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译自 268(2020) 114576
孟祥光 校 张配配 审 韩浩月 制表
中国发酵大豆的报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 500年。发酵工艺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用途,包括细菌、酵母或霉菌、酶的使用。随着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其高效地进行工业化发酵加工成为可能。与工业生物技术相比,饲料发酵是一种传统但多变的生物技术加工工艺。青贮饲料可能是广为人知的将发酵用于保存饲料和提高饲料营养价值的例子,特别是用于反刍动物饲料的生产。在欧洲,目前只有少量的发酵饲料被用于单胃动物,但对于单胃动物来说,使用发酵饲料也逐渐引发出一个问题。研究表明,适当的发酵可以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并且通常可减少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从而提高本土生产的蛋白质原料的可用性。此外发酵蛋白原还会对动物的健康和福利以及食品安全产生有益的影响。自此,研究打开一个欧洲乃至全球至今还未充分开发和研究的有趣的应用领域。
根据定义,饲料的微生物发酵可以是厌氧的(“La vie sans air”;巴斯德),也可以是需氧的。固态原料(无论是全价料、谷物或蛋白质,还是它们的组合物或食品加工的副产品)都可通过添加水、不同微生物或其他生产工艺形成的液态副产物(例如乳清或湿酒糟)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大分子被分解成较小的分子,并合成新的分子,这一方面会导致营养物质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与全发酵日粮相比,业内较为认可部分发酵,因为这种发酵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某些营养物质和添加剂,使它们免遭微生物的降解。氧气和水的存在与否决定了发酵的特性,因为这会影响微生物及其代谢活性。在没有水或有少量水的条件下进行的发酵分别被称为固态发酵或半固态发酵。在某些国家,特别是在亚洲,对相对干燥的混合物用霉菌或某些乳酸菌进行固态发酵或半固态发酵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如果增加水分含量,且最终产物并不进行干燥,则将产生液态饲料。液态饲料的pH较低,菌群主要为乳酸杆菌,也可能是酵母。这种深层发酵特别适用于养猪生产。依靠可用的技术,可以通过一步或多步技术对饲料进行发酵。多步发酵可以使用不同的微生物,如第一步发酵使用具有水解蛋白质活性的芽孢杆菌,第二步发酵使用乳酸杆菌或酵母菌,能够对底物进行更加彻底的预消化。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自然发酵,在发酵过程开始时不添加发酵剂,但是据我们所知,并无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特征、持续性和结果的数据。在进行固态发酵和半固态发酵时,通常会添加诸如益生菌的发酵剂。发酵剂可以充当主要的发酵菌,或用于支持发酵过程所需的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此外,发酵剂还可以抑制有害菌或致病菌的生长。猪用液态饲料发酵时,也需要添加乳酸杆菌等进行发酵,否则会发生自然发酵。乳酸杆菌是常用的发酵剂,可以稳定发酵状态,通常会阻碍酵母的生长。实践中经常会接种部分旧批次的菌株,也就是所谓的老酵。饲料自然发酵引发的一个问题是,或多或少会生成无法控制的微生物菌群,通常还会促进霉菌的生长,尤其是酵母,这反过来会影响饲料的特性,包括异味和污染,降低动物(尤其是猪)的接受度。此外,在实践中,对容器和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十分关键。将自然发酵的混合物的pH降至4.5以下,可以避免由与该混合物相关的微生物引起的不受控制的发酵(腐败)。在自然发酵过程中添加微生物酶可能会提高发酵效率,使其对某些抗营养因子或营养物质更具针对性和特异性,其可以称为酶促发酵。
发酵加工对饲料原料的营养组成似乎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对原料中粗蛋白和氨基酸组成(表1),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酵类型、发酵剂和发酵环境中优势微生物的酶学特性。关于饲料发酵对蛋白质含量、氨基酸范围及其消化率的影响,可获得的数据有限。与未发酵的猪全价料相比,发酵可使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提高近8%,不过记录显示生物胺含量也较高。在蛋鸡全价料的液态自然发酵中,粗蛋白含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恒定,不过观察到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和苏氨酸的浓度降低。自然发酵主要是依靠乳酸杆菌的微生物活性,但在发酵过程中其组成似乎并不不稳定,这取决于原料的微生物菌群、技术设备、加工时间和底物的可用性。
大量研究探讨了豆类特别是大豆蛋白的发酵。混合细菌发酵会提高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枯草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和酿酒酵母的共同发酵只会细微改变豆粕的蛋白质含量,但会明显降低大肽(60 kDa以上)的含量。Upadhaya和Kim(2015)指出,用酵母或芽孢杆菌或两者混合来发酵豆粕,会使蛋白质含量提高至少20%,氨基酸浓度保持稳定或提高。用屎肠球菌发酵豆粕,可提高豆粕的粗蛋白含量,除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降低之外,氨基酸的浓度基本保持稳定。用两步发酵法对大豆蛋白和玉米的混合物进行发酵,发酵时先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再使用屎肠球菌,结果发现混合物的粗蛋白、必需氨基酸、小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提高。用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杆菌的混合菌对豌豆进行发酵,粗蛋白含量略微提高(分别为228 g/kg对238 g/kg和235 g/kg),而未观察到氨基酸有其他显著的变化。使用屎肠球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酿酒酵母发酵羽扇豆,粗蛋白浓度提高8%,但与未发酵羽扇豆相比,真蛋白降低20%。研究证明,对肉鸡饲料进行两步发酵,先用纳豆菌进行需氧发酵,然后用凝结芽孢杆菌、罗伊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德氏乳杆菌和两株嗜酸乳杆菌进行厌氧发酵,饲料的必需氨基酸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发酵的饲料原料在粗蛋白含量上出现变化是浓缩效应所致,这是由于在发酵过程中,其他成分会被微生物发酵分解。因此,观察到的粗蛋白含量提高实际上是成比例的变化。
除了豆类外,油料籽实也是饲料的重要蛋白质来源。用发酵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RSM可提高粗蛋白、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用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和米曲霉发酵,棉粉的粗蛋白含量可从363 g/kg显著提高到392 g/kg。在上述过程中,发酵会导致氨基酸的降解,并释放出包括生物胺在内的降解产物,这可能是一个问题。这可能表明氨基酸已遭破坏,还可能触发药理反应,如动物的腹泻和呕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生物胺的形成。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增殖会先将低分子量的糖作为第一发酵底物,然后再利用淀粉和其他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这也许就是大多数研究在采用不同类型的自然发酵或使用有益菌发酵时,最终产品的淀粉含量没有降低或略微降低的原因。然而,与上述研究的结果相比,一些针对谷物的研究表明,发酵后淀粉含量降低的幅度更大。发酵过程中增殖微生物的类型、酶活性、饲料原料的化学组成、可用于发酵的底物类型以及发酵时间都可能会对经过发酵的原料的营养组成起着重要作用。据我们所知,在猪和家禽的研究中这些因素尚未进行检查。
发酵可以降低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进而提高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各种微生物,包括酵母、细菌和霉菌,均可用于蛋白质饲料原料的发酵。乳酸发酵,如经典的青贮饲料,能够减少田间豆类、豌豆和羽扇豆中单宁和低聚糖的含量,而不会影响生物碱的含量。发酵导致豆类中抗营养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失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表2)。同样,伴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在大豆蛋白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均可能会诱发家禽和猪出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各种研究表明,发酵能够诱导潜在的抗原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显著降低活性。用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或两种细菌的混合菌来发酵玉米-豆粕型猪饲料,可使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含量分别降低87%和78%。用暹罗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可分别将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降低86%、70%和95%。
用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发酵豆粕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情况。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分别降低了73%、75%和100%。豆粕经过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降至初始值的5%。豌豆经过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杆菌的混合菌发酵后,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分别降低了66%和19%。
发酵会影响糖、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和日粮纤维的浓度,相关数据见表2。大多数研究表明,由于其他可发酵营养物质的浓度发生成比例的变化,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了,而可溶性纤维的含量却趋于增加。举例来说,用屎肠球菌发酵的豆粕、经酵母和芽孢杆菌及其组合发酵的豆粕以及用酵母发酵的羽扇豆,它们所含的棉子糖和水苏糖的水平均出现类似的情况。用混合菌(链霉菌属、科恩菌和纤维菌属的细菌)和米曲霉发酵豆粕,可以减少寡糖的含量。用不同的酿酒酵母发酵羽扇豆后,检测不到寡糖。但是,对细胞壁成分的影响似乎取决于培养物和发酵条件。一项研究表明,使用芽孢杆菌属的菌株发酵豆粕,可使纤维含量从47.7 g/kg降至28.3 g/kg,而用酵母以及酵母与芽孢杆菌属细菌的混合菌发酵豆粕,则会提高纤维含量(分别为61.3 g/kg和61.3g/kg)。豌豆经过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杆菌的混合菌发酵后,可溶性NSPs的含量会略微提高,不溶性NSPs和总日粮纤维的含量降低。此外,豌豆经过这些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发酵后,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为32.5 g/kg对7.3 g/kg和7.8 g/kg),α-半乳糖苷的浓度也显著降低(分别为97.9 mol/g对30.7 mol/g和40.0 mol/g)。用黑曲霉发酵RSM后,纤维含量显著降低近15%。
发酵除了会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外,还会进行物质的从头合成,这很有趣,因为其中一些微生物源性碳水化合物具有或至少可能具有益生作用。猪的液态饲料经过枯草芽孢杆菌发酵7 d、21 d和35 d后,研究发酵饲料中时间对代谢产物组成的效应,结果发现发酵饲料含有较高水平的核糖、纤维二糖、山梨糖、丙酮酸和泛酸等代谢产物。令人感兴趣的是,来自乳酸杆菌的胞外多糖可作为功能性益生元。试验发现,罗伊乳杆菌在24 h后会产生罗伊(reuteri)葡聚糖和果聚胞外多糖,从而抑制大肠杆菌对黏膜的黏附。
植酸是豆类和其他植物蛋白中已知的抗营养因子,可能会影响磷和其他营养物质在猪和家禽肠道中的表观消化率。不同类型的发酵(包括液态饲料的“自然”发酵)都具有降低其消化率的趋势。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围绕大豆蛋白开展的(表3)。与未发酵的豆粕相比,用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商业性发酵,结果略微降低了植酸的浓度,但两者的差异不大。Chen等(2014)发现,米曲霉可使豆粕中的植酸水平降低57%;Shi等(2015)则发现,米曲霉能将RSM中的植酸水平降低86%。豌豆经过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杆菌混合菌的发酵后,植酸的含量分别降低16%和17%。用不同的啤酒酵母对羽扇豆进行发酵,会导致植酸的含量减少近80%,但是生物碱的比例保持不变。与未发酵的豆粕相比,经过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发酵的豆粕,植酸的含量降低了近50%。经过屎肠球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发酵的羽扇豆粉,植酸的浓度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用从土壤中分离出的不同的肠杆菌对麻疯树饼粕进行半固态发酵后,发现所含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如佛波酯、植酸、单宁、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发酵过程对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的有益影响之一似乎是通过微生物酶消化实现的。另一方面,微生物酶常用作家禽饲料中的饲料添加剂,以灭活或消除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然而,饲料在家禽胃肠道中的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限制了这些酶在饲料中发挥最佳的效果。用由α-半乳糖苷酶、蛋白酶和果胶酶组成的复合酶对豌豆进行酶促发酵,可分别降低豌豆中的α-半乳糖苷、肌醇六磷酸、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抗性淀粉分别减少50%、49%、25%和75%。在豌豆的自然发酵过程中添加复合酶,即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半乳糖酶和甘露聚糖酶的酶复合物,可降低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葡萄糖、糖醛酸和总NSPs的含量。试验证明,用植酸酶对菜籽饼进行自然发酵后,植酸的浓度可以降低到初始值的5%以下,芥子油苷则能够减少到初始值的10%以下。用由蛋白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组成的复合酶对大麦进行酶促发酵,可以降低酸提取物的黏度,并可降低可溶性、不溶性和总β-葡聚糖的浓度。啤酒糟在自然发酵过程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使木糖和阿拉伯糖的浓度降低15%~30%。
在发酵过程中,饲料中的淀粉可能会发生溶胀和糊化,导致淀粉颗粒更易于与小肠中的α-淀粉酶接触。淀粉的溶胀和糊化以及上述抗性淀粉的减少可改善猪和家禽对淀粉的消化率。有关发酵加工对猪和家禽日粮淀粉消化率影响的研究十分有限。在生长猪的日粮中加入自然发酵的大麦或小麦,可改善日粮淀粉的回肠消化率。在仔猪日粮中加入用植物乳杆菌或布氏乳杆菌发酵的小麦,也可以提高日粮淀粉的回肠消化率。然而,在猪日粮中添加用副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麦麸,不会影响日粮淀粉的全肠道消化率。
与未经过加工的豌豆相比,在火鸡日粮中添加经过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杆菌发酵的豌豆,以及经过α-半乳糖苷酶、蛋白酶和果胶酶的酶促发酵后的豌豆,其日粮淀粉的标准回肠消化率更高。在肉鸡日粮中加入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豌豆和经过上述酶促发酵的豌豆,可提高日粮淀粉的回肠消化率。
大多数在猪上的研究表明,发酵对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有积极的影响(表4),但是,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酵所用的微生物和发酵条件。在Cervantes Pahm和Stein(2010)对断奶仔猪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豆粕经过米曲霉发酵后,粗蛋白的AID和SID分别为0.701和0.818,酶促发酵后粗蛋白的AID和SID分别为0.768和0.919,而天然豆粕中粗蛋白的AID和SID分别为0.700和0.843;但是,除了酶促发酵豆粕后粗蛋白的SID高于其他两组的外,另外两组在粗蛋白的SID上差异均不显著。与未发酵的豆粕相比,豆粕用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所含粗蛋白的AID和SID差异不大,但是某些氨基酸在AID和SID上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猪喂给用枯草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啤酒酵母发酵的豆粕和一个商业性发酵的SBM后,其对粗蛋白的SID与喂给未发酵豆粕的相似或显著提高。比较用卡氏酵母、枯草芽孢杆菌或两者混合菌发酵的豆粕的SID,枯草芽孢杆菌组以及混合菌组豆粕的粗蛋白和一些必需氨基酸的SID有所提高。通过屎肠球菌的发酵,豆粕中粗蛋白的AID从0.783显著提高到0.832。同时,发酵能够显著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棉子糖和水苏糖的含量。与未发酵RSM的粗蛋白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0.787)相比,经黑曲霉发酵后,猪上对RSM中的氨基酸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与对天然豆粕中的氨基酸的相似(0.823对0.865)。当将蓝色窄叶羽扇豆经过酿酒酵母、屎肠球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的混合培养物发酵后,粗蛋白的AID从未发酵的对照组蓝色窄叶羽扇豆的0.670提高到0.780。在阉割公猪上,发酵原料的一些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也较高。干酒糟及其可溶物是猪日粮中常见的蛋白质原料,但可能含有高浓度的黏性NSPs。在仔猪断奶后的第一阶段,用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复合酶对干酒糟及其可溶物进行酶促发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不会提高生长猪对粗蛋白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
与发酵饲料在猪上使用情况的可用数据相比,有关发酵饲料在家禽上的使用情况以及其对家禽日粮中粗蛋白和氨基酸消化率影响的文献十分有限(表4)。与发酵(含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杆菌)和未经处理的豌豆相比,喂给用α-半乳糖苷酶、蛋白酶和果胶酶进行酶促发酵后的豌豆后,火鸡对日粮粗蛋白(分别为0.97对0.92和0.91)、谷氨酸(分别为0.98对0.94和0.93)、苯丙氨酸(分别为0.98对0.93和0.92)、缬氨酸(分别为0.96对0.91和0.89)的SID更高。此外,与未经过发酵处理的豌豆相比,经酶促发酵后,豌豆的丙氨酸(0.97对0.90)、甘氨酸(0.96对0.92)、组氨酸(0.98对0.92)、异亮氨酸(0.97对0.90)、亮氨酸(0.98对0.91)和赖氨酸(0.98对0.92)的SID更高。但是,发酵豌豆中这些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与其他两种豌豆的相似。在日粮中加入上述酶促发酵的豌豆以及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过的豌豆后,肉鸡对粗蛋白和氨基酸的AID没有影响。提高肉仔鸡日粮中用米曲霉发酵过的木薯浆的添加量,会降低粗蛋白的沉积量。经过纳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发酵的豆粕无法改善肉鸡对粗蛋白和氨基酸的AID。当使用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的混合菌发酵豆粕时,肉鸡对日粮粗蛋白的AID从0.764提高到0.790,且胰腺和小肠内容物中蛋白酶的活性提高。有研究表明,给肉鸡饲喂未发酵过的液态饲料,会增加肉鸡的干物质摄入量。一些研究报道,虽然在实际生产中很难给鸡饲喂液态发酵饲料,但液态饲料有利于提高肉鸡的采食量和营养利用率。另一方面,Engberg等(2009)报道,蛋鸡不会被自然发酵的湿饲料所吸引,这会导致蛋鸡减少干物质摄入量,行为更具攻击性,且羽毛状况变差。这种结果是由于该试验所用的试验方案设计不合理,发酵过程中饲料在水中的浸泡时间过长(24 h),导致饲料的结构被破坏,提供的湿饲料使家禽无法展示出自然行为(搜寻、啄食等),且无法保持忙碌状态。然而,在这项研究中,与干饲料相比,采食发酵湿饲料的母鸡具有更大的体重和更好的饲料转化率。据我们所知,这方面尚无进一步的研究。
发酵饲料的使用预期会对动物的消化道、健康和传染性病原体在体内的定植产生积极作用。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是日粮抗营养因子浓度的降低,特别是饲料中抗原物质含量的减小,改善了肠道健康并对肠道菌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围绕猪进行的多项研究发现,饲喂发酵饲料可以降低仔猪断奶后主要由大肠杆菌诱发的腹泻。经小孢根霉发酵的豆粕会对仔猪产生保护作用。与饲喂烘烤豆粕的仔猪相比,饲喂经小孢根霉发酵豆粕的仔猪会显著降低腹泻的严重程度(腹泻评分为2.3对1.7)。也有报道称,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乳清以及用乳酸杆菌发酵的大麦同样会对仔猪产生保护作用。给仔猪饲喂用罗伊乳杆菌发酵过的饲料,可降低消化道中大肠杆菌和热稳定肠毒素的浓度。细菌源性葡聚糖是一种特殊的胞外多糖,可能会对这种作用产生特别的影响。有趣的是,有试验证实,在母猪日粮中添加经150 g/kg枯草芽孢杆菌和屎肠球菌发酵的玉米与豆粕的混合物后,可以显著降低哺乳仔猪的腹泻率。控制沙门菌在家畜中的流行水平是另一个发酵饲料对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十分重要的应用领域。在荷兰猪场的试验证实,发酵饲料可以降低沙门菌污染的风险。攻毒试验表明,给猪饲喂用不同乳杆菌发酵过的饲料,可以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感染水平。
多项研究发现,发酵饲料可以减轻肉鸡应对疾病挑战的负担,并可降低沙门菌和弯曲杆菌的传播水平。例如,与未经发酵的饲料相比,用植物源性乳杆菌发酵的液态饲料(每克饲料含乳酸杆菌109CFU~1010CFU)能够减少排泄肠炎沙门菌的肉鸡数量。利用弯曲杆菌进行的三项感染试验发现,使用相同发酵类型的液态饲料,在家禽尚未开始排出弯曲杆菌的任何时刻,饲喂发酵饲料的肉鸡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开始排出弯曲杆菌的可能性要比饲喂未发酵饲料的肉鸡低9倍。在两项研究中,液态发酵饲料可能会阻碍沙门菌和弯曲杆菌感染肉鸡群。在利用鼠伤寒沙门菌进行的感染试验中,肉鸡采食经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培养物发酵的豆粕后,其胃肠道和各个器官中鼠伤寒沙门菌的定植量明显减少。用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发酵的RSM,可以减少肉鸡体内鼠伤寒沙门菌的定植量,并可提高增重(第21天,626 g对788 g)和改善饲料转化率(第21天,1.76对1.60)。
另一个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是坏死性肠炎,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特别是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的致病性菌株。葡萄糖、红糖、糖蜜、豆粕、酵母和鱼粉被用作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碳源和氮源。用该发酵工艺产生的终产物(低剂量,3 g/kg)进行的肉鸡攻毒试验发现,随着终产物中表面活性素浓度的增加,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肉鸡胃肠道发生损伤的风险降低。
发酵可有效减少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并会对猪和家禽肠道中的菌群产生积极作用。然而,发酵对饲料原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其消化率的影响并不一致,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发酵类型、发酵时间、发酵剂、发酵环境中主要微生物的酶学特征以及发酵类型、饲料成分及其化学组成。在所有发酵类型中,酶的自然发酵似乎是最有应用前景,尤其是对家禽饲料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