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诗瑶
新《政府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调整,提升了确认标准、扩大了定义范围、落实了权责发生制,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当前事业单位应当认清形势,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完善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缩小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间的差异,平稳过渡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思维模式,从而使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达到质的飞跃,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仅仅限制在在会计计量与记录的范畴,忽略了会计确认与披露。确认是将经济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披露是一种会计信息传播媒介,会计通过披露的方式将会计结果传递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前的准则对这方面的规定比较模糊,不够具体,也不够系统规范,这会造成当有特殊情况需要应对时,无法根据自身职业判断,及时合理的解决问题。新《政府会计准则》对此作出明确系统的规范,要求将满足条件的固定资产重新纳入会计报表,使用统一的会计处理原则规范,这样可以加强事业单位在处理不同经济业务时的横向可比性以及同一经济业务时的纵向可比性,从而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一方面,新《政府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的确认范围不再只限于“持有并使用”,而是突出“控制”二字,更加符合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的管理要求,使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更加明晰,有助于对固定资产经济利益流入情况作出更加准确地判断,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新准则摆脱了“只有在1000元以上的资产才能纳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导向划分方式,采用关注固定资产本质的原则导向,规定“虽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大批量同类物资,都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更加符合工作实际需求,更能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政府会计准则》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进行平行记账,对同一笔业务进行“双分录”处理,同时满足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目的。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涉及现金收支的业务,需要同时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处理,比如在购入的固定资产时财务会计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货币资金”科目,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资金结存”科目;对不涉及现金收支的业务,无需进行预算会计处理。通过这种模式,财务报告需要的数据由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提供,决算报告需要的数据由预算会计核算系统提供,能够更系统的体现单位资产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避免了采用单一核算基础体系的漏洞,使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彼此关联又适度分离。
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范围比较模糊,停用的机器设备没有被包含在折旧范围中,不计提折旧将导致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产生巨大差距,新《政府会计准则》对此进行调整,提出无论机器设备是否停用都需要进行折旧。另外,原制度不会将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中,而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积折旧”,这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一种“虚提”折旧政策,不能及时有效的反应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情况,无法充分发挥折旧会计信息内容在单位成本费用管理的作用。新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采用“实提”折旧政策,结合资产的实际用途,计入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中,使固定资产的实时价值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事业单位固有资产财务管理,为单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方面,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发布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时代正式拉开帷幕,新准则不再单一强调收付实现制,而是要求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和基于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整合到同一个财务平台上来进行核算,最后分别生成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这会使得会计记录、确认、计量等各方面都发生变化,工作量的增大和工作难度的提升对长期使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人员来说存在巨大挑战,如何打破实践惯性,最快落实新准则要求是会计人员需要克服的严峻考验。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人员的固定资产相关系统性培训,造成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有待提升,资产相关的专业技能需要加强,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大幅削弱了资产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限制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普遍薄弱,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调拨、处置等流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模式不够规范,只是一味地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对它的成本费用和实际损耗情况基本不关注,盘点和清查更是缺乏,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和账面的数量金额严重不符,这种粗放的管理理念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和浪费现象,资产管理整体处于一个无序的运行状态。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还都跳脱不了重购置、轻管理的思维模式,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这就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较为粗放,没有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通常都是由单位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分别兼管固定资产的账务和实物,财务人员只负责核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后勤部门只负责反馈实物资产的增减变动。有些单位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横向之间沟通不够及时,交流不够密切,信息更新滞后,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彼此之间的协作配合缺乏默契,容易产生业务脱节,形成部门壁垒;并且财务人员和后勤部门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性不强,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体系,只是兼管而并非专职,岗位职责比较模糊,缺乏工作的原则性、严谨性,有些单位甚至存在两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这都会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出现,使得资产信息失真,阻碍资产管理的正常运转。
目前存在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工作量大、内容繁琐的固定资产,仅仅依靠纸质媒介,花费大量的人人力资源进行手工操作,没用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固定资产采购、调拨、盘点以及处置等日常管理实施动态跟踪,记录内容过于简单粗略,登记遗漏或不及时的情况经常出现,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收到严重打击。有些事业单位即使建立了资产管理系统,但却没有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维护,导致系统漏洞没有及时弥补,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没有得到修复,可能会产生信息安全风险。另外,财务系统这些年尤其新《政府会计准则》颁布后是早已不断更新,而资产系统却依旧沿用2009年最初投入使用时的版本,系统老化严重,不能良好对接财务管理系统,同一固定资产在两个系统中可能存在各种记录差异,阻碍信息共享,降低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工作缺少刚性约束,容易出现资产重复购置、资产利用率低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使得单位固定资产无法发挥自身最大价值,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是单位实行精细化管理的阻碍。大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缺乏严密的监控,不能保证关于固定资产的各项收支来源清晰规范、有章可循。另外,固定资产管理评估系统缺位,无法有效考核固定资产的管理结果,不能形成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无法发挥推动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依靠财政资金供给来维持日常运营,之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核算方式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只是虚提,忽视了成本费用,导致资产价值虚高,无法准确评判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另外,很多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没有从宏观角度充分考虑其合理配置问题,缺少全局性的资产应用布局,只跟随主观意愿,缺乏大局意识,固定资产统筹规划和预算工作不到位,导致购置的固定资产往往由于过多或是性能不符合实际需求而被直接搁置,或者仅能服务于固定的单一项目,一旦该项目结束就无法发挥作用的中断闲置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会造成物资的浪费,还会因占用仓库和日常维护造成空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新《政府会计准则》带来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巨变,财务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要求,加紧对新政策的研究和学习。单位领导应该引起重视,加强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培训力度,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座,定期组织外出学习,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交流等多种方式,使单位财务人员吃准、吃透新《政府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方案,使其关于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知识层面横向拓宽、纵向深入,确保学有所用,而非纸上谈兵,避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效果,使财务人员尽可能达到不仅能够按照制度准则完成计划内的工作内容、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战略目标,强化大局意识,实现财务人员管理水平质的飞跃,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新《政府会计准则》下,要从单位负责人出发,端正固定资产管理态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自上而下的渗透到单位全体职工的思想中,强化全体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应该设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即便是由于受人员或者规模的限制,无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也应该指定在资产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并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人来负责资产的管理工作,而不是由其它人员随意兼任,以此保证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单位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岗位责任制,细化目标责任,落实具体到人,加强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责任意识,防止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贯彻落实。另外,目前多数单位资产管理人员主管固定资产的存量,财务人员掌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之间的横向沟通,采用统一的数据衡量标准,打破沟通交流屏障,避免信息无法共享,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暴露出诸多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的时代发展需求。
目前,事业单位亟需建立数据共享、标准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并将资产数据、处理流程实时标准化管理,将各个部门资产的增减变动信息、使用维护情况统统整合到同一平台,实现单位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全面覆盖,有利于高效调拨不同部门资产,达到“物尽其用”,降低资产闲置率和单位运营成本,维护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资产系统要以新《政府会计准则》为准,与财务系统实行同步管理,保持口径一致,确保信息实用可比,使资产信息数据能够在两个系统之间平滑流转,增强信息的连续性,避免出现信息壁垒,产生信息孤岛的现象。同一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要以数量和价值的形式在两个系统中分别体现出来,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为单位申报固定资产报表、优化资产合理配置、评价资产预算执行率、完成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提供决策依据。
事业单位应当基于实际情况,结合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特性,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要严格规范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理清岗位职责,加强岗位互控,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账,资产管理人员应当联合财务人员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共同完成账实核对、账账核对的工作。其次,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把风险防控的概念引入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利用前沿技术,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化风险监管系统,实时监控风险导向,第一时间公布风险管控结果,杜绝资产管理安全隐患。最后,要强化固定资产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力度,指定专职人员形成督查小组,积极开展内部检查和审查自纠工作,实现检查常态化,确保可行性论证的真实有效与科学合理,防止资产清查、政府采购中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单位内部形成权力的相互制衡,预防腐败,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
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要加强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避免盲目购置,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相关使用者在申请预算时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证明资产的性能能够贴合项目实际需求,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无法对接配置的情况,从而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其次,要构建固定资产灵活的调剂调配机制,建立资产共享服务平台,一旦某一固定资产在某一项目结束以后出现闲置情况,能够实现跨部门、跨单位的资源整合,使闲置资产通过共享平台被需要的部门或单位再度利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大程度的发挥固定资产效能,减少闲置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新《政府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加强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指定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几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水平,真正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科学高效管理,从而为单位经济运行的安全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