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易翘 磨丽莉 莫丹萍 刘婵燕 梁小媚 周芳珍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广西南宁市 530001
抑郁症患者缺乏理智思考和理性的生活态度,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感强烈,患者一旦出现自杀意念,易导致冲动性自杀行为的发生,患者的自杀率及自杀成功率均比较高[1-2]。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自觉孤独寂寞、心情郁闷,自认为无人能理解自己、无人可以帮助自己,沉迷于内心感受非常痛苦的状态当中,往往想通过自杀来摆脱自己当下的困境。临床实践发现,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入院治疗后选择再次自杀的行为发生率仍非常高。唐文淑等[3]报道,前瞻性护理干预可通过开展积极的预见性护理,加强对有自杀行为患者及其危险品的管理,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树立起正确的信念、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模式。为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在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第10版国际疾病分类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4];(2)住院治疗前1个月内曾有自杀未遂或自伤行为发生;(3)年龄≥16岁;(4)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能配合完成干预研究;(5)患者入院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评分≥20分。排除标准:(1)精神分裂症患者;(2)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3)继发性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HAMD评分等一般情况详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n,x±s)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入院后口服抗抑郁药物(米那普仑、米氮平、度洛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等)进行治疗;给予健康教育及精神科常规护理干预。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1)护理人员积极接触患者,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通过沟通、交流,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和自杀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为患者拟定护理计划,对患者的自杀行为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2)通过宣教,让患者了解更多抑郁症相关知识,从而逐步改变自己原有的不良认知模式,树立健康信念。通过开设讲座,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表现、自杀行为的危害、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的关系、抑郁症的康复治疗措施等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认知模式,让患者放弃悲观想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减少或避免出现自弃行为。每次开设讲座时间15~30 min,3次/周。(3)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纠正不良行为。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心理状态、睡眠情况等,评估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绪变化和自杀风险,密切观察患者,在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进行有效处理。(4)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缺点,不要放大自己的缺点,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帮助患者学会如何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欣赏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自卑,增强抗自杀能力。通过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明白自杀行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指导患者正确处理自杀念头,告知患者一旦有消极意念应积极向医务人员求助或向亲友倾诉,或向24 h心理危机援助热线求助,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预防自伤行为的发生。组织鼓励患者参加集体球赛、跑步、歌咏等活动,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培养生活兴趣和爱好,感受生活乐趣,从而消除孤独感、缓解抑郁情绪,预防自杀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3.1 HAMD、GSES、ITAQ评分 护理干预前、干预第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HAMD包括24个条目,患者HAMD评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严重;GSES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1~4级评分法评分,总分10~40分,患者GSES评分越高表示其自我效能感越好,自信心越强;ITAQ总分0~22分,患者ITAQ评分越高表示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治疗依从性越好。
1.3.2 临床疗效 护理干预6周后,根据患者的HAMD评分减分率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AMD评分减分率=(治疗前HAMD评分-治疗后HAMD评分)/治疗前HAMD评分×100%。HAMD评分减分率<30%为无效;HAMD评分减分率30%~49%为进步;HAMD评分减分率50%~75%为显著进步;HAMD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HAMD、GSES、ITAQ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D、GSES、IT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第6周末,研究组患者的HAMD、GSES、 ITA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HAMD、GSES、ITAQ评分比较 (n,x±s)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护理干预6周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对生活失望,社会适应性差,常回避社交,缺乏持久稳定的人际交往,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社会支持资源,遇事不理智、常冲动,容易出现出现自杀意念与行为,甚至通过自杀来回避现实[1]。前瞻性护理是指从预见性和预防的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前瞻性的教育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6-8]。
为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在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观察。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第6周末,研究组患者的HAMD、GSES、ITA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前瞻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前瞻性护理能帮助抑郁症患者掌握正确的认知理论体系,帮助患者逐步形成正确的信念及认识,放弃不健康的信念,增强自信心,减少自卑感,缓解抑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改善躯体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