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2022-01-14 02:10杨菀淇贺家悦朱芝锦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森林价值评估

杨菀淇 贺家悦 朱芝锦

引言

十九大以来,“两山”理论下的生态文明新格局继往开来,并逐渐上升至重要的战略位置。“十四五”规划依托新发展格局,大举绿色发展。可见,于人类而言,森林生态系统,是可谓举足轻重矣。但近年来过度开采森林木材、无限制开垦放牧等行为,致使森林生态系统日益脆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社会经济发展也由此受到制约。基于此,本文着眼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价值评估方法,提出完善理论机制、优化评估方法、落实实践路径三大建议,以期构建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理论体系,提高价值核算的精准性,为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绿色GDP增长夯实基础。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论分析

森林,作为世界绿色宝库、生物多样性的摇篮,为人类与其他各类生物的生存与繁育提供了栖息地。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着大自然生态平衡,也为地球子民提供了生产发展必需的生物性资源与生态无形资产。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指生命支持功能,不包括功能和产品。而生态系统功能则约定俗成是生态系统的商品和服务。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中的林木资源及其他各类生物和它们在生态过程中所发挥的维护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功能效用。简言之即人类从中获取的服务效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工作围绕动态监测技术、社会公共数据、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三种手段进行,学者通过获取以上三种资源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四项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一般而言,需运用到生态、经济与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其过程大体可划分为:理解多门学科理论、分析服务功能、评估服务价值。由于各领域专家学者对价值理解悬殊,故评估参考的理论、选取的方法参差不齐,致使评估结果判若云泥,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因此,达成学科理论、评估方法体系的共识,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学风所向,对有效推进价值评估工作、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0年3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20)(以下简称《规范》)创新性地引入了森林生态系统修正系数,采用分布式测算、价格参数转换系数等方法,使得数据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显著提高,推动了评估结果在森林工作领域的应用,巩固了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核算的体系基础。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现阶段,学术界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价值评估方法与体系,不可避免的造成各区域甚至同一区域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出入,因而影响了对服务功能的评价。现将价值评估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一)物质量评估法

物质量评估法,是从物质量的视角定量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又与物质量的动态水平息息相关,故该法较理性、客观地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及其持续性。其大致可分为功能价值法和当量因子法。

功能价值法,即将森林生态系统实物量和服务量与价格的相乘,得到价值总量。该法主要核算时点的静态价值,对数据的要求较高,计算过程相对较复杂。而鉴于自然、经济的发展变化性,计算静态价值不足以反应其动态变化价值,于是众多学者大抵从自然、社会、经济层面深挖影响因子,在以往的基础上引进修正系数对其进行修正。《规范》对以往物质量公式进行修正,考虑更加健全,使得评估结果更科学合理、准确真实。现该法已得到理想的应用。

当量因子法,即根据可量化的标准,用标准单位生态系统产品价值当量因子来确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当量。该方法对数据要求相对较低,核算简便,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差距。Costanza等最早应用该法评估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我国学者谢高地等人就该方法的改进展开了相关研究。从最初的修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到后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而又从数据源、方法入手完善当量因子静态评估法,最终实现了该法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不同尺度的动态综合评估,为动态评估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贵经验。国内学者基于改良的价值当量因子,对甘肃省、青藏高原、北京市等地进行定量化研究,为区域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二)价值量评估法

森林生态系统价值量评估法,将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转化为货币形式,以此来反映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1.直接市场法

直接运用市场价格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包括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净值法等。市场价值法定量评估存在市场价格且无费用支出的森林资源的产品和服务,以功能效果的市场价值估算经济价值。相较而言,市场价值法获取数据难度较小、适用范围更广、应用更广泛,但其仅适用于具有直接市场价格的产品和服务。费用支出法从消费者视角出发,以支出费用衡量经济价值。我国台湾省曾用该法评价了全省森林游憩区的经济价值。直接市场法以其数据来源计算客观、直观、方便等优势受众,但鉴于存在部分森林资源未被交换现象,故市场价格可能把握不准,以致计算出现偏差。

2.替代市场法

通过替代技术计算替代品的费用,间接估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包括机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机会成本法适用于社会效益的估算,客观实用。由于森林小气候为动植物提供了优渥的生存条件,范云采用机会成本法评估了马鞍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为22.92亿元,约占总价值的16%;影子工程法用建造的新工程费用表示原有生态服务价值,王文等就利用该法计算出玉溪市林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价值为63659×104元;旅行费用法用旅行费用确定消费者剩余后估算生态服务价值,所以在考虑测算当地的经济条件的影响下,邢晓琳使用旅行成本法,评估了云南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双江片区每年森林游憩价值约为0.8亿元,但该法属于非完全市场法,难以核算非使用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由其中的各物种发生生态过程的复杂结构属性衍生,为提高核算精准性,有学者组合多种替代市场法,对隶属于云南省的县城森林固持土壤功能价值、北京市平原造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可见,替代市场法普通受到公众的认可,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3.虚拟市场法

市场,在常识中应是实际存在的,但如果缺乏实际市场,并且没有合适的替代市场,即当生态服务功能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时,通过合理虚构一个市场,依照社会公众对森林愿意支付或者受偿的程度评估其生态价值。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消费者层面提出的条件价值法和运用了计量经济学的选择试验法。条件价值法在基于消费者意愿提出假设后,通过问卷等方式统计全部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与净支付意愿。待统计完成后,对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评价,因其大部分依赖调查方案的设计及被调查者的自身素质,易出现偏差。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在最近几年对选择试验法运用较多,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对设想的环境政策组合,测算实验者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的支付意愿,以获取环境商品及服务的非市场价值。相较之下,后者能有效防止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环境与资源的多重生态属性之间的损益比较问题,但主观性较强,易出现假想偏差。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试验法以基于大众在多种情景下做出判断推断替代了直接询问大众支付意愿的方式,弥补了条件价值法的不足,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价值量评估方法的结果均用货币值表示,而人们对货币价值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森林资源的重视力度也有望提高,推动绿色GDP的实现进程。相较物质量评估方法,价值量评估法更适用于对工程项目立项决策。不可置否的是,以货币值表示价值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稀缺程度及人类的意愿支付程度,主观色彩较浓厚,故采用价值量评估方法时还需因时、因地制宜,权衡相关利弊后再实行。

(三)能值分析法

能值分析法,最初由H.T.Odum提出,他认为能值诞生于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中,是将所使用的各种类型的能量用某一种能量表示的当量,其综合了能流、物流与价值流三流并实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换算。该法度量了各产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太阳能值,定量地分析自然过程、经济活动的中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客观反映了森林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量化了森林生态效益。同时,生态服务非货币化和不同种类能量等级的质的差异性也有被考虑,除了具有量纲统一、热力学方法严谨等优点,还能避开人为原因,但比率计算较复杂、难度较大。于小区域或个体而言,适用性较差。能值分析法为多种类别能量量化设立统一标准,利于梳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自然资源科学合理评估利用程度,对经济发展决策制定和未来生态系统的预测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实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工具。

(四)生态模型法

如今科学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国内外研发和应用了大量生态模型于此课题中,实现了评估的动态化和精准化。在生态模型研究方面,国外可谓处于前沿地带,成果丰硕,诸如InVEST、MIMES、SoIVES模型等。这些模型或复杂、或要求较高、或处于完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促进了可持续评估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评估的可操作性与可视性。我国逾越了对国外模型的仿效阶段,现处于生态模型的修正时期,研究范围也由宽转窄、由静转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加大了使用生态模型评估研究的力度。无论是GIS、RS技术、还是SolVES模型,亦或是Meta模型,我国在生态模型方面也是奋起直追、大步进位。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模型莫过于InVEST,其获取数据简便、评估流程清晰、情景模拟预测功能强大,早已普遍应用于价值评估的各个方面。出于生态模型复杂性的限制,以及对模型运行条件的要求,大部分生态模型还是局限于评估某种服务价值,所以研究出应用于多种服务价值的生态模型迫在眉睫。

三、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建议

自21世纪以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不乏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理论依据脱离时代较为滞后、评估方法缺少横向间比较、实践方面有待落实等。本文综合已有成果及发展脉络,为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机制

理论是根基,重视理论层面研究会减少评估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更加客观地反映服务功能价值。学术界可加强在深度、广度及空间尺度等维度的理论研究,深入思考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生态功能的过程变化,以及与其他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之间的联系;认真斟酌在人类活动的不同干扰方式及干扰程度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变化情况和未来的动态发展趋势;反复推敲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之中,不同空间单元与不同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等。这不论是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还是生态环境保护,亦或是资源开发都具有显著意义。

(二)优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方法是武器,扎实根基需全副武装,装备利器。所谓优化方法,即要精细化、综合化、学科交叉化评估方法。现阶段研究切入点多为宏观方面,微观方面如市县域方面较少。所用评估方法、尺度较大,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偏大,从而降低评估的精准度。故应精细化评估方法,采用因地制宜的思想,具体区域具体分析,立足于当地条件和服务功能的差异性,利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估。在考虑各服务功能的权重及其在特定情况下的状态下,方法体系以小尺度动态评估方法为基础,提高估算的真实性。综合化评估方法尤其要加强生态模型融入已有方法,引进、改造、修正、验证生态模型,研发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动态模型。学科交叉化,即将理科、商科、社科等学科交叉融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构建综合型学科体系,推进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生态与经济过程之间的复杂关系机制的形成,提高服务价值核算精准度,促进服务价值的实现与补偿。

(三)落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践路径

实践是归宿,理论装备方法后,需实践落实。一味在理论层面徘徊,单纯停留于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就无所谓真正服务。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转换,即为服务功能价值的实现。诚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相关理论还未形成统一体系,但如巴西、美国、芬兰、瑞典等国已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我国国情,王兵等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服务转化率研究进一步细化为就地转化与迁地转化。作为内在属性的服务功能,需借助服务满足人类需求,才真正实现价值。但由于目前条件的桎梏,功能向服务转化的研究很少,未来,仍需利用科学技术推进生态系统功能向服务转化,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绿色GDP增长,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同时,政府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当考虑到森林生态系统中各个服务功能的价值,严格规定大众合理经营和利用森林资源。理论落地过程中,应使大众深层次地感受森林的重要地位,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到森林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促进人类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林下资源,充分实现森林资源价值的合理利用。

猜你喜欢
森林价值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哈Q森林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