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超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30)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日趋集中,城市路面交通系统日趋紧张,开发地下空间资源、修建地下道路成为各大城市改善交通环境的一个发展趋势[1]。
城市地下道路结构,根据施工工艺可以分为明挖地道和暗挖地道。其中,明挖地道一般为闭合框架结构形式,根据车道规模又可以分为单孔框架、双孔框架等。
由于荷载、土体性质等因素变化较大,且缺乏统一的三维计算软件,设计人员对地下结构设计较民用建筑保守。对于相似的地下结构,不同设计人员的设计含钢量相差较大[2]。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明挖地下道路结构,从刚域、削峰、腋角、轴力、结构空腔等方面进行结构配筋设计探讨,以期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1)地道主体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一般可简化为平面问题,采用荷载结构法进行分析。
(2)地道底板厚跨比一般均小于1/6,宜按弹性地基理论计算内力[3]。
(3)荷载主要有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永久荷载分为结构自重、土层压力、水压力等;可变荷载分为地面超载、车辆荷载等;偶然荷载分为地震荷载、人防荷载等。
(4)地道结构配筋按裂缝控制。
西安地区某地下道路工程双向六车道标准断面如图1所示,结构单孔净宽12.9 m,净高5.6 m,结构顶底板厚度1 m,侧壁厚度0.9 m,中隔墙厚度0.7 m,结构覆土厚度5 m,不考虑地下水位影响,地基基床系数为30 000 kN/m3,地面超载取20 kPa,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图1 地下道路结构横断面图(单位:mm)
采用Midas Gen结构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基本模型,按中轴线简化横断面计算,准永久组合弯矩图如图2所示。若采用此结果按裂缝配筋,支座计算钢筋需18 498 mm2,配筋率过大,易发生脆性破坏,且支座钢筋过密,难以施工。为此,需加大板厚,从而增加造价。
图2 基本模型准永久组合弯矩图(单位:kN·m)
地道一般为宽扁型结构,顶底板跨度大于侧壁高度,最大弯矩值一般位于顶底板支座或跨中。同时,由于弹性地基变形协调作用,地道底板弯矩一般比顶板小。因此,现主要从顶板内力方面,研究刚域、削峰、腋角、轴力、结构空腔等对结构配筋的影响。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5.2.2条规定:梁、柱等杆件间连接部分的刚度远大于杆件中间截面的刚度时,在计算模型中可作为刚域处理[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5.3.4条规定:在结构整体计算中,宜考虑框架或壁式框架梁、柱节点区的刚域影响。梁端截面弯矩可取刚域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刚域的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计算的刚域长度为负值时,应取为零[5]。图3为刚域示意图。
图3 刚域示意图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取刚域长度,重新计算模型可得弯矩图如图4所示。考虑刚域后,顶板支座及跨中弯矩均减小约4%,可小幅减少配筋,但影响有限。
图4 考虑刚域模型准永久组合弯矩图(单位:kN·m)
无论是基本模型,还是考虑刚域模型,顶板支座弯矩取值位置均处于壁板范围内。但是,其并不是最不利截面。其最不利截面应是壁板边。根据上海市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DG/TJ 08-109—2017)11.6.5条规定:纵梁截面配筋时,梁支座处的负弯矩可取柱边弯矩,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M0为支座中轴线弯矩;Q0为支座中轴线剪力;b为支座宽度。
计算可得,顶板在中壁板边弯矩为2 438 kN·m,相比支座中轴线弯矩减少约9%,可减少支座配筋。
闭合框架结构增加腋角可有效改善角部应力集中现象,腋角最佳坡度比例为1∶3[6]。腋角的存在使得地道顶板在支座边缘的计算截面变大,对于配筋是有利的。但是腋角也增加了顶板支座处刚度,在矩形地道常用断面的加腋比的情况下,负弯矩可增加20 %以上[7]。
为分析腋角对于支座配筋的影响,在Midas Gen中建立地道1 m长断面的实体模型,顶板腋角高500 mm、宽1 500 mm,底板腋角高700 mm、宽300 mm。计算结果如图5、图6所示。顶板在中壁板边弯矩为2 595 kN·m,比平面框架模型弯矩大6.5%,但是截面高度可取1.5 m,计算配筋仅12 315 mm2,相比基本模型节约钢筋约33%。顶板跨中弯矩为1 114 kN·m,相比基本模型减少约17.5%。由此可见,考虑腋角作用可大幅优化顶板支座及跨中纵向受力钢筋。
图5 实体模型准永久组合应力云图
图6 实体模型顶板支座处准永久组合弯矩值云图(单位:kN·m)
增加腋角对于截面抗剪也是有利的,地道结构跨度一般较大,在深覆土情况下,顶底板剪力对结构截面高度起控制作用。以上文基本模型为例,基本组合下顶板在中壁板边剪力为1 324 kN,按1 m板厚验算抗剪是不满足的。由于顶底板、侧壁不能像梁一样采用箍筋或弯起钢筋抗剪,拉结筋抗剪计算也缺乏规范支持,只能增加板厚。若考虑腋角作用,截面计算高度可取1.5 m,截面本身抗剪即可满足要求。考虑腋角作用其实也是削峰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腋角、削峰都不能和刚域同时使用。
地道平面闭合框架顶底板和侧壁均为压弯构件,轴力对结构受力是有利的。以上文基本模型为例,顶板轴力来源为侧壁承受的侧向水土压力,侧壁高度相对较小,且地道暗埋段侧向水土压力一般为静止土压力,使得传至顶板的轴力较小,准永久组合工况下顶板轴力为263 kN,按压弯构件计算,配筋为17 693 mm2,配筋仅减小约4%。作为对比,取侧壁内力进行分析。基本模型侧壁支座弯矩为1 056 kN·m,轴力为955 kN,考虑轴力比不考虑轴力的配筋减小约25%,侧壁考虑轴力后可大幅减小配筋。
在实际情况中,地下水位不是一个定值,基坑围护桩对结构侧向土压力也有削减作用。结构分析计算时,侧向水压力一般按最高水位取值,顶底板的计算轴力一般是偏大的,应予以适当折减。侧壁承受的最大弯矩和轴力均由顶底板所受荷载确定,弯矩和轴力来源一致,规律一致,可按计算轴力考虑有利影响[2]。
地道结构内力主要由荷载及结构跨度决定,地道跨度受限于车道规模,难以减小。要减小结构内力,可从荷载方面入手。
地道顶板主要荷载为自重、覆土荷载、地面超载。对于深覆土地道而言,可通过在顶板上部增设结构空腔来减小覆土厚度,从而达到减小顶板荷载的目的。在地道方案设计时,应根据沿线城市规划,结合可共同实施的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等市政基础设施,设置结构空腔。它既利用空腔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又可减小工程造价。
以本文双向六车道地道为例,在顶板上增设净高2.5m的结构空腔,如图7所示。采用Midas Gen建立平面框架模型计算,准永久组合弯矩图如图8所示。
图7 地道增设结构空腔横断面图(单位:mm)
图8 增设结构空腔模型准永久组合弯矩图(单位:kN·m)
由图8可以看出,增设空腔后结构内力均大幅减小,顶板最大弯矩减小约70%,底板最大弯矩减小约55%。不考虑前文弯矩取值方式及轴力作用,仅以截面中轴线位置弯矩值计算顶底板及侧壁配筋,分别为6 158 mm2、6 283 mm2、5 686 mm2,配筋率分别仅为0.68%、0.63%、0.63%,结构壁厚还可适当优化。
以地道顶板支座弯矩为例,将考虑刚域、削峰、腋角、轴力、结构空腔等模型计算结果与基本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所列。
表1 计算结果对比表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明挖地下道路结构,从刚域、削峰、腋角、轴力、结构空腔等方面进行结构配筋设计探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考虑刚域后,顶板支座及跨中弯矩均有所减小,但幅度不大,对配筋影响有限。
(2)考虑削峰后,顶板支座弯矩有所减小,可优化支座钢筋。
(3)考虑腋角后,顶板支座弯矩小幅增大,但配筋可大幅减少,跨中弯矩有所减小,配筋有所减少。
(4)考虑轴力后,顶板配筋减少有限,但侧壁钢筋可大幅减少。
(5)考虑结构空腔后,结构内力及配筋均大幅减小,结构壁厚也可适当优化。
根据上述结论,地下道路结构设计时,宜考虑腋角对结构内力及配筋的有利作用,大幅减少钢筋用量及造价。当地道覆土较厚时,应结合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增设结构空腔,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大幅减少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