深深地刻于崖壁或石碑之上,流传千古,让后人得以瞻仰。石出自于天地,坚硬无比,唯有钢铁才能将其断裂;唯有光阴才能将其磨化,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何喜欢将难忘的事迹刻于其上的原因吧!
2020年的岁末,北京已是“寒风割面冷”,而云南的普洱却仍是一派“鲜花火样红”。距离产生美,反差生好奇,我从飘雪的北方来到了温暖的云南普洱,感受一把百花争艳普洱飘香咖啡满园的幅冬美图。对于普洱的认知,我在来之前是单薄的,而通过这次的亲历,一个多姿多彩的普洱,一个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普洱,一个毗邻缅甸有着异国风光的普洱,让我在不断地惊呼、不断地惊艳、不断地惊叹中完成了五天的采访。
此次采访的目的是六十九年前发生在普洱,至今传为美谈的“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故事。汽车在普洱早霞的七彩光晕中前行,被空气中茶薰过似的沁人味道包裹着,一路向着宁洱县绝尘而去。
宁洱县地处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横断山脉南端。县城很大,景色甚多。我此行的第一站是去拜谒那座让我魂牵梦绕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石碑坐落在普洱民族团结园一个六角亭内。陪同我的小李说:“1951年元月1日,普洱专区二十六个民族的代表和党政军领导剽牛盟誓、刻石为记……”我看到石碑立于一个梯形的石基之上,下半部被石围裹好似在花丛之中。碑石为洁白的石灰石,长方形,高142厘米,宽66厘米,厚12厘米,上有字18行,碑首第一行横排阳刻着碑名“民族团结誓词”。我的眼睛飘落在碑文上,碑上有48位头人分别用傣文、拉祜文和汉文签下姓名,碑文甚是大震撼:“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太伟大了!刚从刀耕火种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头人居然有这样的觉悟与气魄!”我赞叹着,自言自语地说:“不愧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这块立于六十九年前的民族碑体现了我党民族团结政策的伟大,这是一个真正救民众于水火的政党,因此才使得各民族兄弟团结一心跟党走,此碑方能万古流芳。”
“西盟县政协主席岩克姆在等我们了”,小李说,“岩克姆是拉勐的外孙,他是专门接受您采访的。”
当我赶到西盟县的时候,传奇头人拉勐的外孙岩克姆已经在等候我们了。他是个典型的佤族人,皮肤黑中透亮,像山一样结实的身躯,一双浓眉下闪烁着坚毅果敢的目光。只是少了些彪悍多了些儒雅。
我们的谈话从他讲述外祖父拉勐的故事开始的……
时光在岩克姆的脑海里快速倒转,“1950年时的西盟县,被外界称为褐色阿佤山,是原始、贫穷、野蛮、落后的突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夕,西盟佤族还处于原始公社正在崩溃、阶级社会正在形成的阶段,属于不完全的奴隶制社会。那一年的七月,解放军工作队的同志,送来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请柬,邀请各大部落的头人到北京参加新中国建国一周年的国庆盛典。当时,云南虽已解放,但土匪和国民党的残留部队还会经常骚扰这里的百姓,就连共产党的那些驻地干部和工作队的同志们也受到他们的侵袭。而普洱地区的各部落头人们,依然固守着古老的信念,他们不敢直面土匪和国民党残余部队对百姓的骚扰与迫害,更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他们担心一旦离开了生养自己的西盟大山,离开这方熟悉的水土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各头人们找到种种理由和借口拒绝前往。
澜沧县派李晓村以及过去在西盟有一定影响的张石庵、张鸿兴等人组成了工作队,到西盟作组织动员工作。中课头人岩顶、岩枪无论如何也不点头,但是他们与张石庵有过一些交情,碍于面子,勉强答应让岩顶头人的养子岩火龙代替他们上北京。一家做通了工作,下一个轮到头人拉勐了。在佤族他的影响力非常大,只要他应下的事,其他人都会‘一呼百应。拉勐十分勇猛,性格爽直,他对工作队的同志说,我要亲自去,见见北京的寨子有多大,人有多少……但拉勐仍然有着很多的顾虑和不安,可以说还有着十分的不情愿。他将工作队队长的儿子压在寨子里,说,如果他三个月回不来就杀了这小子。
最后西盟的李保、拉勐、麻哈允、岩汞、岩火龙、岩岛等三十二位作为西盟的少数民族代表,从西盟出发走了十多天到达普洱专署,然后或走山路或乘车过景谷、景东、南涧,经云南驿到昆明。到了昆明坐上飞机到达重庆,又从重庆再乘飞机才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去就用了三个月。
10月1日,拉勐与西南各民族代表团一起观礼了国庆大典。两天以后的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怀仁堂接见了西南民族代表团。那天身材魁梧的拉勐头缠大红包头,身披黑色披毡,显得很是抢眼。毛主席走过来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关切地问:听说你们佤族有砍人头祭谷的习俗,可不可以不用人头,用动物的头来代替?拉勐憨憨地看着毛主席,当即回答:回去和大家商量着改。
从遥远的西南边疆走到祖国的心脏,拉勐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一条条一道道往来于大西南到祖国心脏的光明大道。他也许从来没有服过什么人,服过什么党,但这次的北京之行,新中国的党、新中国的政府、新中国的‘头人让他服了。历史对他有这样一段评价:他带头走出去的这一步,也是把一个原始部落带入文明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佤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第一步。
1950年12月26日,普洱专区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三十四名代表回到普洱(今宁洱县)。第二天就出席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会议期间,拉勐他们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拉祜族代表李保提议用佤族的传统习俗‘剽牛,来表示各民族大团结的意愿。拉勐表示赞同的同时又提议,要用大石头把誓词镌刻在上面,表示各民族团结一家海枯石烂不变心,得到大家的赞同。
1951年元旦,全体代表在宁洱红场庄重地举行了26个民族参加的‘剽牛仪式,全场欢腾。在天地日月的见证下各民族同胞共同立下了这块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一晃儿,69年飞逝,阿佤山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佤族群众一步跨越千年,迈向了幸福生活。”
“人生有许多太巧的事。”岩克姆洋溢着满脸的灿烂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我作为西盟县少数民族代表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六十九年前我外祖父拉勐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六十九年后我也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大典。”在一间茶室里,岩克姆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让我看。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一种骄傲和自豪,心想这一定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一定对他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我将目光落在那张照片上,只见岩克姆身穿一套红色的佤族礼服精神抖擞地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这是他观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活动时拍摄的,难怪他如此的骄傲。
“照片鲜艳,人很精神,满脸都是幸福。”我边看边夸赞着。
“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是我一生中最为自豪和快乐的,当时心情特别激动,最想告诉曾为佤山解放和民族团结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外公拉勐:您的外孙也来到了天安门,我们没有忘记您的嘱托,現在各族同胞团结一致,脱了贫,更加富裕了。我代表大家,也代表您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典了!”岩克姆激动得有点儿像个孩子:“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祖孙俩先后受到相同的礼遇,外祖父拉勐受邀参加了1950年的国庆周年庆典,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而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代表、拉勐后人,有幸见证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阅兵盛典,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干部,是何等的光荣呀,我怎能不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
“的确是件光荣无比的事,你是什么契机获得去北京参加祖国七十年大庆的?”我好奇地问。
岩克姆沉思了片刻,抬起眼看着我,说:“是在2019年9月3日,一个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热血沸腾的日子。下午正在办公室看材料,突然接到了家乡西盟县委书记的电话,我以为这只是日常工作呢,没有想到她开口却说,‘克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将于9月20号在北京举行,之后还要参加国庆观礼。这次通过层层推选,我们县荣获了模范集体的荣誉。经过研究,我们觉得你很适合代表全县人民去参加这个盛会,你做好参会准备哟。”我们在休息厅的沙发上坐下,看着他那兴奋的样子,我也被感动着,克姆继续讲着,“太突然了,太幸福了。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觉得全身的热血在燃烧,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和最高的荣誉啊!我想到六十九年前,1950年,我的外公代表西盟民族人士进京参加新中国建国一周年观礼的盛典;六十九年后,他的外孙岩克姆,也将带着外公的‘拉勐精神,步入了那座人人向往的红色殿堂!”
“那些日子我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岩克姆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不怕你笑我,为了在这次盛会上能够展示我们佤族的民族特色,我自己设计了两套颜色鲜艳的佤族服装。没想到我爱人对我说:‘两套都是红的,会不会太鲜艳了?又不是去参加婚礼,应该庄重一些。”岩克姆坚决地摇了摇头,“我却不这样想,我们少数民族的服装都是这么热烈奔放,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标志,不然摄影师傅怎么能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我呢?因为我不是只代表我自己,我是代表西盟二十几个民族兄弟姐妹,代表普洱,代表云南,您说,我能不让自己受人瞩目吗。”
听说到这儿,我和他都笑了。看着他那黝黑的脸上泛起了一层酒红,我被他的坦率和热情所感染。
“其实最我让感慨的是,六十九年前,我的外公拉勐第一次走出佤山茫茫原始森林时,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北京,而我仅仅换乘了两次飞机,不到一天就走完他们用了三个月才走完的路程。在这六十九年里祖国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还看到了强大、威武和雄壮,这一切似乎都浓缩在了这短短的一天的时间里了!”
夕阳在天边留下了一道美丽的晚霞,映红了半边的天空。这一聊我们竟然聊了两个来小时,但岩克姆仍谈兴甚浓。克姆特别提到两个细节,正是这两个细节让他体会到了或是明白了当年外祖父回到阿佤山后为什么会那么义无反顾地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他激动地说:“我感受到国家对我们少数民族的重视,一是高规格安排我们的住宿;二是庄重肃穆的邀请卡。这两点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高规格的礼遇。”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绪,说:“要知道我们是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国家给我们安排如此高档的宾馆,出入都对我们很有礼貌,我们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昂头挺胸。难怪外祖父从北京回来后,就对大家说,跟定共产党,跟定毛主席呢。因为只有共产党才会对我们这些少数民族真心实意地好,尊重我们,帮助我们,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回来后向乡亲们展示我吃的、住的、参加活动的照片,大家都争着看抢着看,对我说,‘克姆,你外公当年带领我们走上了跟着共产党的道路,如今才有我们大家这样的幸福生活呀。”
岩克姆饱含激情地说着,双眼放着炯炯的光芒。接着他又给我讲起了“五见三听”的“三听”经历。
岩克姆五次在现场亲眼看见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在现场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这些经历就像烙印一样深深烙在了他的心底,更像刀斧一样深深地镌刻在了他那生生不息的流淌着的佤山儿女的血脉中。
岩克姆说,他第一次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时,穿上了他自己设计的那套佤族服装,戴上象征佤族头人的大红包头,在有着“会场之冠”美誉的京西宾馆大会堂,伴随着一阵欢快的《欢迎进行曲》,他看见习近平总书记和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他们走来。当沉甸甸的奖状捧在他手上时,克姆觉得自己的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是对为西盟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为佤山民族团结进步奉献一生的边疆儿女的崇高礼赞,更是奋斗者的奖杯,是边疆繁荣稳定进步的丰碑。
岩克姆在一遍又一遍地感染着我。克姆说,这份荣誉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西盟县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属于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的每一名同志的,是对奋战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和全县各族群众的鼓励和鞭策。
我的胸在一起一伏,我知道那里有巨浪在澎湃,我为他们而骄傲、为他们而自豪,更为祖国而欢呼!
“看你兴高采烈的样子,仿佛成了大明星,大家都抢着跟你拍照呢。”我看着他手机里的照片说。
“其实,我最难忘的还是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那一刻。”岩克姆说着拿起手机,找出一张照片,表情略显严肃地对我说:“这是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拍的。当我抬头仰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时,不禁又思绪万千,回到外公拉勐生活的那个岁月。当年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佤山人民的幸福,有多少仁人志士倒在了佤山这片热土上;有多少誓死抵抗叛匪的各民族兄弟和解放军战士在这里献出了生命;西盟区委书记唐煌、传播红色火种的革命教师黄定国、甘洒热血的佤族汉子岩嘎、视死如归的拉祜族头人李保和民族团结领头人拉勐,如今还有为脱贫攻坚付出生命的李有轻老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眼前闪过,一段段沉甸甸的历史在我胸中激荡。不忘先烈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应该是我们要用生命捍卫的精神。因为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来我们现在的美好的生活?!”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平复了一下他激动的情绪,说:“不忘历史,不忘先烈我们才能前行。现在西盟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我特别想了解这六十九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咱们西盟的民族团结新故事。”克姆兴奋地说:“有呀,太多了,让我想想。”他只低头想了片刻,忽然抬起头来,说:“讲个勐梭傣族与他朗佤族友好相处的故事吧。”克姆的目光从我身上慢慢地移开,娓娓道来:“当年,勐梭傣族几个小伙子要从勐梭到勐坎参加会议,途中必须经过他朗佤族村莊下面的那条南康河,此时恰是雨季河水猛涨,面对汹涌的河水,那几个傣族兄弟有些手足无措。要知道在这个季节过河,没有桥,手里又没有工具是很危险的。正当他们望着浪涛滚滚的南康河急得直跺脚的时候,在河边劳作的几个佤族同胞看见了就主动过来。当知道他们是去开会的时候,一位年长些的对一位年轻人说,你去把家里的木伐拿来。年轻人跑走了,一会的工夫两个年轻人拖着一只木伐回来了。在年长者的带领下,勐梭傣族几个人站在木伐上,而佤族的小伙子们脱掉衣服只穿着裤衩扑通扑通跳下了河。河水很冷的,也很急。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被河水卷走。但佤族的小伙子们不怕,他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推着木伐向河对岸走去,站在木伐上的勐梭傣族几个兄弟,看着这一切,感动不已。”岩克姆有些神秘地说:“你知道吗!解放前傣族土司与他朗佤族素无往来,传说祖辈上还有过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政策教育下,各民族渐渐和睦了。这次傣族同胞遇到了困难,佤族兄弟们二话不说,出手相助。从那以后,每当傣族同胞要过南康河时,都会有佤族同胞过来帮助接送。而勐梭傣族兄弟为了感谢他朗佤族同胞的恩情,每到勐梭有盛大节日,一定要隆重邀请他朗佤族同胞们一起参加,结束时还要赠送些礼物,以表达友情,至今勐梭和他朗都保持着友好往来。”
“我们西盟的茶叶也很出名,”克姆接着说:“为了集中打造茶叶品牌,力所区政府建议组建‘力所茶厂。当时力所区政府从七个生产队中抽出七户佤族和拉祜族一共十四个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佤族和拉祜族共同做一件事。从成立之日起大家就立下一个誓言:不分民族、共同生产,共同献计献策,听党的话,管理好一百多亩茶林。”克姆看了看我又接着说:“现在,茶厂从原来的一家发展到了三家,茶叶种植面积也从一百亩发展到了一千多亩。”岩克姆嘿嘿地笑了笑:“现在那里的拉祜族人人会煮佤族稀饭,会喝佤族水酒,佤族也学会了舂拉祜族的耙耙了。两个民族还共同组建了一支业余文艺队,节庆期间同唱佤族歌,同跳芦笙舞。”岩克姆哈哈地笑了起来,笑得是那么的开心,那么的敞亮!
岩克姆似乎来了兴致,他接着说:“勐梭是西盟佤山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我们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还有一件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克姆喝了一口水,说:“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少数民族而言,让他们搬家是最为痛苦和不舍的。但为了保护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响应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政府决定让班母村的拉祜族兄弟集体从水库旁边搬家。动员工作让干部们感到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非常可爱和顾全大局,他们毫无怨言地为了县城的兄弟姐妹能吃上干净水而搬迁了。但问题出来了,选了几处空地都不适合盖房子。这时佤族兄弟看到拉祜族的困境,大家一商量,无偿提供了一块土地给拉祜族建房子,一下子就解决了拉祜族同胞的住房问题。”
岩克姆说,国家大、民族多,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是无比的重要。尤其是在祖国的大西南,这些有着几十个民族,若他们不团结那可怎么得了。一个民族生活好不是好,要所有的兄弟都生活得好才是真好。傣族同胞主动教授佤族、拉祜族兄弟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这让生活在山上的民族兄弟解决了温饱问题;汉族兄弟把他们的蜂产业、牛产业、生猪产业也都建到了拉祜族、傣族和佤族兄弟姐妹的寨子里,教会了他们如何养蜂、养牛、养猪的技术;另外,民族团结扶贫车间设立了多民族岗位,少数民族兄弟们进车间学习科学技术、改变观念,促进增产增收,拓宽脱贫致富的路子,解决了各民族兄弟经济困难的问题,勐梭镇各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互帮互助,永结同心。
夜色深沉,我写完一篇消息后,正准备洗漱,突然手机响了,一看是岩克姆发来的微信:“我刚刚写完发言稿,明天上午我要去市里开个会,所以可能不能够接受您的采访了,有什么需要我回答的?”
我立即回复:“对你的外祖父你认为哪点最让你佩服或者说哪点最让你铭记在心的?”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在等待岩克姆的回复。…… 终于我的手机再次响起,果然是他。一条很长的微信:
“在西盟,至今还盛传着外祖父拉勐进京国庆观礼回来后说过的一些话,虽然现在看来‘土得掉渣,但颇有预见性,并一直影响至今。比如拉勐跟部落里的人介绍毛主席时说:‘他领导的解放军比蚂蚁还多,管着一个全部佤族人拉起手都围不过来的大部落。我这次去北京知道了是共产党好、毛主席好,从现在起我们就是共产党管的孩子,我们从此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部落里的人询问,‘为什么要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呀?拉勐说:‘因为我相信毛主席、共产党一定会派人来帮佤族人建一个又大又结实的寨子,寨子里的人会有树叶子一样多的钱,家家会挂满藤瓜一样的东西(灯泡),那东西夜里会发光,能照得寨子晚上跟白天一样。最值得铭记的,也是大家一直在传颂的是,拉勐在临终前还不忘交待部落里的人:‘大家都要跟着毛主席、共产党的人走,路不要走歪了。如果解放军帮我们建起了大寨子,儿孙们要用一个新石头写上那个新中国大部落头人(指毛主席)说的话,他的话世世代代阿佤人都听得,因为他说的话都是为我们佤族人好。”
我默默地放下手机,走到窗前,一把拉开厚重的窗帘。月儿在夜空中挂着,亮亮的,窗外的灯光五颜六色,很美。我想到了这个传奇人物拉勐,他的心愿实现了,有了“挂满藤瓜一样的东西”,大家吃得饱了,住得好了,穿得暖了,生活美好了,一切都已经翻天覆地了。是你,拉勐,带着阿佤人走出了大山,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更有那一代人用生命与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拉勐的后代,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和‘拉勐精神的责任和使命,要带头把民族团结的路子走好,把我们民族的故事讲好。”岩克姆的话在我耳边反复响起……
作者简介:赵晏彪,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喜事》总策划、总制片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剧本部主任,《民族文学》原副主编、中外作家交流营组委会主席,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组委会执行主席。出版著作十余部,多有获奖,著作译成英、韩、阿等语言。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