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广东 广州 510225)
伴随高校征兵力度的不断增强,退伍复学学生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群体。虽然该群体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并且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荣誉感、忠诚度、团结意识、责任感及吃苦耐劳等品格。然而在“学校-部队-学校-社会”的经历与过程中,大学生的工作内容与生活环境却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特别在社会竞争日渐严峻的背景下,退伍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心理状态也都有所不同,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容易导致退伍学生出现难以适应社会、学业等现象。而深入探究退伍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适应,可以帮助退伍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并参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为深入探究高校退伍复学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适应状况,笔者通过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校退伍学生的专业、性别、参军动机及就业状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调查。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50 份、有效回收234 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在问卷调查的层面上,笔者从退伍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适应的角度出发,将问卷内容划分为基本信息、服役状况及职业发展状况4 部分。首先是退伍学生的基本状况,本调查将学生性别、年级、专业作为退伍学生职业发展调查的基本内容,分析当前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基本状况与总体趋势。其次是服役状况,从荣誉获得、入伍动机、国防教育程度、部队适应状况等层面探究退伍复学学生在部队中的表现情况及其所拥有的基本素质。最后是职业发展状况,笔者从经历分享、就业打算、就业单位、就业形势、主要困难、问题成因及解决办法等角度探究退伍复学学生在就业适应与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状况,明确高校退伍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及主要目标。其中有关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比重较大,所涉及的方向和内容也较为广泛,从就业方向、就业单位性质及就业问题等层面,充分探究退伍复学大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和职业发展问题,可以为我国其他院校更好地开展退伍复学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支持和建议。而为探究退伍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及理念,本调查还做了相关方面调查,譬如经历分享,价值发挥等,可以从学校教育和部队生活的层面上,探究与分析退伍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推动退伍学生的职业发展及提高就业适应性拥有较高的作用。
根据调查结果能够发现,234 个个案中,男生(208 人)占总参军人数的88.89%,女生(26 人)占11.11%。在年级分布上,大二、大三均是58 人,占比为24.79%,而大一、大四及已毕业学生人数分别为37、37、44 人,占比依次为15.81%、15.81%、18.8%。但在专业分布上则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占比最高的三个专业分别是工学、艺术学、管理学,所占比例分别是工学40.6%,艺术11.11%、管理学17.95%。而占比最少的专业为农学、教育学、文学、哲学等专业。结合该调查数据能够发现,我国理工科男生参军积极性最高,但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入伍积极性较低。且男生要普遍多于女生。而在入伍动机上,高校大学生的入伍动机主要有报效祖国(80.34%)、锻炼自己(82.91%)、增长见识(70.94%),而经济回报和曲线就业等动机的占比却相对较低,分别为17.95%、34.62%等。而在服役表现上,77.78%的大学生能够很快适应“部队生活与校园生活的不同”,37.18%的学生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8.55%的学生成为中共正式党员,而58.97%的学生成为优秀士兵,38.03%的学生荣获一般嘉奖。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服役状况及表现能够发现,高校退伍学生在部队期间能够快速地适应部队生活,并受到部队思想的影响,积极加入中共党组织。虽然没有获得一、二、三等功,但在部队训练中,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通过分析退伍学生的基本状况与服役表现,能够明确大学生在现代就业中所拥有的基本资源和品质,可以为其更好地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活动提供支持与抓手。首先是就业形势,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及就业困难、非常困难的学生分别为47.44%与17.95%,而认为就业形势较好的学生只占3.42%。因此对大部分退伍复学学生来讲,当前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困难程度较高。而在原因分析上,11.11%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29.06%的学生认为缺乏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而34.19%的学生则认为“高校扩招激烈”。但当谈及毕业打算时,38.03%和22.65%的学生选择考取公务员、研究生,只有29.49%与9.83%的学生选择就业和创业。其中选择就业的学生,普遍选择政府机关、国企等单位,占比约为42.31%和32.48%,选择私企的学生仅占22.65%。由此可见当前高校退伍学生的就业发展状况不够明朗,就业适应情况较差。究其原因在于就业竞争较大,学生普遍选择国企、政府机关或公务员,难以真正参与到就业创业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和力量。
结合高校退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原因”,能够发现,大部分高校退伍学生普遍将“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与“高校扩招”作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并将“年纪偏大”与“专业不对口”作为次要原因。其中缺乏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原因并非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品行,而是现代企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能力、判断能力及应用能力。因为,退伍大学生在部队普遍获得良好的表现,无论在思想与品行上都有显著的成长和提高,且拥有较强的责任感、荣誉感及集体感等企业所重视的职业能力,所以退伍学生所反映的、所欠缺的职业能力,是专业层面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及复合能力。而“高校扩招竞争激烈”则指退伍由于缺乏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中难以获取优势。但我国高校在退伍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复学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以理论补充为主,忽视学生在职业能力上所存在的欠缺,致使退伍大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面临严峻的职业发展困局。
根据数据调查结果能够发现退伍大学生在就业方向及选择上,普遍选择政府机关、国企等较为稳定的就业单位,而对竞争最为激烈的现代企业则“避之不及”。从就业心理的层面来分析,退伍学生并没有做好进入社会企业的心理准备,或者对现代企业存在某种程度的偏见。譬如工作不稳定,竞争激烈等。而在职业发展的层面上,则由于缺乏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导致工作效率、工作速度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到退伍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效率。通常来讲职业适应性主要指社会个体从事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等特征,其中生理特征,主要指个体的身体素质,而心理特征则指个体的职业意愿、归属感和满意感。虽然退伍大学生的职业生理特征,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但其在心理适应性上却难以帮助企业获得经济发展和成长,因此,要切实解决退伍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差问题,还需要从心理疏导的角度出发。
我国高校现有的、针对退伍复学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与普通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没有本质的区别和差异,通常以就业指导、理论讲解、问题答疑等环节为主,忽视了退伍复学学生的专业特征及性别差异,难以从退伍学生的优势、劣势出发,探究退伍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差及职业发展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就业指导工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甚至部分就业指导依旧从退伍大学生已有的道德品质出发,重复教育、过度教育,致使退伍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失去信息和希望。譬如退伍大学生普遍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认同感,但部分高校依旧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联系,并反复强调学生要拥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精神。而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完善,和高校缺乏对退伍学生的深入研究与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即由于缺乏对退伍复学学生特性的了解,导致就业指导体系,难以满足退伍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
高校退伍学生在就业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质量和效率,需要学校和企业通过制定扶持政策与帮扶机制的方式,帮助“退伍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适应性,破解就业困境,提高就业成功率。然而在推动并促进退伍复学大学生就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就业指导体系出发,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的层面上,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与帮扶策略,帮助退伍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加强对退伍学生的发展需求、就业特征及专业特点的分析,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径,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针对退伍大学生普遍反映的缺乏“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的问题,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及性别特征,制定相应的能力训练和培养体系。譬如针对大二学年入伍的学生,高校需要在做好理论传授工作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更好地、更充分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本领。而针对大三年级入伍的学生,高校则需要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实训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明确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学校与企业的帮助下,切实补齐自身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上所存在的短板。其次,构建专门性的能力训练与培养机制。由于我国退伍复学大学生普遍以工学、管理学等专业为主,在能力培养上,应结合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出与学生发展特征相切合的培养方法或培训措施,增强能力培训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当然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要从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方向上,确定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所需要的能力,并以构建能力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体系、模式为抓手,增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最后,将能力培养过程与军队纪律相结合,引导退伍复学学生以部队的标准或方式,来掌握并运用专业技能,磨炼职业本领。此外,对学生已有的职业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分辨能力及交往能力,则需要以巩固为主,而对综合能力、方法能力,则需要以提升为主。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能够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适应性问题,难以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甚至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对自身失去希望,进而选择国企、政府机关等就业单位。使其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生态。而要想切实解决此类问题,我国高校和政府部门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了解退伍学生在复学与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职业适应情况”,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手段,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的不同环节中。首先,制定一套基于退伍复学学生的心理测评机制,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在学业适应与就业适应上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注重心理引导,针对存在职业适应问题的学生,高校应将军队的集体主义思想、责任感及荣誉感,应用到职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普通企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优化学生的就业方向,使其在心理层面上深化对现代企业的认识和了解,缓解学生普遍选择考取公务员、研究生或进入国企、政府机关等部门的心理倾向。
“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帮助退伍复学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职业发展质量,适应当前的就业竞争环境,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高校、军区与政府应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交接体系,充分发挥各大主体在学生就业中所拥有的功能和作用。其中高校应负责学生的能力培养、知识巩固及就业指导等层面上的工作;军区负责提供学生在部队训练中的成绩及表现,并在退伍复学前,从心理、思想等层面,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及道德理念,使其始终以国家繁荣作为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则需要以政策制定的方式,引导企业提高对退伍学生的接收效率,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到退伍学生对企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价值。譬如制定接收退伍大学生,便可减免相关税收的政策。其次,构建预警机制,即针对学生在就业、学习上所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机制或控制机制,通过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沟通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譬如构建就业信息跟踪机制,明确退伍学生的就业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学生所存在的就业问题,探究其在心理、生理、思想上所存在的不足。最后,构建质量评价机制,为切实提高就业指导体系的完整性与实效性,高校或政府部门应对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评价与监控,发现当前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诊断问题的成因,以此满足退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退伍复学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适应上存在能力层面与心理层面的问题,导致学生融入到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对此,高校需要结合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应对手段和措施,从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及就业适应性,切实满足退伍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心理诉求,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