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心
【摘要】图像化策略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象化,并运用情节梯、框架图等将分析、概括、综合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本文从三方面谈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图像化策略,形象展示整本书在内容、主题、结构、表现等方面的关系链接,融梳理、理解、感受为一体,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创造的特质,使整本书的阅读更具有生命的张力。
【关键词】图像化策略;整本书阅读;内容;情节;人物
图像化阅读策略是依据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使用图形、线条、符号、词汇、色彩和图像,把主题与思想内容、结构与表现形式等与图像、图案、图式等建立意义逻辑的链接,协助阅读者进行高级思维和有效学习的策略。蒋军晶教师更简单、直白地概括了图像化策略的概念,他认为,图像化策略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象化,并运用情节梯、框架图等将分析、概括、综合的思维过程可视化。
统编教材在几个年级的课后习题与语文园地的编排中都渗透了图像化策略,直观的图像与感性的文字形象实现互动,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王秀梗教师说:“教给学生运用图像化阅读策略,就像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钓竿,教给学生阅读的步骤,就是钓法。给他钓竿,教他钓法,学生自然能够有自信、很快乐地钓鱼。”图像化策略的表现形式多样,它在整本书阅读的不同阶段也会各有侧重,实现的目标也不同。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图像化策略,从整本书内容、主题、结构、表现等方面入手,融梳理、统整、对比、感悟为一体,为学生阅读整本书助力,使整本书的阅读更具生命的张力。
一、关注内容,借助图像梳理脉络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来说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相当复杂的阅读活动, 与单篇文章相比,整本书的文字信息量更大,逻辑结构更为复杂,思想内涵也往往更为深刻,利用图像化策略,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图像化的归类、梳理和统整,帮助学生厘清整本书的脉络,实现阅读的条理化、有序性。
(一)删繁就简,突出“整本”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文章阅读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上的重要区别体现为“整”,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应更加关注整体梳理。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中从五年级下册开始要求阅读中外名著、成长小说等读物,这些小说篇幅长,一些学生面对长篇幅的文字往往会产生焦虑、畏难的情绪,如何把书读薄,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用流程图理清整本书的故事脉络,能达到“一图通览全书的效果”。化繁为简,把书读薄,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能力。
例如,《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这部小说记载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的困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小说中的地点繁多,妖魔繁杂,内容很多,篇幅很长。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让他们绘制一张“唐僧师徒取经路线图”,用直观的方式描述取经的主要过程,把取经途中的地点、遇到的妖怪或人物梳理出来,避免在阅读情节上出现遗漏,确保故事的完整性。
(二)提取信息,厘清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古人通过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记录下部落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在阅读整本书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人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故事中的关键事件简要地记录在“情节绳”上,这样就能轻轻松松地把长故事读“短”。情节绳适用于情节不太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绳可长可短,圈圈可大可小,具体根据情节确定。例如,《神笔马良》的故事围绕“神笔”这一线索,把故事情节分为“没笔”和“得笔”两部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没笔”时发生在马良身上的事情,让学生习得方法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情节绳的绘制。
当一些故事开头和结尾呈现首尾相连时,我们可以用圆环状的情节绳。例如《牧童三娃》根据“羊”这一线索可以把故事大致分为“丢羊→找羊→羊归”三部分,最后羊被成功带回,杨家洼又重新恢复了平和安宁的生活,所以《牧童三娃》的情节呈现环状结构。
(三)一波三折,体会起伏
小说的情节一般都是跌宕起伏的,我们可以跟随故事的情节选取层层递进的阶梯状图形,或是一波三折的波浪形、山形图等图表突出内容的起伏。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对于战争的描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可以和学生用山形图一起梳理“赤壁之战”是怎样按事情的“开始-发展-(上升)高潮-发展(下降)-结局”来写的,体会故事的起伏。
二、聚焦人物,借助图像品味形象
(一)梳理关系,助理解
人物关系是整本小说阅读的焦点,在阅读整本书,尤其是阅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整本小说时,深入直观地帮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了《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而相对应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厘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感受小说的生动情节和人物各异的性格”。厘清人物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像小说《童年》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如果不理清楚人物关系,学生阅读时难免会云里雾里。在阅读这本书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化策略,围绕阿廖沙为中心,把与他有关联的人物厘清分支,把文字和图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一个发散图像,借助内部联系,用文字、连线、图像等元素将这些关系表现出来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又如《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关系比较复杂,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实现小说人物关系的可视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了学生把握人物关系的阅读思维能力。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做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故事内容,进一步体会作品的精彩。
(二)归纳统整,凸个性
当学生读完了一本书,脑海中可能只能记住一些大概的人物或情节,可是如果让学生具体描述某个人物的特点,他们要么答不上来,要么说得不够准确。借助“人物档案图”,摘录书中对这个人物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描写,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定义人物的特点,例如,阅读《红楼梦》时,让学生给王熙凤制作一个人物档案,把描写王熙凤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摘录在人物档案中,通过统整、归纳,明晰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泼辣干练”“善于逢迎、察言观色”的特点。
又如,四年级的神话故事中,我们的祖先想象力丰富,在神奇的环境中产生长相奇特、具有超能力的神。这些神在神话里随处可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神的外貌、事迹、精神等方面来感受神的形象。以《女娲补天》为例,从以下的图表中我们就能看到女娲神奇的外貌,她所做的事情,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内容重构,显特点
要完整、全面分析一个人物形象,需要梳理书中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事件,重新组织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通过跳读,标记出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内容,把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信息进行统一重构,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这个重构的整体中,人物形象发展变化的脉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及其突出的形象特征得以在全书中跳脱出来。例如,要全面分析林沖这个人物,可以让学生在《水浒传》中摘取并重构相关章回,就能梳理出林冲的人生历程。
(四)人物对比,助评价
1.自我对比,多元评价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小说或故事当中许多重要人物都会在不同的场景或特定的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人物性格或是形象。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以一个反派的形象出现的,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身处三国这样的乱世中,被认为是“奸雄”。即便如此,也遮不住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顶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光芒。在小说中,曹操的特点其实是体现出两面性的,缺点很明显,优点也很闪亮,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T形图,用一组反义词来形容曹操的形象,写在T形图的左右两边让人物评价更多元、更立体。
2.与人对比,凸显异同
“对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互相对比参照;(人或事物)相比,对比。 在阅读中把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事物进行对比,区分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能使学生对人物或事件有更为丰富、完整、深刻的认识。例如,神话故事《大禹治水》中,父子两人干同一件事,为什么大禹治水成功,而他的父亲鲧却失败了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表对比:面对消除水患这个共同的问题,大禹和鲧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并让学生交流鲧和大禹的这些表现,能够反映出他们在性格上有怎么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除了将同一个故事的人物进行对比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故事的人物进行对比,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时,让学生对《老人粘蝉》和《学手艺》中的“郑国人”和“驼背老人”进行比较,虽然他们都是学艺,但态度却完全不一样,使学生从单篇分析中学会多篇分析。
三、比较写法,借助图像领悟文体特点
叶圣陶先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比较的方式可以是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内容的比较、表达方式的比较……利用图像化策略进行对比,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作品在结构、表达上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某些文体的特点。
(一)借助对比,发现结构特点
同一类文体的作品在结构或表达顺序上具有本文体的独特之处,例如英雄神话大多数都是按“灾难降临—英雄出现—降服灾难”的顺序来写的,在指导学生阅读该类神话时,可选择其中两篇《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梳理出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以下图表的对比,不难发现英雄神话的结构特点。通过图表比较,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英雄神话有了初步感知。
又如,五年级下册要求阅读中外民间故事,其相对应要落实的语文素养是“感受民间故事中固定的内容和重复的结构,体会民间故事的美好正义”。民间故事都有“情节内部的反复”的特点,在阅读时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进行前后对比,从而发现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特点。
(二)借助对比,领会主题
同一种文体的故事在主题上都会形同或相近,阅读整本书时,我们引导学生对多篇或多部作品进行比较,多归纳,多体会,多联系,这样才能更深入地领会主题。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时候,笔者就利用下图让学生列出《白蛇传》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进行比较,学生根据图表上的内容发现在这两个民间故事中都有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主角;都有一个善良,敢于追求幸福的女主角;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最后总能以某种形式战胜这些“干预者”……在比较与讨论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民间故事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的追求。
综上所述,在图像化策略的运用中,图像与文字和谐共生、产生共鸣,它作为阅读理解的辅助,增强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各种类型的图表的运用与制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故事场景、厘清作品脉络、感受人物形象,感悟文体特点,使学生在把控整本书的阅读中有了“支架”和“拐棍”,让整本书阅读真正做到落地有声,让思维发芽开花。
参考文献:
[1]曾进.小学快乐读书吧阅读指导及活动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2]黄雅芸.给学生民间故事的启蒙[J].小学语文教师,2019(10).
[3]蒋军晶,刘双双.如何设计阅读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4]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