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朋 康宁
(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宝鸡 721000)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1-2]。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但至今尚无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案[3]。随着微创理念的大力推崇,经既往研究发现[4],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其术后仍可能存在再出血的现象,鉴于此,现对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诊医院的109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研究,分析该类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109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在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5]。组内包括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1~82岁、平均(59.85±5.42)岁,入院当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8~12分、平均(10.19±1.54)分,出血位置显示:19例内囊出血、15例脑叶出血。
1.2方法 (1)再出血评价标准:术后6~12 h常规复查头颅CT,病情明显变化者(如头痛加重、神志不清加深、突然偏瘫加重、单侧瞳孔较前增大、引流液变清变淡后突然出现大量血液或颅内压监测值骤升>20 mmHg)立即行头颅CT检查,CT发现原出血部位再现血肿(血肿体积>30 mL)或术区新的出血灶纳为术后再出血组[6]。(2)调查工具:采用本院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涉及性别、年龄、术前血压分级、原发出血部位(丘脑、脑叶、基底节)、是否合并糖尿病、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术后是否规范口服抗血小板药等[7]。(3)调查方法:采用上述问卷调查法,调查者使用统一指导语讲解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由患者当场填写后回收,回收后检查有无遗漏项目,存在遗漏项目应引导其重新补填,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9份,有效收回10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2.1再出血出现情况 109例患者中21例术后出现再出血纳入再出血组,占19.27%,余下88例术后未出现再出血纳入无出血组,占80.73%。
2.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在术前血压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3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 将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术前血压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均>1。见表2。
表2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
HICH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因复杂等特点,临床普遍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因高血压症状的长时间刺激,促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病变或纤维样坏死,进而形成脑血管动脉瘤,当人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在瘤体和血压的双重压力下发生破裂出血,若未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则容易增加患者残疾或病死的风险[8-9]。目前,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尽早清除患者的血肿是临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微创技术及影响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常见手段,更适用于老年患者中[10]。
经经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术前血压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1)术前血压分级越高,意味着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较高,颅内压力升高明显,将会导致血肿扩大,出血持续,术后再次出血的几率较高,影响病情的转归及预后,血肿的扩大与入院后收缩压增高关系密切。(2)发病至手术时间越长,说明治疗越不及时,使颅脑出血持续加重机体神经功能的损伤。并且一项研究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后继发出血通常好发于病后6 h,因此,若能将手术时机控制在发病后6 h内,将有可能降低再出血发生率,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3)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越大,表示患者颅内压受影响越明显,此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将会导致患者颅内血压出现明显梯度变化,身体无法耐受,增加术后再出血风险。(4)穿刺部位对术后再出血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重复穿刺,且针尖穿刺到血肿边缘,与脑组织摩擦也可引起再出血。因此,在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准确,避开侧裂池的大血管、静脉窦、脑沟等,同时拔针不宜过早,可造成形成的微血栓脱落而发生再次出血。(5)术中首次抽吸量对出血的影响较大。研究显示,术中过快、过多的清除血肿将会打乱脑出血初期形成的颅内压平衡,解除受压的血管压力,破坏微血栓结构将会导致再出血。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受较多因素影响,需临床针对这些因素开展有关对策,以减少术后再出血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