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审美与红色文化的传播探索
——以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为例

2022-01-11 03:06董迎春曹琪铭广西民族大学
杂技与魔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鲁艺菜花杂技

◎ 文︱董迎春、曹琪铭(广西民族大学)

◎ 图︱本刊提供

江苏省杂技团推出的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是以杂技艺术形式表现红色革命文化的一大力作。该剧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融合杂技、舞蹈、民歌、戏剧等艺术元素,以报告的形式完成了这一杂技剧的展演,促成了中国杂技的再一次跨界,也为红色文化走向剧场、市场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它体现在:杂技创作的革新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在题材内容选择上也要有大的突破。吸收多样的充满正能量的题材为创作核心,是杂技不断丰富自身艺术内涵的重要举措,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进步。

一、杂技弘扬红色文化的可行性

近些年来,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几乎横跨所有文艺类别。在杂技界,将观众所熟知且喜闻乐见的红色故事以杂技剧的方式进行生动地演绎,为弘扬革命精神与抗战精神拓宽了演艺市场。这其中,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和华中鲁艺成立80周年的红色题材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在2020年底完成线上首演并获得1.56万人次的观演量。由此看到,杂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艺术门类,具有一定的文化兼容性,与其它艺术相比在传播红色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杂技剧吸纳红色文化进行创排,为今后红色杂技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首先,杂技承担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时代责任。《芦苇青青菜花黄》作为一部量身打造的红色题材杂技报告剧,以高超的身体技艺诠释了华中鲁艺师生抗战的故事,而且将战友情和鱼水情融入到带有地域性的、芦苇摇曳的水乡背景中,使红色文化与杂技都实现了审美跨界。这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来说,无疑是重大的突破。

其次,在审美性上,该剧更是以技释剧,将审美要素——如民歌、舞蹈、声、光、电,以及充满浓郁水乡特色的舞台布景等完美地调动起来,生动地用杂技的身体艺术演绎了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是一次成功的跨界联合。显然,《芦苇青青菜花黄》作为一种红色文化载体充满了审美活力, 作为传播平台它拓宽了红色文化在演艺市场上更大的生存空间。

二、红色文化成为杂技市场的亮点

在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中,红色文化一改之前的传播途径,以报告剧形式出现,以杂技作为推力迈向新市场。因此,对于市场营销来说,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是要经过消费者的认同与接受来提升的。艺术作品在市场上最突出且最具价值的卖点则在于审美消费。杂技以红色文化为其市场的营销亮点时,还需要激发出作品的审美性,以此扩大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芦苇青青菜花黄》剧照

第一,审美身体的视觉营销。《芦苇青青菜花黄》营销红色文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美剧场的打造。成功的剧场营销首先要发挥剧场的作用,即完美且真实的虚幻空间营造。江苏杂技团精心打造的《芦苇青青菜花黄》全剧分为《序:我纪念的日子——鲁艺建校》《第一幕:我怀念的日子——百炼成钢》《第二幕:我难忘的日子——军民鱼水》《第三幕:我刻骨铭心的日子——抗敌转移》《尾声:使我铭记于心的——不忘初心》五个部分。整个剧场的布景与灯光,都以江苏的水文化为主要基调,利用芦苇、运河、船夫以及鲁艺青年等意象群体,生动地营造了具有特定情境的历史空间。它极为真实的造境让自然与人文相互交织,一柔一刚,在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其景其情都吻合了艺术真实的要求,既呈现了江苏水文化中的诗意美,又烘托了鲁艺师生抗战时的铁军精神。

第二,红色心灵的精神褒扬。《芦苇青青菜花黄》是一部成功将红色文化与杂技相结合的杂技剧目。艺术的产生是有精神魂魄的,而不是批量生产的。作为以高难、奇险为主要特点的一门技艺,杂技带有壮美的审美色彩,而这恰好与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十分吻合。基于此,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内核的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从一开始便奠定了极为深厚的思想与文化力度,在演艺市场上增加了褒扬精神文化的亮点

第三,趣味与惊险兼具的审美营销。杂技无论经历多少次转型与创新,其本质都是身体的艺术,依靠身体语言表情达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红色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说教意味,增加了大众易接受的趣味性。《芦苇青青菜花黄》同样具备趣味营销的卖点。在该剧中编排了《青年入校》《百炼成钢》《同心并力》《保卫夏收》《运送军校》《鱼水深情》《游击队之歌》《敌后转移》《宁死不屈》《冲破封锁》10个杂技节目,呈现了精湛的花式杆技、高椅、草帽抛接、小鞭空竹、高台摇臂倒立、纤盘蹬鼓、女子集体绸吊、晃梯、抖杠等技巧,分别与鲁艺师生的生活情景和抗战画面相呼应,趣味与惊险兼具。

红色文化走向市场需要营销,而营销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达成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是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芦苇青青菜花黄》作为一部发生于苏北地区以抗战历史为背景的红色剧目,在视觉审美、精神审美与趣味审美上都找到了传播的突破口,三位一体,化为强势的力量迈向演出市场。

三、红色文化融入杂技审美的市场价值与影响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改革创新同样是重中之重。《芦苇青青菜花黄》将红色文化融于杂技展演中,既是杂技在题材上的新开拓,也是红色文化在传播中的一次革新。在文艺的编创与市场演出中,《芦苇青青菜花黄》都体现了杂技与红色文化的双向激活。

第一,杂技文化内涵的增值创新。自改革开放后,杂技创作从进入恢复期,到迎来发展繁荣期,同时也面临着创作挑战。文化内涵的增值作用对于身体艺术来说,更是值得重视的创新点。《芦苇青青菜花黄》中展现了杂技的高难、奇巧、惊险等动作特点带来的壮美,而故事性与技巧性相结合而激发出的抗战精神,更是为作品注入了精神性的崇高美。这足以成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经典,也为杂技文化的内涵起到了增值作用。

第二,提升了杂技寓教于乐和正面传播功能。近年来,杂技的转型聚焦于“杂技+”的模式上,即杂技跨界融合其它姊妹艺术进行创新。作为娱乐性较强的一门身体艺术,杂技对自身的其它功用并未进行深入地开拓。《芦苇青青菜花黄》即将江苏红色文化中的鲁艺师生抗战历史,进行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双编创,为单纯的技艺展演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产生了凝聚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力的作用。杂技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带有了教化的作用,为自身的传播增加了正面的价值功能。

第三,红色文化的地方特色。江苏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和华中敌后抗战及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在《芦苇青青菜花黄》中,江苏杂技团根据地域特点和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取材,同时兼顾自然与人文美,避免了红色文化的泛化、空洞化传播,形成了地域鲜明且当地人民群众所熟知的红色文化作品。

可以看出,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杂技在国际舞台上增强竞争力的指向标,与此同时,具有鲜明性的文化标志也成为了杂技打开演艺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芦苇青青菜花黄》同样以杂技为传播本体,很好地呈现了江苏的红色文化形象,为牢筑抗战精神、凝聚爱国力量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四,建构红色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话语引领。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多年以来依托宣传标语、红色读本、影视、歌曲、文艺作品与歌舞剧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建构起红色话语权,在时代的文化浪潮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与深远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在传播过程中,红色文化有时被泛娱乐化。如何采用让受众认可且接受的传播方式又规避说教意味,让红色文化的传播兼顾生动性和严肃性是建构红色话语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毛延生、喻倩认为:“中国红色文化话语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红色文化融入文化主体的日常生活中,加强文化主体对中国红色文化的认同感。”①毛延生、喻倩:《中国红色文化话语传播新解:文化语用学视角》,《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 年第1 期。要想建构起红色文化话语体系,首先要让红色文化融入文化主体中,使大众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感。杂技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身体艺术,能够很好地获得演艺市场的青睐,为在文化市场中建构红色话语打开一道突破口。《芦苇青青菜花黄》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在巧妙地将杂技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同时尊重真实的历史,打造了极具真实性的艺术剧场,以身体语言生动地传达了抗战精神,成为了红色文化的经典剧目。

总之,《芦苇青青菜花黄》利用杂技自身的传播优势为红色文化开拓了新的市场,精心打造了集视觉审美、精神净化与趣味享受为一体的现代剧目,是一次杂技与红色文化的双重审美激活,同时也促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

猜你喜欢
鲁艺菜花杂技
菜花黑腐病如何防治
高空杂技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菜花宝典
空中杂技师
像菜花一样幸福燃烧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老鼠演杂技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