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音画练习曲》。由于练习曲体裁与标题音乐相结合,使其具有独特的双重性。本文将分析《音画练习曲》的“音画性”,对理解及更好的演奏该作品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音画练习曲 音画性 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简介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尼加城的一个贵族家庭,4岁学习钢琴,9岁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后又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钢琴班和作曲班。1895年因《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败而投身钢琴演奏生涯,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成功预示着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这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1909年写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作为他创作生涯的顶峰,也是音乐生涯的里程碑。1911年创作《音画练习曲》沿用了李斯特标题性钢琴练习曲手法,不同点是李斯特注重钢琴的炫技性,拉赫玛尼诺夫注重诗情画意的抒发。拉赫玛尼诺夫离开故土定居美国,身处异乡失去创作的灵感。晚期创作作品精少,其代表作有钢琴与乐队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的最后一部《交响舞曲》,这些作品将忧郁抒情的曲调和对祖国的怀念交织在一起。他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最后的作曲大师”,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二、创作背景
1911年俄国社会动荡不安下,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出作品33号共九首以及1917年作品39 号共九首,拉赫玛尼诺夫将李斯特首创的标题音乐得以发展,并将标题性质音乐与练习曲体裁相结合。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手法新颖大胆,画面感与音乐性完美结合,所呈现的音乐风格变化多端,从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他所创作意图:使听众在音乐中画出所呈现的画面感。
三、音画性的体现
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生涯的中期阶段创作出《音画练习曲》,创作素材来源于自然景象、童话故事、回忆、绘画、集市等众多场景,并用高超的钢琴技法通过音乐形式传达到听觉从而产生一种联觉的画面感。
作品33之1为例,该作品是f小调,小调色彩通常是灰暗且忧郁的,描绘出两人在进行一场既有激烈对话又有内心平静思索的场景。该作品以二度为主旋律,低声部八度级进向下,左右手声部交替出现,像是进行激烈的对话,但是跳音的出现使其具有滑稽、幽默性。右手旋律高声部单音,弱音量的出现,描述内心悲壮的独白,既是内心的向往,也是对人生的思索。
作品33之3为例,该作品是降e小调,以描写大自然中暴风雨呼啸的现象为素材,全曲高声部双音旋律线条级进下行描写雨点纷纷落下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中低声部和弦构成阴沉和声色彩所带给人们寒风吹拂之感,紧接着三连音和八度急促旋律描写暴风雨从远方呼啸着到来,再加上不协和和弦,描写雷电交加的场景。全曲多运用七和弦、八度的和声音量烘托暴风雨来的狂躁,闪电的轰鸣声表现的淋漓尽致。随后全曲趋于平稳,运用右手单音旋律以及左手分解和弦模仿暴风雨后持续的小雨渐渐消失。
从作品33之5为例,该作品是d小调,描绘英雄出征热情欢送的场景。引子部分左右手声部单音旋律一致像是钟声一样,气宇轩昂为全曲拉开序幕。右手旋律以主调上方三度的fa音作为持续音并与上方、下方三度构成三度音程贯穿整个旋律线条,与左手八度下行相结合,描绘出将士们铿锵有力的脚步。而第二乐句右手的轻盈六度双音又仿佛是助阵加油的小军鼓。旋律音半音阶上行与左手断奏相结合,音量不断渐强推向高潮点,运用临时升降号增加不协和和声效果,以及半音阶上下行的手法增加音乐所给听觉的急促不安感,显示出英雄们做好内心准备,蓄势待发,全力以赴出征的场景。
作品39之2为例,该作品是a小调,以海洋与海鸥的场景为素材。左手声部运用三连音为主右手单音旋律进行,描绘海风吹过,海面荡起了微波祥和安静的画面。右手旋律线条始终保持四度五度的交替变化,描绘海鸥的出现打破了大海宁静的氛围。旋律声部的半音阶级进上行,描绘海鸥在与大海玩耍在海浪中穿梭、躲闪溅起的浪花。右手变化为三连音,左手持续下行,变化音的出现进行不断离调,力度越来越渐强,所展现黑夜里海面惊涛骇浪,海鸥无家可归的無助,随后回到主调一切归于平静。
作品39之6为例,该作品是a小调,这部作品以童话故事《小红帽与大灰狼》为素材,开头部分左右手的半音上行到最后一个音快速触键,营造出大灰狼邪恶并且狡猾的形象,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群组每开头的第一个音是旋律音,在音符快速跑动下,那画面如同小红帽被狼发现在丛林中惶恐不安的奔跑。音乐材料的改变意味着新角色猎人的出现。音乐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营造出越来越紧张的气氛,此时的猎人急切的想救出小红帽,在丛林里与邪恶的狼进行搏斗的场景。
作品39之4为例,该作品是b小调,以描写热闹的集市为素材,带有俄罗斯民间元素,是一首进行曲式谐虐曲。全曲多运用跳音奏法描写欢快、热情洋溢的集市场景,跳进下行和半音阶级进下行相继出现,不同的音型用来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而左手低音声部和弦横向走向与和声色彩的不断变化,描写人山人海的热闹。在两个声部重复出现了不协和的二度音程,给听觉上带来冲击,用来描绘集市上的吆喝声以及讨价还价的争吵的矛盾冲突。营造出淳朴自然、人声沸腾的乡村集市。
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吸收李斯特炫技的辉煌和肖邦的诗情画意,继承发展柴可夫斯基的真情质朴的倾诉,拉赫玛尼诺夫坚守自己的信念,表现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留给后人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凄美委婉,“音”与“画”巧妙交织在一起。每一位听众的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因此对每一部作品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在这里涉及的作品仅仅是笔者的浅浅分析,相信每个人对《音画练习曲》的感受在心里都会描绘出无限“音画”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杨与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有关的一些特点[J]、黄钟2002年8月
[2]黄雪生钢琴文献宝库中的奇葩-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画练习[J]、艺苑。2006年8月
[3]王宝军.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J].艺术研究2007年2月
作者简介:陈菀榕(1997年08月— )女,汉族,籍贯:云南昆明,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键盘演奏,学校: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