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君
(辽宁省写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沈阳 110161)
马铃薯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辽宁省地处马铃薯种植北方二季作区,年均总产45万t左右,各地均有种植,并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家开始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开辟国家粮食安全新途径。2018 年以来,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获得合理收益的前提下,结合种植结构改革,有序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工作,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马铃薯栽培技术直接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影响种植效益[1],但从作业方式看,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高,人工作业成本大大压缩了种植户的效益空间。从产量水平看,辽宁省马铃薯产量一直在400 kg/667 m2左右徘徊,与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1 100 kg/667 m2相比差距明显。因此,以农艺革新为先导,转变传统粗放栽培管理惯式,推广应用高效栽培技术及装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研究,是实现马铃薯提质丰产、增效增收的有效技术途径。
马铃薯块茎播种后产生的根系为须根系,穿透能力较差,大多分布于30 cm土层中。强大的根系有助于增强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使植株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增强,光合产物增多,为作物高产奠定物质基础。深耕可使土壤疏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要素,为作物根系、匍匐茎、块茎生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作业要求:深耕包括深翻、深松、深旋等作业,尤以秋季深松作业为佳,2~3 a作业1次。深松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作业深度≥25 cm,秋季实施有助于更多地纳蓄自然降水。如果地表紧实或明草较旺,可利用圆盘耙、旋耕机等机具实施浅耙或浅旋。
技术特点:旋耕深度应达到15 cm 以上,要求旋耕后地表平整、土壤细碎、上松下喧、耕层绵软、无秸秆残茬,以方便铺膜、播种作业。
适配装备:常用机具包括IGQN160 型、IGQN250型旋耕机、1SQ-240 型全方位深松、1SQ-340 型全方位深松机等,也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秋季或春季利用联合整地机实施深松、灭茬、旋耕、耙地、施基肥等一体化作业,以减少作业工序和生产成本,并达到土壤疏松、无坷垃的效果,为马铃薯种植和出苗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种薯选择原则:鉴于不同用途不同种类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各不相同,且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因此,选择的品种必须适宜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具备优良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和较强的抗逆力、抗病力。适合北方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早大白、荷兰15、中薯5号等[2]。辽西北、辽宁中部、辽宁北部等地区以中晚熟马铃薯品种为宜,也可结合市场需求,搭配早熟品种,以达到提前错时上市、提高马铃薯商品性和实现复种增值的目的。
种薯处理要求:一是把好挑选关。选择代数清楚、级数较低的脱毒种薯,种薯出窖后拣去冻、烂、病、伤、萎蔫薯块,选择薯块完整、符合品种性状、薯皮光滑细腻、皮色新鲜、无机械损伤、无冻伤的幼龄或壮龄薯块,避免长条和扁状芽块。切块应随切随播,用种量150 kg/667 m2左右。二是把好处理关。适时困种、晒种和催芽处理。将种薯置于直射阳光下暴晒2 d,及时翻动薯块,剥去块茎土块,使种薯表皮充分接触阳光。当薯皮发绿且薯芽萌动时开始切薯。三是把好切薯关。剔除老龄薯、病杂薯后均匀切块,每个小薯块留1~2 个芽眼,小薯块单重40~50 g 为宜。为预防黑胫病、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切薯块时要准备两把刀,切到病薯时立即将有病部分切掉,并将刀放到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杀菌后换刀操作。四是把好浸种或拌种关。切好的种薯用稀土旱地宝200 g加8~10 kg水兑成的水溶液浸种15~20 min,捞出后沥干置于阴凉处。为防止机械播种作业时种薯块间产生粘结现象,需要用草木灰或生石灰拌种处理。种薯带菌可用40%甲醛按1∶200 兑水喷洒种堆或浸种5 min 取出,用薄膜密闭2 h,再摊开于通风处晾干。处理好的种子应放在阴凉、通风、避雨之地,堆高不高于50 cm。如遇雨不能播种,应进行翻堆通风或将薯块摊开,以防烧芽。催芽时,大薯切块30~40 g,每个种块上保留1~2 个芽眼,再用920 赤霉素液浸种20~30 min 后取出晾干通风。一层湿沙(或湿木屑),一层种薯,摆放2~3 层种薯,盖上湿草或湿麻袋保湿。4~7 d芽长达1 cm时取出炼芽1~2 d,芽绿后播种。
马铃薯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即在90~110 cm 大垄上种植两行马铃薯,尤以110 cm大垄栽培较为常见,这是根据小型拖拉机最小轮距确定的。采用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增加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方式来增强马铃薯的抗逆性,促其高产[3]。
技术要求:一次完成大垄播种,每垄两小行,小行间距24~30 cm,株距25 cm,可调,错开插种成拐子苗。如马铃薯种植户拥有窄行距拖拉机,也可进一步缩小垄距,但不宜低于90 cm。
技术特点:一是增加单位面积株数。理论株数为4 848 株/667 m2,相同株距下可比单垄单行栽培增加株数404 株/667 m2。二是多道工序一次完成。行间施肥、药剂灭草、覆膜铺管、膜下滴灌带铺放一次完成,同时,减少上土面积,省去苗期喷施除草剂。三是垄体土壤结构疏松,供肥能力强,利于根系发育,具有透光通风、保墒提墒、抗旱防涝、减轻早晚疫病发生等特点,且出苗齐、保水分、提温度、薯形好、大个多、产量高、上市早,利于二茬复种栽培,提高土地产出。
适配装备:选用青岛洪珠等品牌的两行播种机进行大垄双行播种作业,一次作业可完成开沟、播种、施化肥、覆膜、打药、铺滴灌带等多道工序。
针对辽西地区马铃薯种植农艺要求,提出马铃薯大垄三行机械化种植技术模式[4],即在120 cm大垄上种植三行马铃薯,这种栽培模式是由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根据小型拖拉机正常轮距要求创新推出的。
技术要求:垄底宽120 cm、垄顶宽80 cm、垄体高30 cm。一次完成大垄播种,每垄三小行,小行间距28 cm,株距25 cm,可调,错开插种成拐子苗。
技术特点:一是增加单位面积株数。理论亩株数6 666 株/667 m2,相同株距下可比单垄单行栽培模式增加株数2 222 株/667 m2,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增加株数1 818株/667 m2。二是多道工序一次完成。行间施肥、药剂灭草、覆膜铺管、膜下滴灌带铺放一次完成,同时,减少上土面积,省却苗期喷施除草剂除草。三是垄体土壤结构疏松,供肥能力强,利于根系发育,具有透光通风、保墒提墒、抗旱防涝、减轻早晚疫病发生、提温度、薯形好、产量高、上市早等特点,利于二茬复种栽培,但商品薯率低于大垄双行栽培。
实施要点:一是适时播种。因品种、气候、土地等情况而定,北方冷凉地区应在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前20~30 d左右播种,气温稳定通过5~7 ℃、地表下10 cm 地温稳定7 ℃左右时为当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期。二是施足底肥。原则是肥料种类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整地,667 m2施腐熟农家肥3 000~3 500 kg,整地后施复合肥50 kg,硫酸钾10 kg作底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应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平衡施肥。除施用氮肥和磷肥外,适当多施钾肥。马铃薯需钾肥较多,一般每生产1 000 kg马铃薯需吸收纯氮5 kg,纯磷2 kg,纯钾1 kg。三是覆好地膜。当水分、光照等生长条件适宜时,通过调节播种期、改革栽培方式等农艺措施,使其达到正常生长的温度条件,便可实现马铃薯错季错时、提前上市等增产增收效果,而能达到这一效果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技术措施便是覆盖地膜。地膜覆盖既可提高低温,利于根系发育,促使早出苗、早结薯、早收获,获得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又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节水的作用,还有助于控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使用量。选择厚度≥0.008 mm的塑料薄膜进行覆盖,覆盖地膜后要求“严、紧、平、宽”,即边要压严、膜要改紧、膜面要平、见光面要宽。葫芦岛及锦州地区地膜覆盖栽培在每年3 月中旬左右,与播种同时进行,7 月下旬收获。铁岭等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马铃薯品种的技术要求,确定适宜的覆膜播种时间。破膜引苗是地膜覆盖栽培后的必要工序,也是确保早出苗、出全苗、促壮苗的关键环节。四是及时引苗。当幼苗长出1~2片叶时立即放苗,放苗原则是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阴天可全天放苗。切忌中午温度过高引苗出膜,这样会使幼苗被烤伤或烤死。待幼苗高度长至10 cm时,及时把幼苗周围的薄膜用土压严,以达到保水压草的目的,防止空气沿破口进入膜内形成鼓包,导致薄膜遇风掀起现象的发生。
适配装备:选用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生产的2BM-3型马铃薯大垄三行铺膜播种机,可一次作业完成开沟、坐水、播种、施化肥、覆膜、打药、铺滴灌带、覆土等8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