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2-01-15 08:36黎珂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

黎珂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的时代格局,这就使得社会对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需要通过大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跨文化教育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能解决社会人才需求的现实问题,也是人文通识教育和思辨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之间紧密相关,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大学英语课程在其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综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国际社会沟通协作的关键。但就目前而言,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展开深入研究,从而将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英语教师明确跨文化交际对英语教育的重要意义,且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较为模糊,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较少涉猎到跨文化态度与敏感度的问题,且所讲的内容也需要深入挖掘及体系化。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由于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目标与内容并未形成明确的标准体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会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导致教师将大多精力放在语言技能方面,将文化知识作为语言技能的附属品。这种缺乏跨文化交际练习的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趋于被动,难以养成主动探索和积极反思的精神。

2.教材内容存在疏漏

各大高校主流的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着缺乏跨文化交际内容且内容系统性不足等问题。虽然很多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内容上将英语文本与文化内容相结合,但也存在着偏重于英美文化、非英语国家边缘化、中国文化失语等问题。其中,因缺少本土文化内容而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造成了教材无法承担起“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作用,而非英语国家边缘化的问题,也导致学生在接触其他国家英语变体时,难以构造能够用于解读和写作的意义潜势系统的问题。与此同时,现行的很多教材注重输入目的语文化,但大多仅涉及到了表层文化,没有探索其深层文化,容易让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理解障碍问题。这就表明了当前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滞后的问题,教材很难满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删改和补充,兼顾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教育的需求,并将中国、英美国家和其他非英语国家进行比较,才能凸显出大学英语教育的跨文化特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意识、知识和实践能力构成,三者相辅相成,分别起到前提、基础和关键的作用。

意识主要包含跨文化意识、现实关注意识和文化相对意识。其中,跨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英语和母语文化因素差异的敏感性与自觉性。现实关注意识是指学生关注和体验文化的现实关注意识,只有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文化相对意识是指摒弃自身民族为中心,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偏见态度,明确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好坏的客观事实,这也是形成跨文化意识并进行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知识主要包含跨语言知识、跨社会知识和跨文化知识。这三种知识能够用于跨越文化的壁垒,构建语言、社会和文化的双向沟通渠道。其中,跨语言知识与跨文化知识主要指代英语和母语的语言与文化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在掌握汉语和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接触到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避免偏向于某一方而忽略另一方的问题,尤其是要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而让学生利用本民族的文化去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对于跨社会知识来说,社会是保证语言与文化活力的重要基础,大学生需要在充分了解中国与英语国家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缩短不同文化间的心理距离,从而避免受国内单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实践能力主要包含文化调适能力、文化感知能力、文化比较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专业结合能力、职业导向能力。其中,文化调适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败。一般来说,文化调适包括蜜月、冲突、恢复和适应4 个阶段。文化感知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在提升自觉意识的基础上控制原有感知方式与习惯,进而打破已有感知方式的约束,形成满足跨文化交际实际需求,且更为有效地感知素质与技能。文化比较能力主要衡量人对于文化的态度,系统进行文化比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并明确其思维逻辑、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差别,真正摸索到本民族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间的精髓,从而让教师形成明确的教育重点与目标,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够用于改变学生的交际风格,使其运用非语言行为完成跨文化交际。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发展规划是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使英语跨文化能力能够服务于其专业学习与岗位发展,从而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看出,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部要素之间具有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三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并没有强弱之分。为此,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立足于宏观的角度,形成各要素间的合力,不能偏向于某一维度而出现偏废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调整内部要素的结构关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整体、动态意识,能够不断调整现有的教育结构,起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策略

结构模式主要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什么”的问题。实践模式则着眼于原则与策略,重点分析“怎么做”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和综合性、动态性和持续性、生活化和现实化3 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应构建涵盖师资培训、平衡语言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融入新闻知识、开展文化测试等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以达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效果分析,能够更新教学策略并完善教育模式,进而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起到反作用。

1.基本原则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3 点:其一,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文化在社会习俗、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体现出了文化的层次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材应增加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比例,确保文本内容的系统性,避免残篇断简的问题。跨文化教育需要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规律,使文化成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能够讲解宗教、哲学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需要贯穿于大学英语教育的始终,让学生能够由简入繁地掌握千层文化知识,确保能够在4 年学习生涯中获取系统性、综合性的跨文化教育。其二,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文化本身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下,会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进行动态调整,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内部关系产生间接影响。这一原则要求高校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跟随社会和文化的动态演变来探索其构成要素与内部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出合理的教学实践策略,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化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几乎不存在终点。因此,应将其视作一项终身事业,持续推进跨文化能力教育改革。其三,生活化与现实化原则。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需要具备联系生活的特征,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发挥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题目越来越多,这种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趋势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2.实践策略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5 点:

第一,建立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训体系。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的关键所在。但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是语言讲解者与示范者,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能力,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并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从1975 年起,美国就开始在师范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与能力的教师。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较少,英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语言功底上,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能力。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规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水平,并由教育部门牵头制定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中外交流机会,提升教师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第二,平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学习必须掌握目标语的文化规则与模式,讲解国家或民族文化并非英语课程的附加部分,这是直接关乎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翻译为“多此一举”,但其中的“Newcastle”是指英国著名的煤炭之都纽斯卡尔。如果直接翻译,会译为“将煤炭送往纽斯卡尔”,可见文化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目前而言,大学英语教育在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之间存在比例失调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跨文化能力培养并未进行充分细化,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以语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过度强调词汇、语法、听译等项目。因此,需要在大纲设计中增加与文化相关的项目,并丰富英语教材中有关跨文化、文化对比的内容用文化丰富并阐释语言,在为词汇、口语、语法等语言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当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以英美文化为主,汉语文化相关内容较少,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不仅能更深层次地展现英语文化的深层内涵,还能通过学习汉语文化来凸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熟悉中国文化传统,但很多教材中仍然较少涉猎到汉语文化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克服大纲的不足,深入探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具体而言,学生需要明确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崇尚集体主义精神,其形象思维倾向于螺旋形;西方文化属于海洋文化,更强调自由、个性,崇尚自由主义,其形象思维更倾向于直线型。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语具有意合性的特征,重视归纳;英语具有形和性特征,重视演绎。与此同时,需要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例如,在汉语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幸运,而在英语文化中则具备危险、气愤等含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克服跨文化障碍的能力。

第四,以英语新闻作为教学素材。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相比较,英语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在互联网环境下,具有时效性、趣味性的英语新闻,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助于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能够有效弥补英语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且普遍关注国际新闻,利用英语教材能够为学生联系理论与实际奠定良好渠道。针对英语新闻独特的语言与文体形式,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恰当的新闻材料作为跨文化能力锻炼的工具。例如,采取音频与视频结合的方式讲解英语新闻,让学生根据新闻内容发表见解,并引导学生借助英语新闻接触现实生活与社会,拉近英语学习与英语交际的距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英语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还能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实现英语教学从考试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第五,构建文化测试与评价体系。文化测试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跨文化能力的重视程度,是用于评估英语教学过程与结果的重要一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又会对文化测试带来阻碍。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对于文化测试的研究与应用往往最为薄弱。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测试的内容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张红玲将文化测试划分为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和交际技能3 个维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测试方法。文化知识维度主要采取填空、选择等客观题型,客观测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情感态度维度相对复杂,可以采取社会距离等级法、语义级差法等进行评价;交际技能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真实表现,从而通过测试与评价掌握学生文化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结果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水平。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需要树立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动态性和持续性原则、生活化与现实化原则,建立教师跨文化能力培训体系,平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展中西方文化对比教育,将应用新闻作为文化教学素材,并构建文化测试与评价体系,从而增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情景交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交际羊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