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冰雪运动溯源

2022-01-17 13:27户力平
北京纪事 2022年1期
关键词:冰鞋什刹海冰场

户力平

冰雪运动古已有之,远在元代,冬日里大都城已有滑冰者,明代乘冰车、冰床成为宫廷的冰上游戏,民间冬日里也以滑冰、乘冰车为乐。清代将冰雪运动谓之“冰嬉”,并被列为国俗。现代称为“滑冰”,以速度滑冰、花样滑冰为主,兼有冰上游乐,是一项普及性较强的冬季体育运动,参与者众多。

元代将“滑冰”谓之为“察纳”。据说是蒙古语滑冰、滑雪的意思。每至冬季,有将木板系于足下(脚上)滑行于冰雪为乐者。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记载:鞑靼人(古代对蒙古人的称呼)冬日有冰车,或者叫雪橇,样式奇特,没有车轮,底部平直,而前端翘起,呈半弧形,以狗来拉动,可以载人也可以载货。他记述的是元大都冬日里的冰车,也称雪橇,因由狗来牵引,俗称狗车。《大元一统志》称:“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

据《元代史话》记载,大都人冬日将下部光滑的木鞋系于足下,双臂各持尖利之木,以力前行。也就是说,脚下绑上木质的冰鞋,双手撑住下部锋利的木棍,向前滑行,这与现在的单板滑雪很相近。

到了明代,有关冰雪运动的记述相对增多,尤其是冬日里乘坐冰车、冰床盛行于北京。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交床类似于现在的马扎,藁荐就是草席,可见当时冰床的制作方式已经和现在的冰车十分相似。《皇都杂抄》称:“永乐年,每至冬寒时,积水潭冰封如镜,常有好事者牵冰车,游乐于此,更有力强者,持冰锥,滑行于冰上,快速如飞,不亦乐乎。”

明代中期,冰雪运动已成为宫廷的一种游乐活动,连帝王也颇好在冬日里以戏冰为乐。

朱厚照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帝王,也是一位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他行为荒诞,我行我素,肆意纵情,耽于逸乐,有“奇葩皇帝”之誉。有一年腊月初八,他在几位太监的陪同下乘冰床游玩于西苑,“致兴于太液池,乐而于冰上,不思归朝(皇宫)”。时至六九,冰欲融化,他又至西苑,游乐于冰上,当冰床滑至五龙亭时,忽闻冰面有开裂之声,几个太监一见不妙,奋力将冰床牵离,随后冰面纷纷而裂,湖水而出,正德皇帝惊恐万分。回宫后对救驾的几个太监各赏银百两。

《故宫趣话》载:“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十六,皇太子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几个太监“费力牵绳于冰上”“以博太子而欢”。故《明宫词》有诗曰:“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其中的“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冰车,跑起来快如腾飞。

冰嬉图

明中后期,冰雪运动在京城民间已较为普遍,每到冬日,还成為一些人谋生的手段。即河湖封冻时,在护城河以及什刹海,有人在冰面上摆上冰床,借拉人娱乐来赚钱。更有人制作一些冰车,出租给以滑冰为乐的人。故《酌中志》记载:“近京贫民,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而《竹枝词》中也有:“腊月冰封护城河,冰车冰屐冰上玩。三五文钱不为贵,戏冰为乐也陶然。”这其中的“冰屐”,就是木质的冰鞋,即鞋的底部置一铁条,而“三五文钱”说的是租个“冰车”“冰屐”的价格。

清廷兴于黑山白水间,而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满族人长期生活于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滑雪溜冰提供了便利。入主北京后,冰雪运动便在京城悄然兴起。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称:“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称“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可能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由此将当时的冰上运动描绘得惟妙惟肖。

据《清代冰嬉考》载:乾隆十年(1745年)腊月,弘历在紫禁城长春书屋亲撰《御制冰嬉赋》,以此为标志,将“冰嬉”作为一项制度被规定了下来,即每年冬月(农历11月)、腊月,在西苑太液池冰面上检阅八旗的滑冰技术。故《日下旧闻考》记载:“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随后,乾隆皇帝又御题了“国俗大观”4个字,明确了“冰嬉”之制。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制了《太液池冰嬉十二韵》,其中有“顺时陈国俗,择地试雄观”之言,强调将“冰嬉”列为国俗,并选择地点试行,以展现其壮观的场面。

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开始,乾隆皇帝每年都在西苑阅视“冰嬉”,时间多在冬月或腊月。所谓“阅视”,即检阅视察之意。仅《乾隆帝起居注》便记载了乾隆皇帝在太液池瀛台等地阅视“冰嬉”“冰技”达200多次,有时一个冬天“阅视”达十余次。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阅视“冰嬉”11次。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83岁高龄的弘历还阅视12次。嘉庆三年(1798年),已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仍阅视“冰嬉”8次。其中腊月廿一日(2月6日),与儿子嘉庆皇帝一同在瀛台阅视“冰嬉”,当时已88岁。

“阅视”前,各旗参加“冰嬉”的将士要进行集中训练,并接受检查。因清代将参加“冰嬉”运动的八旗军士被称为“冰鞋”,所以将检阅八旗滑冰军士,称为“校阅冰鞋”,而八旗军士训练滑冰的场地被称为“冰鞋校场”,俗称“冰海子”,即分布于北京内外的六处湖泊冰面。

内扇儿冰海子在中南海,是每年冬月、腊月皇帝阅视“冰嬉”的地方。皇帝多侍奉皇太后在太液池中间的瀛台上,阅视“冰嬉”活动,场面宏大,仪式感极强。

团城冰海子(也称演冰鞋)在北海,为阅视“冰嬉”之前,参加受阅的内城八旗军士预演滑冰的地方。有时候皇帝也会在预演时检阅,俗称“亮甲”。即滑冰表演时,八旗将士要穿盔甲。而每个旗的盔甲颜色都不相同的,均体现出各旗旗帜的颜色特征。清嘉庆和道光时期,以及后来的光绪皇帝,大多在北海阅视“冰嬉”。

福海冰海子在圆明园,是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冰鞋”校场,当时设有阅武亭,皇帝也在此检阅护军营“冰鞋”的训练情况。

瓮山冰海子在清漪园,即今颐和园昆明湖,是健锐营“冰鞋”训练的地方。“冰嬉”被定为国俗后,每年入冬,要从健锐营选拔1600名优秀溜冰者,组成“技勇冰鞋营”,俗称“冰鞋处”,集中训练。

团河冰海子在南苑,每年腊月初八,皇帝在南苑马圈祭祀马神后,在行宫内莲花池校阅“一等冰鞋(滑冰技术精湛者)”。因皇帝是一边观看滑冰表演,一边品尝鹿肉火锅,故称“南苑瞧冰鞋”,实为休闲娱乐。

什刹海冰海子(也称冰鞋围),即今天的什刹海。前五个冰海子均在御园内,只有什刹海冰海子在御园之外,据说是八旗“冰鞋”向民间表演“冰嬉”的地方。

皇帝每次阅视“冰嬉”时,除获胜者有赏外,凡参赛者均赐有赏银。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

从清宫档案记载看,“冰嬉”活动自乾隆年间开始,延续到嘉庆、道光年间,延续百余年。此后由于清朝的衰败,特别是财力不足,此项活动便停止了,虽然光绪年间慈禧短时恢复了“冰鞋处”,但没有持续多久。

据《北海景山公园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腊月初八,光绪皇帝侍奉慈禧皇太后,来到西苑太液池,观看“冰嬉”。辰刻(上午七时至九时),慈禧太后登上北海琼华岛北坡漪澜堂之碧照楼。遂由领侍卫内大臣、礼亲王世铎传旨,“冰嬉大典”仪式开始。随后表演者穿顶翎衣装,人人精神抖擞,施展技艺。“冰嬉”表演者“分为两队如同左右翼两条巨龙,步伐异常整齐,一丝不乱。射天球、地球者亦能人人射中。”

老佛爷天颜大悦,当即降旨:“所有应差人员,每人赏给荷包一对,包内有金银锞二锭,单演花样者每人加赏尺头(丝质布料)两件。”

清代民間的冰雪活动也很丰富,乾嘉时文人得硕亭《草珠一串·游览》诗曰:“一番风雪一番凉,徒步行人渐履霜。诗思不须驴子背,沿河处处有冰床。”而嘉道年间通州人杨静亭《都门杂咏》赞曰:“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

历史上北京城河湖众多,水面充盈,护城河环于京城,还有什刹海、莲花池、长河、通惠河等水域,每至冬日结冰后便成为人们戏冰而乐的好地方,所以诗人笔下才有了“沿河处处有冰床”“十月冰床遍九城”之景致。由此也说明,清代冰雪运动已成为人们冬日里一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不但活动范围广,且参与者众多。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现代冰上运动的传入,“冰嬉”一词逐渐被“滑冰”“溜冰”“冰上运动”“冰雪运动”所替代,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冬季体育运动。而北海、什刹海、陶然亭、颐和园、紫竹院、玉渊潭逐渐成为北京人冬日里经常滑冰的地方。特别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滑冰成为京城百姓冬日里的一项健身活动,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北海是京城开放较早的皇家园林,于1925年对外开放。首个冬季便举办了一场“化装溜冰大会”。据《顺天时报》当时报道,参观者不下2000人。

因地处北京核心地带,北海成为京城最聚人气儿的滑冰场,各路高手多云集于此,不少文化名人也到此滑冰。20世纪60年代,北海冰场还组织过化装滑冰舞会,即滑冰者根据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或神话故事等,进行演绎西天取经、跑驴、跑旱船、耍狮子、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以及民族大团结等化装表演琳琅满目。观众站在长廊的高台上居高临下,观看清晰,冰上化装滑冰表演成为冬季北海的一景。

什刹海滑冰的历史更为悠久,清代已有人在此以滑冰为乐,因为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所以人气儿也很旺。

最初的什刹海冰场无人管理,每年冬天冰场上滑冰的人不断,尤其是后海,冬日里不少到这里滑冰的。到了80年代,京城再次掀起一股“滑冰热”,仍以什刹海为滑冰爱好者的聚集地,因为这里冰面大,四周景致优美,成为人们滑冰的首选之地。每至隆冬时节,这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有飞速而滑,尽显技艺的;有初试冰场者,趔趔趄趄,举步难行者,许多人都在此留下溜冰的身影和难忘的记忆。

颐和园昆明湖经营性的冰上运动,始于民国时期,即清室管理时就有冰船营业。据《颐和园志》载:1938年12月6日,新造大小冰船6只。冰船劵与游船劵差不多,也分游湖、摆渡等多种。1943年起停售。

20世纪80年代冬季,颐和园曾短时开过冰场,但因昆明湖水面过大,冰冻时间不好掌握,安全也不易监控,所以放弃开辟。1993年初昆明湖上备有人力冰车、脚踏冰车、手划冰车、冰床近百辆,对游人出租。同年底将知春亭西北、排云殿前稍西、鱼藻轩稍西3处划为滑冰场地,备有脚踏及手划冰车、手摇冰床200多辆,均为计人,或计时出租。2014年起,颐和园开辟冰场,面积约10万平方米,而2016年元旦再次开业,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开放了昆明湖四分之三的冰域。

1953年紫竹院辟为公园,建园后的冬季便辟有冰场,最初在小湖,面积较小。此后冰场每年都会开放,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据紫竹院公园档案资料记载,紫竹院冰场1964-1965年开放时间为50天。1965-1966年开放时间为35天。从1965年12月28日到1966年1月31日,紫竹院大湖辟为冰场,面积达12000平方米,跑道330米。

紫竹院冰场每年开得早,关得晚,因为那里的湖水不是活水,所以冻得比较早,也比较牢靠,故此冰场开放得很早。20世纪60 年代中期,平日有两场:分早场和晚场。节假日3场。因距京城较近,交通便利,附近还有多所高校,所以到此滑冰的人很多。

陶然亭在南城,所以宣武門以南的滑冰爱好者多到此滑冰。在没有陶然亭公园的时候,为冬天里无人管理的野冰场子。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治理,于1952年建成公园,但当时也没有人管理冰场子。后来公园出于安全,每到冬季,派人在冰面上进行巡视。大概在1994年冬季,公园为了增加冬季文化活动,在东湖、西湖上增加冰车出租业务,此后的冰雪活动就比较多了。

玉渊潭最初也是一处野冰场子,当时公主坟、三里河、羊坊店一带的滑冰爱好者多到这里滑冰。尤其是80年代,滑冰的人比较多。此后玉渊潭公园逐渐推广冰上活动,开辟冰场,增加设施,由此成为京西一处冬季滑冰的好去处。

北京大学未名湖冰场是北京高校中最早的滑冰场。早在燕京大学时期,便颇为知名,曾有“寒光刀影未名湖,北海稷园(即中山公园,其北侧有筒子河,冬日辟有冰场)总不如”之说。

满族学者、民俗专家唐鲁孙先生在《海甸(淀)之忆》中对未名湖冰场有过细致的描述:“到了隆冬十月未名湖结冰,溜冰场一开幕,冰镜清辉,莹澈似玉,男女交错,共舞同溜,矫若惊龙,飘若醉蝶,人新衣香,交织成趣。比起城里公园北海几处溜冰场的众生喧闹,品流庞杂,要高明多啦。”

这片不大的冰场,给曾在燕京大学及后来的北京大学师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冰上记忆。1987年北大举办了首届“未名湖冬季运动会”。各高校、各区县和体育院校都派出代表队来参加,甚至还曾有过天津派来的代表队。这是未名湖上办过的规模最大的赛事,国家花样滑冰队与速滑队也会被邀请来进行专业表演,此后又举办过多次。

除了上述比较知名的冰场外,还有龙潭湖、团结湖、青年湖、太平湖、人定湖以及护城河、长河、通惠河、二闸等,也是冬日里人们滑冰的好地方。

猜你喜欢
冰鞋什刹海冰场
花样滑冰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Fun on Ice尽享冰上乐趣
“鞋匠” 王阳:冰鞋延续我的冬奥梦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最美什刹海
什刹海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