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22-01-11 06:36李超民王梦婷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领域

李超民 王梦婷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8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设计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和保证[2],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这标志着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又向上迈进了一个新台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开设二级学科统一战线学,学界掀起了统一战线学研究的新热潮,学术成果主要聚焦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基础、结构层次、研究对象、学科建设等,并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然而,国内学界对此却鲜有相关文献重点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本文采用计量研究方法,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3—2021年间收录的184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相关研究作者合作图谱、研究机构合作图谱、研究主题与关键词共现等,梳理统一战线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期为建立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话语体系提供数据分析依据,为后续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学理支撑。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4月30日,通过以“统一战线学”或含“统战学”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47篇,时间跨度为1983年至2021年(近40年)。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精确性,进一步整理检索结果,删除了会议征稿、研讨会综述、书评、以及无作者等非研究型文献,最终得到184篇有效文献(如图1所示)。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论文共23篇,硕博士论文为0篇。

图1 :统一战线学研究文献统计图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文使用的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等人研发的一款可视化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以探测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其演进趋势。通过将中国知网导出的文献输入Citespace软件中,进行数据转换并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细致分析该领域的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等图谱或图表,以此来监测统一战线学研究热点以及发展历程。

二、统一战线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统一战线学研究文献时间分布与分析

通过梳理目前统一战线学研究的期刊论文,得出统一战线学研究期刊的时间分布图(图2)。如图2所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统一战线学研究的萌芽阶段,始于1983年,这一时期发文量较少,增长速度十分缓慢。该年中央统战部召开了第一次统战理论座谈会,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座谈会和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设想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这就标志着统一战线学理论研究的萌芽。此后,统一战线学研究进入了相对平缓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统一战线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界对统一战线学的研究热情,2013-2017年度发文量高达20篇。这表明我国统一战线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学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发展不断出言献策的责任意识。虽然近两年关于统一战线学研究的发文量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统一战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其研究意义与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图2 :统一战线学研究期刊时间分布

(二)统一战线学研究期刊分布

通过对统一战线学领域的相关论文所在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及基本走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分析了关于统一战线学研究的184篇论文的来源,并根据发刊数量选取了排名前10的期刊。如图3所示,以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为代表的期刊是统一战线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发文量前三名的刊物分别是《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和《统一战线学研究》,当前累计刊发文章85篇,占总比46.2%。其中《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共党史研究》《理论月刊》等核心期刊的发文量仅23篇,占比很小,这说明该研究领域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刊文量较高的期刊均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类期刊,其他领域期刊对统一战线学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图3 :统一战线学研究期刊来源分布

(三)统一战线学研究核心作者分布知识图谱分析

分析统一战线学研究领域发文作者,能有效探测此研究主题的核心作者并洞悉总体研究水平。根据普莱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3]。可得统一战线学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N篇,计算公式为:(N表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量,Nmax表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

根据表1发文量排名前十的高产作者可得,Nmax为7篇,求得N约等于2篇,即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可以被称为核心作者,据统计共有37位核心作者,除此之外,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共有126位。表明参与统一战线学研究的作者较多,科研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态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成为该领域核心作者的发文量仅为2篇论文,这又表明大多数学者对统一战线学缺少持续性研究,研究成果系统性不足。

表1 :统一战线学研究作者发文量排名

图4 :统一战线学研究作者发文量

此外,为了进一步分析作者间的合作关系,本文还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作者间的合作图谱,对作者进行聚类研究,最后得到161个节点、43条连接线的研究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5)。其中,关键词字体大小与作者发文量成正比,字体越大代表在该领域贡献越大,发文数量越多。作者之间的连线是代表两个或多个作者之间有合作和关联,连线越粗,合作程度越高。如表1和图5所示,合作图谱中作者联系并不密切,整体松散,没有形成核心作者集群。尽管存在一个研究团队及多对合作关系,但以林少红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发文量并不高,其他学者合作规模都以2人为主,并局限于同一地区乃至同一机构之间的合作。例如发文量前十的作者除了同属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的周述杰和朱小宝两位学者之间有合作之外,其他学者之间都不存在合作关系。因而,统一战线学的作者之间还尚未形成相互联系与探讨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统一战线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图5 :统一战线学研究核心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四)统一战线学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对文献来源机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布局,为深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提供有力参考。根据表2可知,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发文量最高,为33篇;排名前十的机构中社会主义学院占据多数,国内知名高校占比较少。这表明社会主义学院是统一战线学研究“主力军”,并在此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鉴于目前国内高校仍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促进统战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还需注重发挥高校的力量。

表2 :统一战线学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

在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节点数为123,连线为25,密度为0.0033的统一战线学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图6)。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如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之间的合作,局限在省市的范围内。而统一战线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则更为需要跨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在未来研究进程中要更加注重跨机构、跨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以此推动统一战线学的发展。

图6 :统一战线学研究核心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五)统一战线学研究可视化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与概括,对关键词进行分析也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在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分析知识图谱中,十字架代表关键词节点,节点大小与出现频次(Frequency)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越粗代表节点间关联程度越高,本文列出了统一战线学研究前20个高频关键词(见表3)。中心性是表示一个关键词影响程度的衡量指标,中心性越大这个关键词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当中心性>0.1时,则说明该关键词是研究热点,如表4所示:

表3 :统一战线学研究高频关键词与出现频次表

表4 :中心性≥0.1的关键词

综合表3和表4可知,关键词出现频次与中心性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相关性。如在表4中,“爱国统一战线”“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学科”等词虽然出现频次低于10,但其中心性已超出学界所认可的标准。综合考虑关键词出现频次以及中心性,可以得出“统战学”“统战工作”“统一战线学”“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理论”等为目前统一战线学领域研究热点。

为进一步分析高频关键词之间存在的联系,深入挖掘有效信息,本文在Citespace软件中对“统一战线学”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时间跨度从1983-2021年,时间切片为4年,得到了337个节点、787条连线、密度为0.00139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知识图谱。其中,Modularity Q=0.865,Mean Silhouette=0.9671,说明该聚类结构显著,聚类是合理且令人信服的。本文删去一个重复聚类#7,最终得到统一战线学、统战学、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成员、无产阶级革命、学科、统战工作、统一战线思想八大聚类群组,集中反映了统一战线学主要的研究领域(见图7)。

图7 :统一战线学研究核心关键词聚类分析知识图谱

为更加直观清晰地厘清统一战线学研究的热点主题,根据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图谱并分析相关文本内容,研究领域与热点聚焦在统一战线学理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统战工作三个方面。

1.统一战线学基本理论。此研究主题是统一战线学的基础性研究领域。前期学者们主要针对统一战线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内涵、研究对象、结构层次等基本问题进行分类探讨。1983年中央统战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统一战线理论座谈会,会议强调在中国,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不能不研究统一战线理论,并提出了成立理论研究会、创办研究刊物以及筹建研究所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同年学者王洪楚发表题为《毛泽东同志对马列主义统一战线学说的伟大贡献》一文,在文中他指出“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联系起来是对马列主义的重要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作出了新贡献”[4],拉开了学界关于统一战线学的研究序幕。学者李小宁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发表《再论统一战线学》一文,文中他在总结梳理理论界关于统一战线学定义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研究政治联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而政治联盟在狭义上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联盟,在广义上则指代某一社会政治力量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5]这一定义也被学界广泛认可并接受。此外顾岐山、朱真、华毅等学者分别从研究对象、结构层次、涵义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统一战线学理论体系,涌现出一批极具参考价值的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此外也涌现出一批统一战线学著作,如王世豪等在其著作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统战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揭示统一战线产生、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思想体系”[6]这是国内较早研究统一战线学的著作。这些成果为统一战线的实际运用提供理论支撑,为后续统一战线学的持续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

2.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是该领域的重要主题。1985年,学者林志宽首次从学科建设角度展开对统战学的认知。他认为统战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的科学,在回顾完统战学建立的历史进程、研究对象以及基本内容之后,林志宽就统战学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统战学是“科社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学科,同时它又是一门自成体系的综合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7]随后,学者们在对统一战线学研究对象、基本涵义、基本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统一战线学学科结构、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各类不同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学科归属方面,学界就统一战线学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分歧。罗振建等认为统一战线学应归属于政治学的二级学科。[8]莫岳云等则从统一战线学理论基础的角度分析,主张将统一战线学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9]2015年山东大学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合作开设统一战线学,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合作开设统一战线学,两所高校都将统一战线学归属于政治学下二级学科。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统一战线学归属于法学门类下政治学二级学科。在统一战线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面,现将学界观点归纳如下:统一战线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既有交叉内容又相对独立,也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3]哲学为统一战线学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10]而从统一战线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其与社会学有一致的历史使命。[11]统一战线学与民族学和宗教学在研究内容上有交叉但不互相包含。[12]此外还有学者就统一战线学研究方法、评价体系、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探讨。

3.统战工作。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联盟。”[13]统一战线学学者们在不断深化对统一战线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时代主题的转变开始探索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地位作用。学者任杰认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也应随着社会矛盾的改变而改变,“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14]曹贱保则首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将公共关系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应用于统战工作,呼吁构建一门新的学科——统战公共关系学的美好愿景。他认为统战工作就是一门新时期的公共关系学,“统一战线工作是交朋友的工作,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方式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运用公共关系中先进的管理方法,了解统战对象的需求,使统战工作融入社会系统,更好发挥其作用,为执政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涌现,李汉迎等在开展有关新的社会阶层专题调研活动后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并围绕新阶层对统一战线的影响提出了增强新阶层统战工作的责任感、更新统战工作的途径与载体等措施。[16]叶勤等则将前来大陆求学的港澳台侨新生代作为研究对象,其都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和文化传统,都希望中华民族能崛起振兴且具有宽广的视野。针对此类人群统战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唤醒民族认同感、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责任感以及以“一国两制”的良好态势树立祖国统一观。[17]这些学者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为统战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和文献计量法对统一战线学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归纳了统一战线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并归纳了统一战线学各个研究阶段的研究特点。研究发现,我国统一战线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现阶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统一战线学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建设、学科体系、统战工作等领域,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学界关于“统一战线学”与“统战学”的概念存在混同现象,这将会引发统一战线学研究领域学术规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学界应予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学”与“统战学”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方面并不存在较大差别,尽管有学者曾在论文中解释道“统战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的简称”。[18]学术界目前存在的两种概念混用的现象对学术规范、文献检索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是学术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进行文献梳理工作时发现,不少研究者忽视了概念统一,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了“统一战线学”与“统战学”概念的交叉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概念选择方面的随意性,概念规范意识的淡薄。其次,文献检索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文献研究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而学界关于“统一战线学”与“统战学”概念的混用很容易导致文献漏检问题。如笔者在知网以“统一战线学”为主题共检索到234篇文献,以“统战学”为主题共检索到102篇文献,而将“统一战线学”与“统战学”合并检索共得到247篇相关文献。这显然不利于研究者系统全面的了解相关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研究领域理论创新与发展。统一战线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党和国家对统一战线的日益重视也赋予了学界更多的使命。笔者认为,相较于“统战学”,“统一战线学”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更具有说服力,因此“统一战线学”应成为概念统一的最佳选择。从理论层面看,从1945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19]到1979年李维汉同志重申,再到1985年习仲勋同志再次强调“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的科学”。2014年《光明日报》发表《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一文,系统的回答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统一战线学”[20]的问题。由此可见,“统一战线学”是一个具备相应理论支撑的概念。从实践层面出发,山东大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这两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全国层面和全省层面的首个学位点,两所高校都将学位点命名为“统一战线学”。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将概念统一为“统一战线学”都将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二是参与统一战线学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但成为该领域核心作者的门槛较低,大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缺乏持续性研究,研究呈现即兴化、碎片化趋势。新时代统一战线学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过程,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从当前分析结果来看,统一战线学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妥善解决,研究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性,存在跟风研究的倾向。这就要求学者对统一战线学进行持续长期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研究定力,以便对现有研究结论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和完善。此外,提升统一战线学领域研究水平最终依靠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因此,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需不断重视科研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加快创设专业研究基地,加强学术交流活动,[21]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具有专业性、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高水平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所属研究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统一战线学研究领域高水平且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成果欠缺,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学者和机构之间不存在合作关系或关联性较弱。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少有核心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而当前存在合作关系的作者和机构大都局限于同一地域,容易造成研究思维固化,研究角度单一,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一定程度上的学术合作有利于促进各类不同观点的融合与创新,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水平,推动高水平研究成果以指导实践,进一步助推统一战线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因此,未来统一战线学研究需要鼓励和吸纳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力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创新已有研究方法,增强理论支撑力,丰富理论内涵。另一方面,各高校各科研机构都应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学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同机构、不同领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建立学术共同体,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水平,促进统一战线学领域的长足发展。

本文总结回顾了1983-2021年收录于中国知网的184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关于统一战线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另外,需指出的是,本文在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处理时,阈值设置等数据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但并不改变本文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其次,因研究样本较少,未对统一战线学研究进行阶段划分,随着统一战线学的持续发展,未来仍需加强分析该领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领域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