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22-01-16 15:26孙盛袁法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4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育人

孙盛 袁法军

[摘           要]  思政理论课堂是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下,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弊端,从而进一步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目标。立足思政课程的内涵与特征,简单提出了几项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措施,力求全面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目标。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118-03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教学中全面推进,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意识、道德修养等多维度制订教育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有效性。

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意义分析

1.从思政教育发展前景来看,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的路径,赋予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更加广泛的教学思路和活动思路,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有效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做到德、智并行教育。

2.从学生发展角度分析,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将文化与思政融为一体,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展学生接受德育的范畴,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从教师发展角度分析,通过協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探究,教师也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将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实践到课堂活动中,有效提升中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课程思政下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不仅有利于中职思政课程改革路径的拓展,以及综合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中职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二、明确协同育人目标,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念

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新教育形式下中职思想政治课堂要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念,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发挥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职业学校全面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构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能够有效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目标以及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制订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维度进行多元化目标的设定与完善。力求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现培养、确立学生崇高思想品德的教育目标。同时,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融入课堂活动中,通过穿插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壮大历史,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更加深刻。在了解党的发展、感受党的魅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产教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将思政课堂与专业课程相衔接,从而在“立德”的基础上达到“树人”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中职学生专业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共同提升。因此,在课程思政引领下,结合当前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热点问题,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中,让“红色”文化沁润职校学生的内心,可以实现德育、智育并进的“大思政”教育预期目标。

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与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教育本质是相同的,其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各种知识渠道或其他渠道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从而进一步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从而进一步摆脱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下重视专业、轻视思想教育的情况,搭建系统的课程思政下思想政治课堂的系统教育模式。

三、拓展协同育人方式,丰富思政课堂教育内涵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模式,要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拓展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方式,丰富课程内涵,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总是将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严格划分开来,而且一度出现重专业、轻思政的现状。这并不符合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也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真正要求。随着职业教育形式的变化,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前景更加明确,未来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单纯的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全能型人才。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思政课程标准要求,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一节内容学习为例,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我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此章节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围绕中国共产党进行阐述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政党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教师结合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将“红色文化”以课堂导入的形式融入课堂活动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优势,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风雨奋斗路,带领新中国走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沧桑百年,历史长河漫漫,先辈奋斗之情之景,成为我们永远的信仰和力量。今天,我们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去探寻那个中国梦的源头……”以红色文化井冈山为课堂导入环节,将历史纪录片、历史资料等融入课件内容中,让学生在观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在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时,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教师同时也拓展了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引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从中学习精华部分,剔除其中的糟粕,从而进一步从历史中获得启发,为我发展所用。

除了课堂导入环节中融入红色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史等相关内容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传统文化入课堂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势作用,创设新型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协同育人活动平台。

例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一堂课内容的学习中,教师结合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热点问题,从教材拓展到具体的新聞事实,联系当前热点问题,创设了小组探究活动平台,为学生打造了完善的活动体系,不仅推动了思政课堂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而且通过各方面先进思想的融入,发挥出活动的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例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艰苦朴素、不畏艰辛的崇高精神,开展了不同主题活动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从本质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综合上述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紧密关系,教师创设了以下实践环节:

小组一:中国梦,我的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梦想”又是什么?

·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

小组二:中国梦,富强梦

·描绘中国梦、富强梦的伟大蓝图。

·实现富强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坚信梦想一定会实现?

……

小组三:中国梦,行动梦

·实现中国梦、富强梦需要我们如何去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精神的弘扬、中国文化的发展做些什么?

……

结合本章节教材内容以及建党100周年的时政热点问题,将中国精神、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等融入实践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悠久的历史文明不仅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力量。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特别是在走向近现代思想探索的过程中,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等轮番上阵,但是最终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然后结合中国特色,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参与课堂活动、了解祖国文化的感受,通过回想自己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收获等,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在总结与分析的过程中对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以及共产党的奋斗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更深层次地感受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感染力。

在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学科主线,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元化的平台、活动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能够有效丰富学生思政课堂的教学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职业学校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认知,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下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协同育人的教育功效。

四、完善协同育人评价,推动思政课程发展

以往教育理念下的学科课堂评价基本上都是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缺少过程性、生成性的评价方式与内容的融入。课程思政下协同育人课程模式的应用,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式,从多维度考量当前思政课堂改革的需求,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多维度的能力、素养提升融入评价体系中,从而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思政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做好准备;树人是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以及思想到的素养的过程。两者相结合就是协同育人最终目标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内容。比如上述综合实践情境中,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状态以及最终探究的成果等,进行综合考量;同时将学生自主评价、同伴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等方式引入评价过程中,从更多的维度对学生的思政课堂活动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学生对于我国几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程度;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过程中事迹的掌握;自我剖析与后续行动计划创设中是否体现出“中国梦,我的梦”等内容,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评定,从而推动思政课程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达到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对协同育人视域下课堂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的反应以及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进行及时反思。课程思政下,教师的反思范畴要更加广阔,除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思政课堂的育人效果,总结育人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反思问题,为后续协同育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指明方向。

总之,课程思政下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历经五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与思政相关的内容,从自身教学思想的改变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深入研究思政课程内涵,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在无形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政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继承文化、弘扬文化,最终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左丽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优势和合理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0(18):181-182.

[2]孙婧.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探析:以淄博地方文化为例[J].学园,2020,13(3):60-61.

[3]韩剑锋,曹亚丽.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104-109.

[4]苏妮.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融入分析[J].祖国,2018(19):218-219.

[5]张淑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研究[J].才智,2018(3):86-87.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