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MR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2-01-12 11:18杨存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核磁准确度胆管

马 强,杨 涛,杨存艳

(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0046)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不断改变,我国胆管结石患病率也随之上升,该病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患病率占比80%左右,病变范围较广[1]。肝外胆管结石的主要特点为胆汁并发细菌感染、胆管内压力上升、胆汁排泄受阻、甚至阻塞胆道等,主要症状为胆绞痛、黄疸、寒战或者高热等。一般情况下,肝外胆管结石主要发生在胆管或者胆囊,且结石常位于胆总管下端,一些结石比较松软,类似于泥沙状,不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影响之后治疗效果[2]。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做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分别采用腹部CT、MR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9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其中男44例,女35例,年龄27~68岁,平均(44.28±4.63)岁,体质量指数19~28 kg/m2,平均(23.75±1.69)kg/m2。纳入标准:①病患神志清晰,无意识障碍;②自愿作为受试者对象,承诺完成全部研究;③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医学》[3]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者;②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③妊娠期孕妇、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腹部CT检查:告知患者检查前保持空腹状态8h以上,检查前每天饮水量0.25~0.50 L。静脉滴注造影剂1.5 mg/kg,以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保持患者仰卧位下实施动态容积灌注及成像。在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头足方向,重点扫描肝下缘及膈顶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层厚6~8 mm、层距5~10 mm、螺距1.5。获得的影像学数据信息经数据处理工作站处理。

腹部MR:在检验时患者呈常规体位的姿势,检查仪器为GE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仪;根据病人的实际的情况扫描病人的病变位置,行肝胆垂直扫描,FSE序列(T2WI序列定位);扫描过程中,采用30°的翻转角,冠状面T2加权扫描;参数:矩阵256×192;层厚、层间距分别为3.0 mm、0 mm;TE、TR分别为160~250 ms、无穷大;NEX4次。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选择1.5T磁共振扫描仪,在检查前保持空腹状态4 h,扫描序列包括T2W-SPAIRRT、B-TFE、MRCP-HR-3D、T1WI。获取的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程薄层图像重建。由2名专业的影像学医师对上述图像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诊断结论。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肝外胆结石的检出率。

1.3 观察指标

①通过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测结果作为肝外胆管结石检测结果的标准,对比不同诊断方式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A+D)/总例数×100%,灵敏度=A/(A+C)×100%,特异度=D/(B+D)×100%。其中A表示真阳性例数,B表示假阳性例数,C表示假阴性例数,D表示真阴性例数[4]。②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性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检查方法与金标准比较

将腹部CT、腹部MR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对,见表1~表3。

表1 腹部CT与金标准对比结果 单位:例

表3 核磁胰胆管成像与金标准结果比较 单位:例

表2 腹部MR与金标准结果比较 单位:例

2.2 三种检查方法检出情况比较

79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经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测确诊后,有63例为阳性。核磁胰胆管成像在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高于腹部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检查方法检出情况比较[%(n/m)]

2.3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性能ROC分析

腹部CT与腹部MR的ROC曲线下面积之差为0.033(95%CI:-0.104~0.170),Z统计量为0.475,两检验的诊断价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ROC曲线下面积之差为0.304(95%CI:0.184~0.424),Z统计量为4.980,两检验的诊断价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MR与核磁胰胆管成像ROC曲线下面积之差为0.271(95%CI:0.158~0.384),Z统计量为4.713,两检验的诊断价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比腹部CT、MR的诊断价值高,见图1。

图1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性能ROC分析

3 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就是一种典型的病症体现,主要与人们长期饮食不规范有关。通常情况下,在发病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恶化,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绞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

腹部CT扫描功能强大,在各种腹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都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包括腹部积液、结石、穿孔、炎症等都具有较高诊断效率,但在腹部结石诊断中腹部CT难以通过单纯横断面图像来诊断阴性结石。腹部CT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出高密度阴影,易检出高密度结石[5]。但在泥沙样结石于低密度或对等密度结石的诊断中,腹部CT极易出现漏诊现象。MR检查是利用射频电波产生不同介质共振的振幅差异而进行诊断,可使扫描基线轴与胆总管长轴方向垂直,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虽然可对胆管内泥沙样结石分层改变观察更为直观,但形状不规则,而且较小,容易漏诊[6]。而核磁胰胆管成像是现阶段临床研究中,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一种的检查方式,核磁胰胆管成像最终检测出的阳性率与核磁场强呈现了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的场强越高,则检测出的阳性率越高,是临床诊断中的最佳诊断方法。本文研究显示,核磁胰胆管成像在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92.06%、93.75%、92.41%)上 与 腹 部CT(69.84%、50.00%、68.82%)、腹部MR(66.67%、56.25%、64.56%)相比显著较高(P<0.05),对三种指标进行诊断性能评估后发现,腹部CT(AUG:0.616)与腹部MR(AUG:0.649)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核磁胰胆管成像(AUG:0.920)诊断效果更佳。分析原因: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能通过任意切层获取直观、简洁的图像,且这种非介入性成像技术能准确反映结石位置及形态,在无创、安全、简单的前提下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依据[7]。另一方面,核磁胰胆管成像不受脏器阴影、组织影响,对直径小的结石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肝外胆结石,可见胆管内低信号充盈缺损,其上下缘多可见杯口样改变.且边缘清晰。若为完全性梗阻,结石以上平面肝内外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胆囊积液,结石以下平面胆管逐渐变细;若为不完全梗阻,则梗阻程度较轻,甚至肝内外胆管不扩张。

综上所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较高,为肝外胆管结石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猜你喜欢
核磁准确度胆管
上海某三甲医院CT、核磁大型影像设备的管理、配置和使用分析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基于低场核磁成像的银杏胚检测及分类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管理实践与展望
幕墙用挂件安装准确度控制技术
X光、CT和核磁如何选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一款基于18位ADC的高准确度三相标准表的设计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