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青
(持正检测(山东)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200)
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将各项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基础上,以此降低能源与物质损耗,避免其对生态环境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产业建设,以经济科技为支撑,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等手段打好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精简与优化,降低各种污染排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在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间存在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
1.1.1 推动生态建筑行业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与文件要求,以生态建筑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生存与生活环境,落实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初步规划。
第一,以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建筑因其固有的优势,在新时期发展迅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因此,要求建筑企业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要求,配合政策的落实与贯彻执行。
第二,以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为驱动,实现对各项建筑工程的全寿命管理,整合建筑工程的创新链、价值链与产业链,以此实现建筑工程低消耗、高质量、高收益、低排放发展[1]。
1.1.2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在减排、节水、节能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可降低建筑垃圾排放、水资源损耗,有效节约水泥砂浆、木材等建筑材料,从根源上解决以往施工场地脏乱差等问题,并可减少各种噪声与粉尘污染,利于环境改良、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该种建筑模式能够改变以往科技含量低、建筑技术水平低、单拼劳动力成本的不正常竞争状态,实现建筑进程与各项信息化技术、科学技术的连接,推动管理模式创新以及科技发展,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2]。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部分企业都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其具备较高的社会竞争力。但是在企业快速发展进程中,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一些工业型企业会在生产时向周边的河流中排放大量工业废水以及废弃物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是持续性、蔓延性的。长此以往,不但对周边产生不利影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这些企业与国家发展理念背道而驰,难以实现长久发展。企业应具备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重视以下几点。
1.2.1 构建环境保护体系
要求规范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保护结合发展,强调其本身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企业管理层需能够对当前的政策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调整其本身的产业发展结构,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宣传,利用企业内部平台普及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相关人员在执行操作或者任务时将环境保护纳入考虑范畴,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氛围[3]。
1.2.2 制订环境保护目标
要求企业以价值观管理为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总目标细化到各个部门与各个岗位,提升岗位职能与环境保护的契合度。以此完善企业的发展文化,促使每一个员工将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的义务与责任,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4]。
在国外,经济手段一般包括5 个类型:市场创建、补贴、收费、押金-退款以及鼓励金。《里约后五年——环境政策的创新》阐述的“创建市场”与“利用市场”即为典型的经济手段,广泛应用于各个发达国家的环境控制,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将该种经济手段分为以下两种。
1.3.1 庇古手段
庇古手段制定与应用的核心含义在于政府干预,按照其本身的各项特征,可分解为税收、押金-退款、补贴、排污收费等类型。其中最后一项为该理论下的重要经济手段,包括环境中的诸多因素,比如噪声、固体废弃物、水、气等方面的污染控制。排污收费在我国已经进行了20 余年,效果明显。征收排污费可加强环境资源使用者的规范性,杜绝随意排污行为,提升排污水平,合理配置各项环境稀缺资源[5]。
1.3.2 科斯手段
科斯手段注重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将其产生的各种外部效应影响以产权形式进行明确,且将外部效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借助当事人资源交易实现内部化,比如排污权交易制度、受污染者与污染者合并、自愿协商制度等。排污交易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制度模式,在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家均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推行该种制度,但因交易简单、管理成本低,很多条例需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以当前现行的环境技术为基础与核心,推进生态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建设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经过程。就目前来说,环境经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3 种模式:第一是在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中,实现社会能量与物质的整体循环;第二是在企业间建设工业园区,实现综合协调发展;第三是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三管齐下,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有效结合。
现阶段,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包括废物处理、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工程、清洁生产等。环境技术包括深绿色与淡绿色技术。深绿色技术指针对性的末端治理技术,淡绿色技术指废弃物处理、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方面的技术。虽然以上多项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因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国家在处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中的系列矛盾时,对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制订了唯一正确途径,即对其开展系列的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时,以多项指标为核心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以此探索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实现对其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在建立指标体系进程中,当前阶段仍旧未形成统一标准。
表1 国内某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
在经济环境系统不断完善进程中,除了考虑其他各项影响因素外,还要求对系列指标体系进行深入、动态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加以完善与创新,提升评价体系的完善性、科学性以及适宜性,使其更加满足当前的实际情况所需,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一定的保障意义。相关研究人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实现其综合应用。
国内某城市为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城市状况和各项因素,构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24 个指标体系来进行系统的研究(表1)。
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各类工业污染诸如废水、废气排放、固体污染物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上升、酸雨频率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会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此,该城市在政府与各方支持下,大力推动生态建筑行业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同时,要求企业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思路,制订环境保护目标,据此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良好改善,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就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探讨了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要求对其予以足够重视。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合理引入各种技术措施,解决经济发展、环境破坏间存在的矛盾。将协调发展作为长远发展原则与规范,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行为,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