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艳,梁 东,马跃洲,王 进,夏 惠,林立金,吕秀兰*
(1.四川农业大学果蔬研究所,成都 611130;2.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都 611130;3.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成都 610031)
葡萄是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四大水果之一,不仅富含葡萄糖、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具有益气血、补肝肾、生津、开胃、抗癌等功效[1],因此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四川省葡萄栽培面积迅速增加,截至2019年,葡萄面积已达3.55万hm2,占全国葡萄面积的4.9%。葡萄产量约为40.7t,占总产量的2.9%。目前四川80%面积的葡萄为设施栽培和限产栽培,四川鲜食葡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西昌周边地区,高山酿酒葡萄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以小金、得荣、丹巴等为代表的高原藏区以及攀西地区[2]。
四川属于高温高湿寡日照地区,除西昌、攀枝花等地外,大部分地区不是葡萄的适宜生态区。在葡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成为了制约葡萄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防治葡萄主要病虫害时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为指导思想[3],尽量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少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有效提升四川葡萄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实现葡萄绿色生产,产业健康发展[4]。
通过调查发现,四川葡萄发生的病害以真菌性病害为主,主要病害为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霜霉病和炭疽病。虫害主要有绿盲蝽、斜纹夜蛾、透翅蛾、烟蓟马、天牛、斑衣蜡蝉(具体见表1),此外还有鸟害,其中以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绿盲蝽、斜纹夜蛾和鸟害等发生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已严重影响葡萄的稳产高产。
表1 四川葡萄常见病虫害种类
四川地区现有栽培模式为“天膜+地膜”双膜覆盖、仅天膜覆盖、仅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为了探究不同栽培模式下病害的发生情况,分别选择在葡萄花序分离期、封穗期和成熟期对主要病害进行调查(见表2),结果表明葡萄主要病害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和黑痘病在4种栽培模式下病级和病情指数除白粉病外变化趋势均为:天膜+地膜<仅天膜<仅地膜<露地,覆膜后形成干燥环境有利白粉病发生。生产上应在花穗分离期和封穗期加大白粉病的预防,由于覆膜药液和保果剂不被冲涮,用药次数和生长调节剂用量显著减少,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本增效。
表2 葡萄病害病级与病情指数
白粉病是由葡萄钩丝壳菌引起的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通常在病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也可以随病体和残体越冬,次年产生孢子,孢子一般是通过风力传播,直接侵染为害[5]。调查发现白粉病的发病时间通常为5~9月,发病高峰期一般为6~7月。白粉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枝及果实等部位,幼嫩组织受害最为严重,发病后受害部位产生一层白粉状物。叶片受害时早期产生白色粉斑或灰白色粉斑,后期白粉布满全叶。幼果粒受害早期表面产生白色粉斑或黑棕色星芒线,幼嫩尖端及穗轴受害,表面多产生黑褐色霉斑、网纹或白粉。
葡萄灰霉病是四川省葡萄栽培中的第一大病害,俗称“烂花穗”,也叫葡萄灰腐病。病菌多通过伤口、幼嫩组织、腐组织侵染,引起葡萄花蕾、果实和枝条的腐烂。在四川高温、高湿、日照少的地区,通常在葡萄花期、幼果期、转色期至成熟期往往容易发生灰霉病。灰葡萄孢菌是引发灰霉病的病原菌,它通常在枯枝残叶中越冬,分生孢子通过伤口、气孔等部位入侵寄主,实现首次侵染。灰霉病主要为害花序、幼果和果实,为害花序和果实时,受害部位表面产生淡褐色水浸状损伤;为害浆果时果实表面产生褐色凹陷病斑,果实上长出灰色霉层、黑色菌核或灰色菌丝。
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单轴霉引起的一种低等真菌性病害,是严重危害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病菌通常以游动孢子的形式通过风雨传播到葡萄叶片上,通过叶片气孔侵入葡萄组织,从而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再借助风雨进行传播。调查发现在露天栽培和避雨栽培条件下,高温高湿的环境是引发霜霉病的重要因素。霜霉病主要为害葡萄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叶片发病后期会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绿色病斑。
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一年生枝蔓表皮组织及病僵果上越冬,次年产生大量病菌孢子,再借助风雨传播,直接侵害或从皮孔、伤口侵染为害。多雨潮湿的生长环境导致葡萄炭疽病严重发生,果园通风不良,架式过低、枝蔓过密以及排水不良等因素都可引起炭疽病的发生。炭疽病主要为害葡萄果粒,着色或近成熟的果实受害严重,炭疽病产生时通常先在果实表面产生很小的褐色圆形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形成黑褐色圆形凹陷病斑,病斑表面产生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小黑点上溢出粉红色黏液。
葡萄黑痘病又称葡萄疮痂病,为害部位产生“鸟眼”状病斑,又被称为“鸟眼病”。黑痘病是由葡萄痂囊腔菌引起的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果、病叶、病枝蔓等病残体上越冬,次年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直接侵染进行为害。葡萄黑痘病通常在春季及夏季初期较易发生,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黑痘病较易产生,黑痘病主要为害绿色幼嫩部分,如果实、果梗、叶柄、叶片、新梢等。幼叶受害后叶片上初期产生红褐色小斑点,外有黄色晕圈,扩大后病斑多为圆形,中部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紫色至紫褐色。幼果感染病菌后果实表面产生深褐色“鸟眼”状病斑,新梢、叶柄等感病后则形成褐色的圆形斑点。
绿盲蝽是为害葡萄的主要虫害之一,通常为害葡萄的幼嫩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通过刺吸幼嫩组织的汁液而对葡萄造成危害。为害初期通常是在刚展开的叶片上产生较多红褐色小斑点,导致新梢缓慢生长;后期叶片上的小斑点随着叶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形状为不规则状,然后再逐渐扩大至穿孔,穿孔边缘变成黄绿色至淡褐色。绿盲蝽为害严重时会导致葡萄新梢和叶片停止生长。花蕾受害时初期表面形成淡褐色斑点,后期则导致整个花蕾变褐干枯。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属,主要为害葡萄的叶片、枝梢、花和果实,初龄幼虫通常以群集危害,高龄后才分散为害。幼虫咬食葡萄的叶片、花蕾及果实,初龄幼虫啮食葡萄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危害后叶片产生透明斑。斜纹夜蛾4龄以后则开始进入暴食,咬食葡萄叶片,只留下葡萄主脉。
鸟害已成为葡萄种植者十分头疼的问题,葡萄成熟时的鲜香气息对鸟类有强烈引诱作用,在果实转色期到成熟期,鸟类(主要为麻雀)大量啄食葡萄果实,直接造成葡萄减产和降低葡萄的果实品质。同时鸟害后的葡萄汁液外流,极易招致腐生性病原菌的侵袭,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
选栽抗病品种和砧木是减少病虫害产生的有效手段,常用抗白粉病的葡萄砧木为:101-14MG、圣乔治、光荣、SO4、110R、1103P等,常用的抗霜霉病砧木是河岸2号、河岸3号、山河2号等[6]。确保葡萄基肥的质量和足够的休眠时间,增施有机肥,适当增施钙、镁、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补充磷肥,少施氮肥,控制钾肥,提高葡萄的抗病能力。及时进行葡萄的夏季修剪,摘心打杈,增强园内通风透光,降低园内湿度,及时进行排水。适时进行果穗套袋,防止病菌侵染。合理清园,减少越冬菌源。做好苗木检验和消毒,调运苗木及插条时要严格检验,重病苗必须淘汰,轻病苗和可疑病苗进行消毒处理[7]。
针对葡萄常见病害,在坐果初期和硬核期分别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白粉病、黑痘病、灰霉病、白腐病、霜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见表3。
表3 坐果期杀菌剂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表4 果实硬核期杀菌剂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葡萄生产上可根据不同病情发生的严重程度选择药剂,白粉病发生严重时选择25%戊唑醇1250~1500倍液或12%腈菌唑1500~1750倍液,黑痘病发生严重时选择10%苯醚甲环唑1000~1250倍液,灰霉病发生严重时选择25%戊唑醇1250~1500倍液,白腐病发生严重时选择80%代森锰锌600~700倍液,霜霉病发生严重时选择25%烯酰吗啉800~1000倍液,炭疽病发生严重时选择25%嘧菌酯1000~1500倍液,几种药剂交替使用。
化学防控药剂应选用无机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药剂防治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兼顾治疗。根据多年调查和试验总结出四川地区葡萄全生育期病虫害绿色防治年历(见表5),遵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在对葡萄物候期、气候特征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等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葡萄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各个生育期防治措施和要点,推行关键节点用药和全程综合防控技术,为葡萄产业的绿色、安全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表5 葡萄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治年历
葡萄病虫害防治期间,可采用微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微生物农药主要利用真菌和细菌防治病虫害,从而达到以菌治菌的效果[8]。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微生物来源的16%多抗霉素可溶粒剂2500~3000倍液或植物来源的0.3%苦参碱水剂500~800倍液防治葡萄炭疽病;在发病初期喷施微生物来源的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每隔10~15d喷雾1次[9]防治葡萄白粉病。在葡萄萌芽前喷施哈茨木霉菌加上乙基多杀菌素或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预防灰霉病,花期通过喷施氨基寡糖素或S-诱抗素等免疫诱抗剂配施氟吡菌酰胺、嘧菌环胺等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灰霉病和霜霉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