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合理的锻炼方法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及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教育[1]。运动医学属于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一门将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综合应用医学学科[2]。“健康第一”是我国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但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教育缺乏连续性以及科学管理与教育。低连续性无法做到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不仅不利于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甚至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几乎没有作用。科学管理与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缺少必需、及时的科学指导,在运动中受伤的可能性也居高不下。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身体未完全发育成熟,各脏器、组织以及骨骼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长期使用错误的体育锻炼方法,不仅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3]。因此,将运动医学应用于校园体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科学、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校园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运动医学的研究目标是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的康复,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损伤康复手段,达到对于运动性伤病防治的目的[4]。运动周期的医务监督,包括针对运动者的运动周期身体检查等内容,能够在运动者运动过程前后提供相关必要的保护措施,从而起到提高运动者身体素质、保护运动者生命安全的作用;根据不同项目运动者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营养计划,对其运动前后所需的营养补充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为其提供全面合理的营养,在保证消耗的同时做到膳食平衡,满足运动者对体重体脂的控制需求;对于运动者的运动创伤进行防治,研究运动创伤的产生机理及规律,从而在运动前后采取科学必要的措施,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针对运动性损伤者进行体疗康复,在对伤者进行检查后,为其量身定做康复治疗方案,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减轻学生的身体机能损伤,从而改善其身体健康状态,提高其身体各方面功能。
我国的运动医学事业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自其产生以来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从整体水平来看,进展至今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明显慢于国外先进水平[5,6]。现如今,对于运动性组织细胞形态学研究,已经成功迈入活细胞研究的阶段,自动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能够真实反映出细胞内的结构,包括活细胞内亚结构、DNA、RNA、酶类、受体分子等结构的定位定时及动态变化。
当前,校园体育教学与运动医学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体育工作者对运动医学的理论缺乏认识和理解,特别是由于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和认识不足,影响了对运动医学的重视,导致运动医学并未完全普及。
当下体育课严重存在学生探究与实践的时间严重不足等问题,教学均为单项技术的教学,缺乏连续性,同时对于运动安全方面的示范也是少之又少[7]。有限的课堂时间,由于安排了过多的课堂示范与讲解内容,导致学生的实践时间被压缩,运动时间减少,因此在运动时多存在动作不标准、不正确的情况;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对运动安全与防护不到位。由于运动医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较低,学生的身体得不到完全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当前的校园体育教学大多存在着不充分、不完全、不够科学的问题。因此,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校园体育教学的安全性,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提升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还能够促进运动医学的发展,为运动医学提供大量的实践依据。
在校园体育教学中,运动医学理论能够以运动人体科学的保健学理论、卫生学理论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基础,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身体健康情况和体育运动强度等方面给予科学、专业的意见,在体育教学的开展、课程进度的安排、课程内容的规划等方面,能够提供更专业、科学的建议[8]。
运动医学的研究需要以实际运动情况为基础,以人体科学运动原理的康复学和复健学知识为基础,从大量体育运动实际情况中获取反馈。运动医学需要根据运动过程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运动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也能够对运动医学的研究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
运动性创伤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活动时,对运动系统造成的一些急性或者慢性损伤。对于运动创伤的伤病预防分为三段五级,如图1所示。
图1 运动伤病预防的三段五级
现有的运动性伤病预防及诊治体系已较为成熟,因此在校园体育教学中,为了有效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应时刻注意对于运动性伤病予以预防,对于需要特殊防护的运动项目配备相关器材或措施,使校园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项目真正达到提高身体素质以及促进身体健康的功效。对于已经造成一定损伤的情况,教师应对损伤情况有一定的初步判断,及时送医进行诊断,降低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应采取对应的科学运动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巧及运动能力,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运动性损伤产生的几率。
此外,学校还要重视预防性的身体检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时,应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了解他们的生长发育、健康和机能状况以及训练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体育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按体能分组上体育课;对于体弱或生病的学生,重视康复训练或功能重建。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对各年龄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在增强体质上都具有积极作用。
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对于已经造成的运动性损伤,应尽快进行相关处理,采取康复措施。学校应配备具有一定运动医学知识的校医,能够在运动性损伤发生时,针对学生的损伤原因及损伤程度进行及时、有效的恢复处理。在损伤发生时,体育教师以及相关医务人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止损伤加重;在治疗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医疗器材及相关技术,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合理地运用一些诸如保护带的医疗工具;对于损伤恢复期,为学生安排科学、合理的伤后训练,告知学生恢复方法,尽量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对学生进行相关体育防护知识的教学,从而起到有效预防运动性损伤的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应时时围绕着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能的提高、体质的增强来开展[9,10],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以终身锻炼为目标。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引入更多种类的体育运动供学生选择,如各种球类、游泳、健身操、轮滑等,在保证课程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将体育课堂中学到的运动知识加以坚持,长期进行持续性的锻炼,既能提高学生体能与运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健身意识。
体育教师及校医必须要了解并且掌握相关运动医学知识,并且定期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学校应根据定期的体质测试结果,为学生建立体质检测档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体质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运动营养方案,帮助学生及时补充所需营养,以达到增强的目的。此外,学校还应配备一些常见的医疗器材及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该文通过对运动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校园体育的教学现状的分析,对运动医学在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运动医学在校园体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将其正确地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应用,对于校园体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具有立竿见影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