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勇,吴光强,聂英斌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工程系,福建 永安 366000)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数字化、共享化将成为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可利用技术的可靠性,以及电力系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1]。这在能源供给侧改革、能源市场化改革、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建设等领域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于 2014年成为技术教育认证协议的正式会员。通过 IEET技术教育认证(TAC-AD),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学生受到的技术教育将得到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等效认可[2]。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1957年开办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已为电力行业输送大量的技术骨干和领头人。2017年,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IEET技术教育认证专业。以此为契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为切入点,通过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做细落实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提升专业内涵发展,彰显专业特色,满足业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一线的,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应将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进而优化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4]。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注重发挥电力行业机制配置,强化行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节,参考麦可思学生成长评价报告,充分调研电力行业组织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建立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深度参与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持续改进机制。
首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根据认证规范要求,电力工程系成立由电力行业专家,发电厂电力系统专业毕业3年以上的校友代表,用人企业,省内外同类院校学者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经电力工程系专业教师充分讨论,初拟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3~5年应成为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造福社会,以及持续成长的工程师的教育目标;定期就现行教育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估。
其次,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电力工程系根据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目标确认本专业毕业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专业技术等。通过Capstone课程的完成情况、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对本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达成度进行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最后,形成核心能力与教育目标间的关联。电力工程系注重运用电力企业协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表1所示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对应表。通过该表可以看出,毕业生毕业时所具有的核心能力能够达成本专业的教育目标,产业人才需求、IEET 技术教育认证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实现了全面呼应。
表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对应表
根据国家深化产教融合及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紧扣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学院办学定位[5]。根据TAC-AD认证要求,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以成果为导向,落实持续改善及教学质量管理,推进“四驱一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第一步,职业面向及就业岗位分析。从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变配电工程设计师、电气运行工程师、厂矿电气工程师等主要就业岗位出发,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结合电力行业就业调研报告,得出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第二步,形成课程和核心能力的关联性。根据认证规范的要求,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在规划课程的同时,将课程设置的目的放在培育毕业生核心能力上。因此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调整为以提升毕业生核心能力为目标,建立课程与毕业生核心能力达成的映射矩阵。第三步,课程地图转换。根据TAC-AD认证规范,课程规划与教学须考虑产业需求,并培养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务技术的能力,最后形成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地图。优化后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特色彰显。(1)形成了“四驱一轴”人才培养体系。“四驱”即政府政策、资金的引领与支持,行业以需求为导向定制人才培养标准,学校将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企业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混合办学模式,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轴”即以学历证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不改变。(2)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业与实务课程的学分/学时为88学分/1 644学时,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要求的八分之三以上(约67%);实验或实作课程学分/学时为31学分/640学时,达到至少6学分且总计不少于216小时的要求,均满足TAC-AD技术认证规范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此情况,电力工程系在新生入学初就进行心理特质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辅导员)建立学生学情罗盘,指导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罗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在罗盘上用颜色重点标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及时进行干预。
重点掌控几个阶段:在新生入学初,解决高考失败归因及自信心问题;在每学期开学初,让学生分析前一学期的学情,解决重点问题;在期末考试前引起思想重视,解决注意力转移问题;在应聘前、应聘后,解决自信心问题。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了两个方面的补充:一是企业从学生入学初的专业教育环节就开始介入,吸收学生为“准员工”,并通过专业兴趣小组这个载体,派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导师,与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二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大二暑期企业“体验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情境,发现自己不足,在三年级时整合所学专业课程,完成变配电工程综合实训Capstone课程。
为了保证“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实施,学院有针对性地建设了电工、输配电线路、变电设备安装、电气试验、继电保护调试、变电运行、配网自动化、新能源发电、电力安全技术等9个实训中心。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1+X书证融通”主要有以下4个模块可供选择:(1)基本技术模块,包含电气试验工模块与电气值班员模块。(2)专业方向模块,包含发电集控值班员(热动力发电)模块、水力发电运行值班员模块、继电保护员模块、线路架设工模块、光伏发电运维值班员模块,以及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模块等。学生每学完1个模块,等同于完成企业某个岗位工作的演练,同时学生可得到职业水平的认定,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从2017年开始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二元制”合作办学为突破口,分别与电力行业协会、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闽电通”APP、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多个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充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教学与科研信息,共研共创持续增强办学活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方法,让校企合作同向同行实现最大增值,以及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持续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保证课程与教学能持续符合产业需求。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始终将持续改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建立起以协会、企业、同行及毕业生的产教互通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做法是:(1)在制度层面,定期检视教学运行机制是否可行;(2)在内涵层面,专业咨询委员会每年检视核心能力达成度及课程组成是否完善。围绕专业教育目标达成度、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用人满意度等关键指标,开展回访及深入调研,邀请第三方形成麦可思学生成长评价报告。
参考麦可思学生成长评价报告及对各类评价数据的分析,梳理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将其用于教育目标的优化、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训设备与场所的升级、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完善,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动态优化机制。
通过开展IEET技术教育认证,不仅可以促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向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升级,而且还可提高电力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深度融合。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以IEET 认证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从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驱一轴”的人才培养方案,做细落实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