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大王玲张晓杰
(1、3.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1;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消费水平的提升,社会各界对于健康服务方向的需求凸显强烈,健康产业已成为一大热门。2017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人民健康问题应处于优先发展地位。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至少有8000万残疾人,超过2亿慢性病患者。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社会急需具有康复治疗技能的人才,但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的康复治疗师人才储备严重短缺,短期无力满足,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储备矛盾进一步加。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以体育强国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推动体医融合、体教融合。运动康复专业成为各大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它是一门运动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以物理治疗为主,运用运动疗法的相关技术,提升身体功能,建立正确运动模式。目前包含十四所体育类院校在内全国有67所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本研究以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为出发点,探究体育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满足专业队和大众健身服务实际需要,在这基础之上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供有益借鉴。
以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为研究对象,考虑地区分布均衡性及办学水平差异的原则,选取5所体育院校作为参考对象,包括上海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
(1)文献资料法:文章涉及的运动康复产业发展现状、人才培养方案、运动康复等内容,通过文献检索、梳理的方法找到相应的支撑依据或关联线索。在此基础上还大量梳理相关法律文件、政府报告等资料,为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咨询法:访谈运动康复领域知名专家及从业人员,深入了解运动康复产业及专业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
(3)问卷调查法:对运动康复领域从业人员、机构负责人、医院康复科物理治疗师、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等人群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问卷36份,有效回收率90%,对问卷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相关结论并提出完整建议。
运动康复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属于运动科学、健康、康复的交叉学科。体育类院校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由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率先在国内招生,随后与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专业整合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这基础上2004年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开始试点开设,并于2012年正式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位。为顺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2015年开设运动康复硕士专业学位。运动康复专业虽然是新兴专业但其在体育学专业中也有30多年发展历史,随着大众对健康领域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政府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制订,运动康复专业必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招生人数较少,生源单一缺乏多样性。
通过分析上述五所体育院校的2020年招生计划和招生简章后,研究发现各校在招生规模上都比较小,招生人数在25-60人。招生规模较小与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时间较短有一定的关联,与实际市场需求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方向尚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从招生区域上来看5所院校都是局部招生,只有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招生地区达到10以上,河北体育学院仅面向本省招生。受到招生区域的影响,对生源的多样性和质量也无法保障。
表1 五所体育院校2020年招生情况
(2)人才培养目标不够鲜明,运动康复专业特点不突出。
虽然从政策背景和社会实际需求来看运动康复专业前途光明,但是毕竟发展时日尚短,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查阅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院校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与传统的康复专业非常类似,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实际上运动康复专业是极为专业的学科,与传统的康复治疗专业有非常大的区别,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其特色特点,突出针对运动系统损伤和治疗的价值,明确运动疗法的技术手段,清晰描述服务对象和就业方向。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展现特点和区别,与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服务目标群体没有明显差别。而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分析,全国绝大多数的区域对医疗康复行业的准入制度对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非常不利,存在行业准入制度这一根本问题,这也是影响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大限制因素。那么如何清晰界定专业区别,有效的发挥运动康复专业在运动系统损伤预防及治疗的作用,就成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特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本专业的招生、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从而阻碍了专业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欠缺,课程比例分配有待优化。
运动康复专业技术技能过硬是毕业生在行业内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特点鲜明的突出动手操作能力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只有培养出得到专业市场认可的人才,才能使运动康复专业真正的繁荣起来。对于学生来说,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在行业内发展的立足之本。就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状况来看,大部分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不太理想。各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都强调要重视技能培训,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体现出全面的专业实操课程,大部分院校把专业实习作为实践操作教学的全部内容。此外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理解上院校之间也有差异,单纯的在运动科学的体系上加入康复治疗、中医康复的相关课程,内容拼凑方向不明,没有把运动系统功能性康复和训练的特点表现出来,运动康复专业最为核心的训练内容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这种现象也反映出目前高水平的运动康复专业师资力量以及硬件条件的欠缺,这些缺口使得现有的校内实践学习环节的薄弱。同时,运动康复专业属于体育学门类,虽然与传统的体育学专业有所区别,但是作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也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体育运动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融会贯通。目前运动康复专业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体育训练背景的文理科学生,需要增加运动技术课的设置来促进专业的学习和成长。
(1)做好推广,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随着健康中国观念的深入人心,大众对于康复的了解和重视程度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时间尚短,整体社会认知对于运动康复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而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学生及家长更倾向于社会认可度高、相对成熟的专业,再加上对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等专业认识上的模糊,使得运动康复专业在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上都与成熟的专业存在差距,通过调研发现有约15%左右的学生属于调剂专业。并且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目前仅到硕士一层,这个情况对于整个专业向高水平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各院校需要充分利用健康中国这一宏伟规划的时代大背景,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整合自身资源,加快学科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大培养和引进师资力度,增强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做好专业宣传工作,积极主动向社会输出大健康理念,向学生展示就业前景,达到提高运动康复专业社会认可度、关注度的目的。并且在招生政策制定时,是否应考虑增加体育类生源,这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短板将得到补充,同时也能扩大运动康复专业的招生规模。做好本校官网的建设,官网是考生了解学校、专业最直接的平台,资料详实才能使学生了解并选择运动康复专业。
(2)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运动康复专业特点。
运动康复专业最早是为了服务于竞技体育,目的是解决在训练、比赛中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防治问题。时至今日,社会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医学、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已经不能满足,运动康复专业人才也已经充斥到大众服务的领域中。但是运动康复专业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清晰的范围,既要满足为专业运动员、大众体育、运动健身、运动处方、运动防护、学校体育等体育领域的技术需求,还要满足科研工作、专业教学等理论型复合人才。只有做好定位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从而为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
(3)课程结构升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完善课程结构,在硬件条件上需要支持上的倾斜,作为新起步的专业只有进行稳步的投入才能有良性的发展。各院校要组建运动康复专业实训实验室、康复训练实验室、理疗室等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师资力量,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专业教师业务水平过硬、理论扎实才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基础之一。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考虑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确有专长的人才要考虑破格引进,不能唯学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简单的把实践教学理解为专业实习,把实践环节完全放到实习基地完成,造成实习生初到实习单位完全不能上手的窘境,这样对于院校的声誉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当在学校教育环节合理增加实践技术课程、实验课程,细化专业课设置,增加评估、体察、诊断、治疗、训练等内容,真正做到动静结合的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