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莲SONG Yong-lian
(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230000)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对污水的排放要求控制更加严格,将一级A标准中的TN 和TP 达标排放分别提标至15mg/L 和0.5mg/L,对于城市低C/N 污水,脱氮除磷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合理选择脱氮除磷工艺,提高脱氮除磷效率是当前研究热点。A2/O 工艺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传统同步脱氮除磷工艺[1],在实际工程实践中会出现一些比较矛盾问题[2,3],如二沉池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对厌氧池磷的释放有不利影响,反硝化菌与聚磷菌之间的碳源竞争,低C/N 污水难以达到同时高效脱氮除磷的目标。1999 年张波[4,5]等人以上海市某污水处理厂沉砂池出水作为处理对象,对比研究A2/O 工艺和倒置A2/O 工艺的氮磷脱除效率,结果表明倒置A2/O 工艺的氮磷脱除效率均优于A2/O 工艺。本研究采用倒置A2/O 工艺装置,以高氨氮、低C/N 污水为进水开展试验研究,优化运行参数,分析各单元沿程物质流情况,为低C/N 进水的污水处理厂日常参数调控和优化提供实验室依据。
污泥取自合肥经开区污水厂好氧池,初始MLSS 为3100mg/L。试验前期采用高氨氮、低C/N 人工配水,配水以乙酸钠作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磷酸二氢钾为磷源,辅以微量元素,控制进水pH。配水水质:COD 为200mg/L,氨氮为 70mg/L,磷酸盐浓度为 3.0mg/L,pH 值 7.5~8.0。人工配水COD/氨氮为2.86,属于低C/N 水[6]。反应器启动后的目标性试验取自合肥经开区污水厂旋流沉砂池出水。
由有机玻璃定制而成的倒置A2/O 装置见图1,主体结构由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组成,缺、厌、好氧池的容积比为1∶1∶3。缺氧池和厌氧池采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好氧池底部设有纳米管曝气装置,装置中所有流体流动均采用蠕动泵控制。从反应器中取出的定时水样经离心机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分析。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指标检测均按国家标准方法进行[7]。
除倒置A2/O 小试装置外,主要仪器及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精密天平、离心机、便携式溶解氧仪、便携式pH 计等。
应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参数优化[8],以COD、TP、TN、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作为考察指标,选取HRT、回流比、SRT为主要运行参数设计正交试验,每个因素选取3 个水平,试验设计见表1。
表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本研究运用 Origin 8.0 进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SPSS Version 22.0 进行相关性分析。
将取回的接种污泥适当稀释至1200~1500mg/L 后引入好氧池内,闷曝、静置沉淀、倾去上清液,再用配水稀释持续曝气,反复循环,待污泥浓度达到6000mg/L 左右后将污泥按池容均匀分配至倒置A2/O 各个池内,采用连续换水方式进行污泥培养驯化。在培养驯化期间,每日取样检测,考察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及污泥性质变化情况,见图2。
在污泥培养初期(1d~19d)控制室内温度为 22±1℃,此时反应器内营养物质充足,微生物处于生长对数期,污泥浓度持续增涨,由1200~1500mg/L 增至6000mg/L 左右;之后将污泥按池容均匀分配至倒置A2/O 各个池内,同时加人工配水至有效容积10L/10L/30L,此时好氧池内污泥浓度为3100~3300mg/L,进入驯化阶段需适时排放死泥维持污泥浓度。MLVSS/MLSS 值在培养初期(1d~7d)较低,之后逐渐升高并稳定,平均值为0.7,说明培养驯化阶段污泥性能良好。图2(a)表明培养驯化阶段反应器内的演变情况,随着培养驯化进程,反应器内污泥的SV30数值也随之增加,从12~14%增至44~48%,好氧污泥按池容均匀分配后,SV30有所回落,驯化阶段后期维持在34%~36%范围。污泥指数SVI 为74~109,属于正常合理范围。
图2(b),污泥在培养驯化阶段的进水COD 为350~450mg/L,出水的 COD 为 18.0~130.0mg/L,去除率为 64.2%~97.0%。在培养初期(1d~5d),MLSS 较低,COD 去除率也较低,去除率72.5~97.0%,最低只有63.2%;随着培养驯化时间的增加,COD 去除率逐渐提高,达到89~97.0%,平均为92.3%,污泥生物学性能逐渐增强且趋于稳定,其中的水处理微生物已经适应反应器环境。进入驯化阶段,调整人工配水的进水COD 浓度,从444.6mg/L 逐渐降低到227.6mg/L,这样可避免对污泥的冲击,去除率也随之下降,最低70.9%;之后COD 去除率回升直至92.6%,稳定达到90%。
图2 培养驯化阶段各个指标的变化
图2(c),培养阶段氨氮进水浓度 14.55~27.56mg/L,出水0.15~1.61mg/L,反应器内氨氮转化率(也可泛义理解为去除率)91.2~99.2%,平均值96.4%。图中可以看出,培养阶段氨氮转化率很高,主要原因:①接种污泥取自污水厂好氧池,硝化菌延续原生环境的高活性;②培养阶段持续曝气、营养充分,为硝化菌提供了良好的后续生长繁殖条件。驯化阶段,逐渐增加氨氮浓度,1~8d 内进水氨氮浓度从32.12mg/L 增加到69.13mg/L;污泥性能受到增加的氨氮冲击,氨氮转化率先有所下降,最低降至84.9%,之后污泥性能回升,转化率稳定达到94%以上。
图2(d)可以看出,在培养和驯化阶段,进水TP 的浓度均为 2.41~4.12mg/L,出水 TP 为 0.19~1.42mg/L,去除率为54.9~95.5%,驯化阶段后期稳定在62%左右。由图中可知,TP 的去除率波动很大,以培养阶段的初期和驯化阶段为甚。培养阶段初期(1d~4d),去除率在 70.3~84.9%,第 5d迅速下降到61.4%,其原因可能与间歇式培养使微生物由于养分(主要是碳源)不足处于内源性呼吸状态有关;驯化阶段TP 去除率迅速下降,由81.5%下降至41.1%,进水高氨氮、低C/N 的物质环境使反应器内聚磷菌处于劣势。
综上所述,倒置A2/O 反应器经过1 个多月的污泥培养驯化,污泥性能良好,COD 去除率达到90%以上,氨氮转化率96.4%,TP 驯化后期也稳定在62%左右,故可认为污泥培养驯化结束,反应器启动成功,继续进行后续的目标性试验。
为考察倒置A2/O 工艺参数对高氨氮、低C/N 污水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设计如表2 所示的正交试验方案。
由表2 可知,COD、TP、TN、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可根据极差(R)判断其重要性,排序分别为:A3 >B2> C2(水力停留时间12h,回流比200%,污泥龄14d)、C1 >A2>B2(污泥龄 10d,水力停留时间 10h,回流比 200%)、B2>A2>C3(回流比200%,水力停留时间10h,污泥龄 18d)、A2>B2>C2(水力停留时间10h,回流比200%,污泥龄14d)。综合单因素试验结果、实际运行成本等因素,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水力停留时间10h,回流比200%,污泥龄14d。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为了追踪污染物在污水处理反应器内部的迁移、转化途径及量化其强度,对COD、TP、TN、氨氮四个指标进行水相的沿程物质转化分析,以期掌握倒置A2/O 工艺各单元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情况。
倒置A2/O 工艺中C、N、P 等污染物质通过微生物降解等作用,以CO2、N2和磷酸盐在污泥中沉积等形式,通过N2和剩余污泥排放等形式从水体中分离出去,达到去除目的。进出反应器各单元水相中污染物量的差值为各单元的污染物去除量(转化量),而反应器总去除量(转化量)为各单元去除量(转化量)之和,即△总=△缺+△厌+△好
反应器中所有流体流动均采用蠕动泵控制,其流量认定为是恒定不变的,可以运用单元水相中各污染物质平均浓度、流量计算并表述沿程物质流,进一步解析各单元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或转化情况。
图3(a)表明了各单元的COD 去除情况,缺氧池和厌氧池是COD 去除的主体单元,去除量分别为8.85g/d、6.69g/d,总去除量为15.54g/d,总贡献率65.0%。倒置A2/O 系统中缺氧池和厌氧池内COD 浓度快速降低,原因是微生物脱氮释磷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有机物。好氧池、沉淀池COD 去除量分别为2.99g/d、3.79g/d,贡献率分别为12.5%、15.9%;还有6.6%左右的COD 进入深度处理工艺。
图3(b)表明,工艺中有较强的厌氧释磷现象,即培养驯化出了活性较强的聚磷菌。倒置A2/O 系统中TP 的去除总量为0.29g/d,其中缺氧池和厌氧池对TP 的去除贡献为负值,这是由于在这两池中聚磷菌进行释磷反应,导致水中TP 的浓度升高。好氧池对TP 的去除量为0.23g/d,贡献率79.3%;还有14.4%左右的TP 进入深度处理工艺。此结果与郭玉梅等[9]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郭玉梅等研究结果:数据显示TP 浓度沿程均有降低,TP 在厌氧池内几乎没有释磷现象,在好氧池内TP 浓度也基本没有变化,认为可能是由于平均SRT 较长(27.6d)没有驯化出聚磷菌的缘故。
图3 沿程污染物物质流
图3(c)表明,TN 的去除总量为 5.66g/d,总贡献率75.3%:其中缺氧池为0.93g/d,占12.4%;厌氧池为0.60g/d,占7.0%;好氧池为0.6g/d,占8.0%。缺氧池TN 去除情况与郭玉梅等[9]的“表3 倒置A2/O 沿程数据”相似,其缺氧池TN去除率为16.9%。
图3(d)表明,氨氮物质流呈沿程降低趋势,系统各单元对氨氮的转化均有贡献,其中缺氧池和好氧池是氨氮转化的主要单元。缺氧池氨氮转化量为4.03g/d,占54.7%;好氧池为2.26g/d,占20.7%。厌氧池、沉淀池氨氮转化量分别为0.91g/d、0.13g/d,贡献率分别为12.3%、1.8%;只有0.5%的氨氮进入深度处理工艺。
①接种污泥经过36d 的先间歇后连续的培养驯化,微生物逐渐适应后生环境,污泥性能达到后续实验要求。
②倒置A2/O 小试反应器最优工况为:水力停留时间10h、回流比200%、污泥龄14d。
③基于反应器各单元沿程物质流检测,定量分析污染物质浓度分布变化。缺氧池和厌氧池是COD 去除的主体单元,对COD 的去除量为15.54g/d,贡献率65.0%;好氧池对TP 的去除量为0.23g/d,贡献率79.3%;缺氧池对TN 的去除量为0.93g/d,贡献率12.4%;各单元对氨氮的转化均有贡献,其中缺氧池和好氧池是主要单元,转化量为6.29g/d,贡献率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