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康复锻炼支具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

2022-01-13 06:16:46蔡丽丽王咏梅徐静宁丽邵柳俊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支具桡动脉上肢

蔡丽丽 王咏梅* 徐静 宁丽 邵柳俊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理想途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绝对卧床等优点,常选择桡动脉入径[1],术后一般应用止血装置进行穿刺处止血[2],但容易导致腕部制动受压,使术侧肢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3],进而导致穿刺侧肢体发生水肿、疼痛、麻木等情况,甚则发生出血、肿胀、骨筋膜综合征[4]。其中,通过适时减压、活动掌指及抬高术侧肢体能够有效减轻肿胀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积极意义[5-7]。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设计了一种既能抬高上肢又能进行手指活动的上肢康复锻炼支具应用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发现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侧肢体的肿胀程度,且未增加穿刺处的出血风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1)纳入标准: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前的Allen试验阳性;术后病情稳定;无沟通障碍;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术中反复穿刺桡动脉;术前存在穿刺侧肢体水肿或腕部畸形;(3)术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2~85岁,平均(58.40±9.61)岁。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39~84岁,平均(57.89±9.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上肢康复锻炼支具的研制 (1)材料:可变底座和调节架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海绵垫和抓握球采用海绵材料制成。(2)结构:包括倾角可变底座、海绵垫、绑带和抓握球组件。倾角可变底座包括底板、支撑板和调节架。底板为U形框架结构,底板的边框上设置有限位槽,底板的一端通过销钉与支撑板的一端铰接,支撑板的轴向中部位于其两侧的位置并通过销钉与调节架铰接,调节架以销钉为中心旋转,调节架的端部设置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柱,海绵垫设置在支撑板的上表面,绑带固定在支撑板上。抓握球组件包括抓握球、弹力线、抓握球高度调节架,抓握球高度调节架为U形,其开口端与支撑板的另一端铰接,抓握球通过弹力线与抓握球高度调节架的封闭端连接。结构示意图见图1。

图1 上肢康复锻炼支具结构示意图

1.3 研究方法 (1)对照组:按照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进行干预,术后采用加压止血器压迫止血,患者术侧腕关节制动6 h。术后2 h若无出血,则放松1圈止血器,术后6 h松完。若穿刺处有出血,则延迟止血器松放时间。(2)观察组:术后同样采用加压止血器压迫止血,术侧腕关节制动6 h,使用上肢康复锻炼支具进行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好倾斜角度,抬高30°~60°,将术侧肢体放在U型海绵垫上,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使用绑带固定术肢前臂,防止手腕活动以及在患者锻炼时穿刺处活动出血。把海绵球置于患者掌心,术后0.5 h开始做小球抓握锻炼,每0.5 h一组,持续至术后6小时,要求护士在患者术前教会其抓握海绵球的要领、时间和频率等,数“1001、1002握紧,1003、1004放松”为完成1次,15次为一组,共12组。在小球抓握锻炼的过程,若出现渗血、肿胀明显增加等则应立即停止。

1.4 评价指标 (1)肢体肿胀程度:测量患者术前与术后6 h术侧肢体各手指第2节周径之和的差值,即肿胀值[8]:<0.5 cm,代表无肿胀;0.5~1.5 cm,代表轻度肿胀;1.6~2.5 cm,代表中度肿胀;>2.5 cm,代表重度肿胀。(2)肢体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0分,代表无痛;1~3分,代表轻度疼痛;4~6分,代表中度疼痛;7~10分,代表疼痛非常剧烈、疼痛难忍。(3)局部出血情况:采用Christenson标准改良法。穿刺处无渗血,代表无出血;穿刺处渗血直径≤2 cm,代表无明显出血;穿刺处渗血直径>2 cm或需重新加压止血,代表出血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侧肢体的手指肿胀值及疼痛程度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有效减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肢肿胀及疼痛程度 从表1可见,对照组患者术侧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均高于观察组(P<0.001)。对照组术后6 h与术前的指围差为(0.89±0.18)cm,表现为轻度肿胀或中度肿胀。观察组应用上肢康复锻炼支具进行康复锻炼,术侧肢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术后6 h与术前的指围差(0.53±0.06)cm,表现为无肿胀或轻度肿胀。对照组术后6 h的NRS评分为(0.95±0.82)分,观察组的NRS评分为(0.26±0.31)分,术侧肢体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应用上肢康复锻炼支具康复锻炼可以通过抬高术侧肢体、腕部制动、小球抓握等训练进行术侧肢体的手部运动。抬高上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血液、淋巴回流,掌指适度活动可以锻炼肌肉舒缩,有利于改善术侧肢体的肿胀及疼痛程度。而且,上肢康复锻炼支具的使用简单方便,不仅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小球抓握锻炼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3.2 术侧肢体穿刺点的出血风险未增加 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处基本表现为无出血,与医生的穿刺技术、抗凝药的合理应用、患者的配合等有关。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处出血通常与穿刺点压迫部位、压迫方式、运动不当、缺乏制动等因素有关[9-10],穿刺侧肢体运动力度掌握不当、运动频率过快等因素均可增加疼痛、出血风险[11]。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应用“上肢康复锻炼支具”锻炼时,术侧肢体抬高同时固定腕部,腕部制动6 h,间歇且规律的手部运动并未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另外,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过程中,需要护士进行悉心指导,加强健康宣教。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上肢康复锻炼支具”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减轻术侧肢体的肿胀及疼痛程度,安全有效且简单方便,可调节的抬高角度、舒适的U型枕设计及小球抓握训练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支具桡动脉上肢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下肢可调负重支具的应用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0:34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08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53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6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西南军医(2015年5期)2015-01-23 01: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