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诗意课堂的“守门人”

2022-01-13 05:05刘春何欣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守门人朗读指导初中语文

刘春 何欣

摘要:朗读,通过声音的塑造形式于初中语文课堂之中向学生传达作者心声。一直以来,朗读的重要性备受推崇,但实际教学的“一以贯之”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应努力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选择适合的文本进行适切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以读会意、以读品文、以读悟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意课堂;朗读指导

“诗意课堂”大体而言就是教师致力于用诗化的语言点染课堂,用诗样的巧思锻造课堂,用如诗的激情激荡课堂。“诗意课堂”应该具有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写意”表征,它关注学生的生命、智慧、灵性、健康的种种,它重视感悟、体验、对话……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诉求。故而,将“朗读”注入“诗意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诗意”蕴藉,“诗情”隽永,“诗味”醇厚。

一、课标引领,析出关键

明理以慎行,纵观新课标我们发现,有关朗读的教学内容并未独立条陈,其相关规定与建议主要散见于阅读教学要求中;就学段而言,一以贯之,呈序列渐进提升要求,逐层深入。同时,经过比对发现,新课标在朗读要求方面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规定透露出朗读要求从“郑重发布”到“明文固化”的持续一贯性。在语文教材中,有关朗读指导的要求主要散见于相关文本的助读系统之中。为此,教师要时刻留意相关文本的关键段落,并以此作为训练载体进行朗读指导与练习。

二、策略指导,课堂落实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人们在教学中大多是不准备朗读教学的细节的,好像‘朗读’这种优美的教学形式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什么联系。”想要让朗读细节化,自然地融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体系之中,与阅读教学交相呼应,把控语气、停连、重音、节奏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将以上四点首次出现的篇目及指导语言进行统计,详见表1。

通过此表不难发现,众多朗读教学要点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已然出现。同时,纵观部编版语文教材,语气、停连、重音、节奏作为朗读教学要求,贯穿整个初中学段,并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均有涉及。

(一)纵观全篇,读好语气

语气是一个抽象的、综合的概念,对语气的把握不应局限于外在的声音形式,更要着眼于文章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时语气的变化揣摩作者心境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通过了解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情况,使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达到高度的融合。此间,笔者认为对语气的把握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要从大处着眼,具体定位。

著名学者张颂曾说:“语气的色彩并非朗读者随心所欲涂涂抹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当然就在声音的气息变化上。”至于如何在思想感情的审视上进行气息的显露,可从作家创作的语言风格、创作背景、文体类型等方面入手。

首先,一篇文章在授课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题目和作者。作者不同,语言风格自然不同。如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清丽雅致,平淡却又令人耳目一新;而老舍先生的文章语言幽默,轻松诙谐,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出不同。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作背景进行指引。莫怀戚的《散步》整篇文章自然、真实、生动,布满幸福之感;高尔基的《海燕》语气自然、热烈、激昂。同时,朗读时还要考虑文体特点。记叙文注重通过记人、叙事、状物、摹景展现不同的人生智慧,语气更偏平实自然;议论性文章重在传递观点,侧重说理,语气更肯定,让人信服;说明文语气亲切,娓娓道来,让人易于接受。

最后,便是学生通读后的初步印象。在通读之后,很多教师都习惯让学生说出对文章的初步印象,这便是对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本内容的综合感知。教师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宏观感知时,对语气的判断不可曲调不一,要找到平衡点,为学生朗读具体语句提供挂靠的方向。

此外,还要基于文本,针对人物角色、心理等进行语气的选择。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这是一篇感情含蓄却又深厚的记叙性散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语言凝重又不失亲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语气舒缓,沉重而不失温暖。结合具体的人物对话和情节,如“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母亲被病痛缠身仍悉心照顾我,希望我能重新振作时说的饱含深情的一句话,朗读时需还原人物的身份,语气压低又不失慈祥,忍耐病痛又饱含关切。

(二)找准关系,读准重音

作者的创作是有目的的,朗读也应该有所侧重,这时重音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重音的使用不仅能彰显句子的结构,强调句中的重要信息,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关键词及文章情感脉络的把握。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时通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把重音单纯地理解为发音的加重,其实不然,音量提高、音高增強、音长增加、音域变宽、轻读、慢读都可以认为是重音的处理方式。在此,推荐教师从词句入手,明确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朗读重点。

《春》一课的课后练习首次提出朗读重音练习。以下,我们主要从并列、对比、递进、转折四种词句关系入手进行说明。词句关系的出现往往会伴随重音,且不同词句关系与作者的创作目的息息相关,对词句关系的把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语句关键信息的提取。教师的重音朗读指导可从词句关系入手,帮助学生在日常朗读中对重音进行判断。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并列性的词句,可将内容上的趋近考虑其中。对比性词句,更需留心意义上的隐性对比,尤其是一些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落实重音朗读,加强诸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桃儿、杏儿、梨儿”等幻想的形象,突出画面的缤纷喜悦之感。递进性词语主要表现在关联词的使用上,诸如“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可以通过重音来强化;但当前后语句勾连,表达一件语意完整的事件时,也可以判断为递进,进行重音的划分。转折的词句关系,往往给予人百转千回之感,如“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中“可别恼”前后转折,更突出了作者对春的宠爱之情。

(三)把握情感,巧读停连

在朗读过程中,层次、段落、语句、词组之间的划分会产生连续和中断,因为某种情感和语意上的延续而连接,因为生理和态度的需要而中断,如果说重音是对文章重点的突出,那么停连则是对文章层次的划定。通常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停连主要是依据标点符号、生理呼吸来判断。以下,我们主要从重音、领字以及情感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朗读技法的使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比如停连和重音二者经常搭配出现。朗读中重音的前后需要停顿,如《济南的冬天》中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整”和“只有”需要重音强调,在“小山”和“北边”后要进行停顿,其他地方进行连读。教师在进行朗读停连指导时可以结合重音进行判别。其次,是基于领字的判断,领字首次出现在九年级上册以诗歌为主题的“活动·探究”部分。如《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望”作为领字,要稍作停顿,给听者以提示。最后,停连中最重要的便是依据情感起伏或停或连,停则声罢犹思,浮想联翩,连则流转千回,一泻千里。这时,要想让学生读得动情、读得忘我,便要使其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生理的停连服从心理的停连,依据文章感情的连绵,一气呵成。

(四)抓住形式,读出节奏

语气的烘托、重音的把握、停连的判断构成了富有节奏的课堂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节奏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通过对节奏感的把握,可以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之中体会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思。节奏和语气略有相同又不尽相同,二者都是基于文章整体把握之上的判断,但节奏更侧重于对文章语言形式的把控,如文章用词的特点,像叠词、近义词、反义词、韵脚;再如句式,像对偶、排比、长短句的结合。

节奏在文言诗词和诗歌的朗读中格外突出,诸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式整齐,采用对偶,同时还善于用近义词和反义词,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节奏感。再如余光中的《乡愁》,全诗结构统一、句式整齐、内容相对,读起来回环往复,犹如曲調般富有节奏。在要求读出节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品的语言形式进行指点。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致力于营造诗意之课堂,要得其法,成其事,不妨沉潜于基础,以语气、停连、重音、节奏等朗读训练点为抓手,让学生浸润于朗朗书声之中,去歆享文本带来的盛情与美意——正可谓一字一语皆有意,一息一气俱关情。

作者简介:刘春(1975— ),女,辽宁省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守门人朗读指导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梦的守门人
A Greedy Story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天堂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