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财 何正位
(1.商南县医院骨一科,陕西 商洛 726300;2.丹凤县医院骨二科,陕西 商洛 72620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指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椎管各径线缩短,进而对神经根、脊髓以及硬膜囊产生压迫,导致病患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1-2]。该病起病多隐匿,并且病程缓慢,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病患可出现长时间腰骶部疼痛、腿痛,双侧下肢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其中麻木可经足部逐渐向上发展至小腿、大腿和腰骶部,使腹部出现束带感,病情严重时还会使病患出现大小便异常以及截瘫等不良情况,因此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尤为重要[3-4]。本研究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研究1组与研究2组各50例,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我院2015.5至2019.5收治的,均经过患者知情同意,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见表1。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基础信息完整,参与整个实验步骤。(2)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且依从性较高。(3)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X线、CT)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排除标准:(1)存在出血性疾病、神经疾病、精神障碍及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2)认知功能存在异常者。(3)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者。
表1 一般资料对比(n=50)
1.2方法 研究1组给予用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俯卧位,腹部悬空以降低腹压。根据术前计划的固定范围初步确定切口的长度,后正中入路,暴露固定节段的双侧椎板、关节突以及横突。提拉棘突判断相应椎体间的稳定性,再次确定固定范围。根据术前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融合节段(责任节段),于融合节段内各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根据椎管狭窄程度及单侧肢体或者双侧肢体疼痛选择单侧或双侧椎管探查减压,切除下关节突及增生的上关节突部分骨质,神经根管减压。子融合节段牵开并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切开纤维环,清理椎间隙包括软骨终板,将填充自体碎骨的Cage一枚置入椎间隙。采用凹侧撑开、凸侧加压及去旋转技术,矫正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失衡,C型臂x线机透视椎弓根钉及Cage位置是否良好,确定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再次仔细检查减压融合节段神经根及硬膜囊,确定减压彻底,术中电生理检查提示未见异常。对侧椎板及双侧横突部分骨皮质,创造植骨床,植入自体骨,若骨量缺乏,可植入适量的同种异体骨条。彻底冲洗止血后于两侧分别放置足够直径的引流管,依次逐层缝合。研究2组给予传统手术方案。并分离骶棘肌,充分暴露病变肢体棘突和椎板关节突,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保障螺钉的长度、方向、位置,随后实施病变椎体棘突和椎板切除减压术,安装融合器,将双侧关节突保留,若黄韧带出现明显增生,需将其切除。最后冲洗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观察指标见相关文献[5-6]。
2.1疗效对比 在总有效率上,研究1组为98.00%,研究2组为86.0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疗效对比[n=50,n(%)]
2.2脊柱矢状面形态指标对比 术前研究对象在各脊柱矢状面形态指标上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研究1组在LL、SVA、PI上显著比研究2组低(P<0.05),但在TK、PT、TLJ、SS上与研究2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脊柱矢状面形态指标对比(n=50)
2.3SF-36评分变化对比 术前研究对象的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研究1组的SF-36评分各项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见表4。
表4 SF-36评分变化对比(n=50,分)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好发于老年人,据临床一项调查显示,在五十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到1.7%至8.0%,并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由腰椎管容量减少,神经根及硬膜囊的神经受压,进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在CT断面上测量椎管前后径,若<11.5 mm,即为腰椎管狭窄,若未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措施,可直接危及其生活质量[8-9]。
现阶段,临床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但传统手术创伤较大、时间长、术后恢复慢,且伴有剧烈疼痛,进而易诱发不同程度并发症[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总有效率上,研究1组为98.00%,研究2组为86.0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术前研究对象在各脊柱矢状面形态指标上无显著差异,术后研究1组在LL、SVA、PI上显著比研究2组低,但在TK、PT、TLJ、SS上与研究2组无显著差异,术前研究对象的SF-36评分对比无差异,但术后研究1组的SF-36评分各项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分析原因:为了提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中长期疗效,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术仍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式,本术式具有以下优点:(1)重建脊柱稳定性,预防腰椎不稳定:(2)能纠正矫正畸形,平衡腰椎负荷;(3)促进恢复椎间隙高度,增加植骨融合率。椎弓根内固定能确保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保证手术期间充分减压,扩大椎间孔的容积。运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能保证脊柱的刚度,提高融合效率,避免了由于长期卧床产生的并发症。椎弓根内固定能有效维持椎体及小关节间的前后和侧方稳定性,终板间植入椎间融合器,能使腰椎的前中柱达到即时纵向稳定,融合后能达到长期稳定。且推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互为稳定,椎间融台后防止了推弓根钉应力集中、折断和切割椎弓根松质骨现象,椎弓根内固定也防止了椎间融合器松动、脱出,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取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后,可显著提示疗效,改善脊柱矢状面形态,提升生活质量,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