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与“双创”体系融合研究

2022-01-10 14:01王佳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分会计专业双创

龙 立 王佳杨

一、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因此,当前高校会计专业普遍将提升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意识作为专业实践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十四五”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实践目标有了新的发展,在实操能力之上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业意识。

会计专业校内实践往往采取模拟实习、仿真实验等方式,其优势在于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师资、场地、设备、平台等各类软硬件资源能够得到保证。然而,“模拟”、“仿真”实践方式存在许多固有局限,比如实验资料缺乏时效性、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等。高校“双创”体系则主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智力支持、硬件支撑和政策保障,比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双创”课程,聘请“双创”导师对学生项目进行专门指导,建设创客中心为“双创”活动提供场所,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然而,在高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双创”体系容易成为一项形象工程,难见实效。将会计专业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融合,既有利于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专业实践的弊端,还能促进“双创”体系运行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与“双创”体系融合模式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根本职能在于收集、处理并提供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的融合创造了可能。两者的融合模式如图1所示,其关键在于有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中的实验教师、实验人员、实验场所、实验资料与“双创”体系中的创业导师、创业人员、创业场所、业务资料的有机融合。

图1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与"双创"体系融合模式设想图

一方面,校内实践基地可以通过软硬件升级,充分利用“大智移云物”技术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提供条件,以实现经济活动信息的实时收集、处理与交换。例如,会计专业实验室可以利用物联网以及影像采集、存储、传递、调用等技术,实时获取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原始凭证,经过处理之后生成综合性的财务信息输出至单位,为其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可以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双创”活动,成立法人公司对外承接代理记账、管理咨询、内部审计等业务,同时聘请有实践需求的学生作为员工从事专业工作。此时,专业实验室既是创业场所又是专业实践场所,创业导师也可以和实践导师合二为一,对创业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双重指导,“双创”公司的真实业务资料成为学生的专业实践资料,从而实现了校内专业实践与“双创”活动的完美融合,在孵化“双创”项目的同时,培养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与“双创”体系融合路径

具体而言,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的融合可以从学分体系融合、课程内容融合、师资队伍融合、业务基地融合以及政策与资金支持五个方面展开。

(一)学分体系融合

学分体系融合是实现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融合的前提。当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学分的比重较大,通常占总学分的15%以上。同时,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也较为集中,除了少数课程内实践环节外,大多数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独立的实践环节学分模块,其中包含认知实习、专题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绝大多数专业实践课程。这说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然而,“双创”类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较小,通常不超过总学分的5%,而且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其中基础类课程一般安排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高级课程则安排在选修课模块中。师生对此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特别是对于中高级“双创”类选修课程,学生选修人数一般较少。这一安排不利于学生“双创”能力和意识的培育,也难以实现专业实践和“双创”体系的融合。

本文认为,可以将“双创”类课程融入已有的独立实践环节学分模块中,并将其全部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双创”课程集中于统一模块,且都是必修课,可以加强师生对“双创”学分的重视程度;二是有利于实践课程和“双创”课程的统一管理与考核;三是有利于提高两类课程安排的契合度。其中,两类课程时间安排上的契合程度尤为重要。例如,为了尽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开拓其创新思维,目前学校通常将“双创”基础课程安排在本科第一学年,而此时学生对专业了解甚少,不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双创”教育。因此,本文认为,“双创”基础课程应该在第一学年学生完成专业认知实习之后再予以开设,而“双创”中高级课程则可以在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完成了专业实习甚至是毕业实习之后再予以开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

(二)课程内容融合

课程内容的融合是实现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融合的基础。由于实践学分体系与“双创”学分体系分离,当前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课程也是分开授课的,两类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甚微。会计专业类课程强调规则意识,专业特质造就了学生的性格大多较为保守,沉稳有余而冲劲不足。“双创”课程一般着重介绍大学生创业环境与现状、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团队组建和商业模式选择等问题,缺少对会计专业学生“双创”意识的针对性引导,难以激发学生的“双创”兴趣和热情。

课程内容的融合,要求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双创”能力培养两大目标同时融入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中,并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实现有机交融,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一方面,在会计实践类课程中可以融入“双创”模块,让学生在进行会计实践的同时自主策划创新创业方案,并利用实践课程平台模拟实施,然后再对优秀的方案给予创业基金支持,鼓励其完成从纸上谈兵到真操实干的转变。另一方面,“双创”课程除了教授普适性的创新创业知识之外,还应当从会计专业的角度深入分析“双创”的落脚点,例如,课程可以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创建一家财务咨询公司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以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依托专业从事“双创”活动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双创”激情。

(三)师资队伍融合

师资队伍的融合是实现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融合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当前,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一般由会计专业教师教授,而“双创”类课程则由“双创”中心或者“双创”学院的教师负责。由于两个部门相互独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较少,导致专业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在机制设置上就被割裂开来。会计专业教师在教授实践课程时“双创”意识不强,而“双创”课程的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不甚了解,难以从专业需求角度出发启迪学生的“双创”思维。

师资队伍的融合,关键在于培育和引进一批既有会计实践经验又有“双创”意识的综合型实践教师。从培育的角度考虑:首先,专业学院和“双创”学院应该进一步明确定位,各司其职。专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通常较为成熟,有一定的实践师资储备,应该承担起学生专业实践和“双创”教育的双重责任;“双创”学院师资相对薄弱,其有限的师资很难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定制化的“双创”教育,因此,其定位应该是负责各个专业“双创”师资的培养而非教授学生。例如,“双创”学院可以定期开办师资训练营,进行“双创”集训,致力于提升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师的“双创”意识和能力。其次,会计专业应当鼓励教师在大型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实操经验,增强教师对政策、市场的敏感性,夯实自身的“双创”基础。再次,会计专业应当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团队参与“双创”类比赛,在比赛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能加速营造本专业的“双创”氛围。从引进的角度考虑:高校应该进一步拓宽渠道,通过加大薪酬激励、改革聘用制度等办法积极引进同时具备会计专业背景和“双创”经验的教师,引进的对象不能局限于高学历人才,而应该更加注重其实践经历,例如引进一些成功创业团队的财务负责人、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高管或者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双创”专家等。

(四)业务基地融合

业务基地的融合是实现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融合的保障。当前会计专业校内实践基地与“双创”基地通常分开设立,相互之间资源不能共享。校内实践基地通常是会计专业实验室,其容量较大、设施完备,能组织大批量学生集中进行仿真实训,体验会计核算、财务决策以及审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双创”基地一般以创客中心的形式出现,其资源相对紧张,仅为少量有“双创”需求的学生提供公司注册场地和初期办公场所,当初创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创客中心则难以满足其业务办公的需求。

业务基地的融合指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实验室与创客中心各自的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分工明确、专业特征明显的会计“双创”实践共享基地群。其中:会计专业实验室由于容量大、软硬件设备完善,在完成专业实践课程任务的同时,可以拓展为“双创”公司的业务办公场所;创客中心则由于环境、氛围方面的优势,可以继续作为“双创”公司的注册、业务洽谈或者会议场所。业务基地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高校有限的资源,实现专业实践基地和“双创”基地在容量、功能上的交互延伸,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专业实践和“双创”公司的运行成本。“双创”公司可以共享专业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同时以较低成本聘用需要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业务运营,当“双创”公司发展较好且具备了一定业务规模时,还可以解决大量学生的专业实践问题。此时,学校开发和维护校外实践基地的成本以及集中组织校外实习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五)政策与资金支持

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的融合离不开一揽子配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首先,学校应该出台政策提升会计专业师资团队的“双创”实力。例如:对教师自身从事“双创”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为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并提供专项津贴,增加“专创融合”课程的课时量和课酬,为既从事专业教学又致力于“双创”教育的教师设置独立的职称晋升通道,降低人才引进的学历门槛,加大具有“双创”背景的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等。其次,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对会计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数智化”升级与改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成为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为了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合时代需求,也为了会计专业实验室能够更好地承担“双创”职能,高校应该引入业界财务工作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全新的实践平台环境。例如,建设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场景化教学平台、财务机器人和财务共享中心软硬件应用平台等。再次,学校应该出台政策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活动。例如:实施学分替代方案,允许会计专业学生以参与“双创”活动获得的学分替代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环节的学分;对于参加“双创”项目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研究生推免、录取方面予以优惠。

四、小结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其传统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在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挑战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难以再现企业真实的财务工作环境,无法体现业财融合的新发展态势,同时,校外实践环节也面临实习岗位不足、组织实施难度大等系列问题,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而受专业特质的影响,会计专业学生“双创”意识明显不足、缺乏动力。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与“双创”体系的融合设想,体现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背景下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践行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希望能为解决当前会计人才培养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学分会计专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学分美食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