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虹山”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2022-01-13 09:16:46董丽琴
地理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

董丽琴

摘 要: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实现“游”与“学”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本文以“寻美虹山”为研学主题,以寻找虹山乡独特的“原始森林之生态美”“流水地貌之自然美”“闽南古厝之人文美”“花瓜盛事全域旅游之美”为分主题,从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活动实施及研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在研学中渗透“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的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研学;高中地理;研学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2-0068-05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校内外课程资源都应该被充分利用,受安全性、经济性、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地理研学活动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了“空中楼阁”。有目的地开发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机融合“游”与“学”,在寓教于“游”中引导学生不断调动知识、综合所学,使其走出课堂,了解新环境、触摸新事物[1],在“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2]。

以福建省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的中学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研究”立项为契机,笔者在本校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乡土地理野外研学实践活动。笔者所在学校为泉州第十一中学,本次研学地点洛江区虹山乡,距离我校直线距离约37千米,有直达的公交和班车;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来自市区的较多,他们对本土的乡村环境熟悉又陌生,新鲜又好奇;受限于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目前各校对于洛江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比较薄弱。本文以虹山乡为例,围绕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尝试以“花瓜为媒,寻美虹山”为主题设计与实施研学活动,希望能够填补我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空白,并将陆续开展洛江区“四大”特色农业基地、洛江智能装备产业园、桥南红树林保护区、河市田格里拉植物园等地的实地调查和研学实践,致力于制定与推广地理研学旅行、拓展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一、研学地概况

虹山乡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政府驻地北部(图1),平均海拔45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景色万千,拥有山、水、林、田、谷等多种农业资源。境内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山峦起伏,保存着泉州中心城区最完好且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原始森林,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资源潜力较大。其中,虹山红心地瓜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产品。2014年前, 虹山乡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种植乡,辖区内有石龙谷森林公园、樱梅园、彩虹瀑布以及油菜花基地等景区,是休养生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近年来在政府的帮扶下,以“康养天堂,大美虹山”为主题定位的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洛江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排头兵,每年 3 月的“虹山油菜花文化节”、12月的“虹山地瓜文化旅游节”成为虹山乡村旅游的品牌名片,虹山乡村民正在把祖先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此外,虹山乡还是福建省最大的彭姓聚居地,历史悠久的彭祖文化、独具特色的彭祖养生文化、良好的家风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有古松林、瀑布、茶园梯田、闽南红砖古厝、古溪流河道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二、研学主题与研学目标

1.研学主题的确定

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首先要明确研学主题。研学主题是否出彩创新、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直接影响研学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由于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从未参加过类似的研学活动,本次研学实践活动主要由笔者主导,笔者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实地踩点情况以及研学实践的可操作性进行设计。

首先,在准备阶段,利用软件“图新地球”、ArcGIS制作出反映虹山乡地理环境相关要素的地图,使学生对虹山乡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大致了解(图2、图3),初步建立对虹山乡的区域认知。其次,笔者利用学生搜集到的“2019年虹山乡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表1)可知,2019年虹山乡风景旅游用地、林业用地比重高,从地理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认识虹山乡以“康养天堂,大美虹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美”在哪里?再次,分小组做虹山乡“寻美攻略”,引导学生从当地镇政府、知名旅行网站等途径搜索虹山乡全域旅游发展资料,寻找虹山乡特色山水风光蕴含的气象、地形地貌、水文水系、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状况,探寻山水风光与美相得益彰的奥妙,为组织学生开展虹山乡流水地貌、植被观察、闽南古厝、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的研学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虹山乡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主题最终被确定为“寻美虹山”。

研学主题确定后,根据虹山乡独特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和《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最终确定寻找“原始森林之生态美”“流水地貌之自然美”“闽南古厝之人文美”“花瓜盛事全域旅游之美”構成研学分主题,并从研学路线、研学目标、研学任务与实施、研学评价等方面设计虹山乡高中地理研学实践方案。

2.研学目标的确定

①区域认知:走进虹山乡,通过探求其独特的区域气候、地形等要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②综合思维:学会利用各种地图对虹山乡区域地理状况进行识别,从时空角度出发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虹山乡农业、 旅游发展与各地理要素的联系,并绘制思维导图;③地理实践力:能按活动方案游览虹山主要景点、农业基地、文化馆等,观察虹山乡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地理教师引导下,选择地理工具如手机 App、GPS 等,实践探究该区域的土壤、植被、人文风貌等地理问题;④人地协调观:正确理解虹山乡全域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树立人地协调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3.研学路线及研学点的选择

研学路线以漈溪流域北部的虹山乡政府驻地为中心,依次确定虹山乡政府驻地的水尾树保护区、彩虹瀑布、洛江虹山油菜花基地、彭棠古民居、红心地瓜文化馆等研学地点(图4)。

三、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1.研学内容及活动设计

按照课标要求选择研学点,设计研学内容及活动如表2所示。

2.研学评价设计

与课堂教学不同,研学活动的评价侧重的是研学过程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素养等作为对象[3],地理研学关注的是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访谈、野外考察、撰写报告、展示成果、小组分享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访谈技巧、信息搜集、组内合作与交流、多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一系列地理素养的表现,本次研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侧重过程性的地理实践评价与展现研学成果的结果性评价,拟设计研学评价内容如表3所示。

本次研学是本校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首次尝试,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活动任务翔实明确、组员分工协作,最终完成了研学方案中既定的研学任务,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热情,对虹山乡典型的山区自然环境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基于真实情境生成性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利于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但是,研学实践活动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研学搜集整理的素材是地理课堂教学、原创试题的重要情境来源,在后期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研学素材加工再呈现,使之契合有关教学内容,将能更突显“地理源于生活”的学科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且走且思”“且思且研”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家清,梁秀华.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学业评价:方向与实践(下)[J].地理教育,2017(11):4-7.

[2] 袁书琪.地理学科素养的学科能力角度探索[J].地理教育,2015(3):4-6.

[3] 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地理教学,2019(8):4-7.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
家乡山河亦教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20:40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0:41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5:55
人文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59:39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4:51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6:53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