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晶晶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人靠衣裳马靠鞍,影视剧中的角色更是如此。影视剧中,单从服装角度而言,这是衬托人物处境、反映人物身份的关键信息,同时,观众也可以根据角色出场服装的信息,进一步感受到角色的定位及主要性格特征,甚至服装还可以暗示角色的性格及命运。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服装造型设计师陈同勋说,他们的工作“不单单是设计衣服,而是设计人物”,“后宫”佳丽三千,如何体现出异同。最终,《甄嬛传》整部戏单是饰品就做了350多套,服装则多达800多套,其中为女主角孙俪量身订造的服装多达48套。比如,甄嬛穿戴的三套吉服各有深意,绿色嫔位吉服温婉雅致,盛世回宫时,红色吉服地位荣极,最终的太后黄色吉服,配以凤凰步摇钿子,不仅彰显人物身份的变化,也彰显人物的成功。可以说,服装虽然是剧情的辅助道具,也对剧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典服装设计不仅可以引领潮流,更值得细细品味。
我国的服装教育总体上趋于系统化、完整化。学生学习面广,但专业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书本层面,实践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企业的工作要求。在中国,大多数服装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艺术高考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他们有良好的艺术基础,较强的造型设计能力,对服装设计有自己的了解。然而,学校的基础课程周期很长,四年制本科学习服装专业知识通常只需2 年左右。专业学习时间短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学生对机工不熟练,不懂缝纫技能,很难掌握制版中的常规数据。以西装的袖窿宽度为例,根据教科书中基本西装的数据制作的西装相对较宽,这与当前流行的修身剪裁不符。当苗条西装的袖窿最漂亮时,学生通常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有些老师也不知道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需要反复测试样本才能获得更满意的结果,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世界十大服装高校之一的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为例,该校成立80多年,先后培养了山本耀司、高田贤三、小筱顺子等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大师;由文化服装学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装苑赏”活动是日本乃至国际服装业的重要活动之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促使服装行业更加灵活地运作,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服装设计教育作为服装行业的关键环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是服装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日本文化与时装学院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教学模式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服装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按学科分类和行业分类。学生一般要学习1-2 年的基础绘画课程,包括素描、色彩、色彩构图、立体构图等基础设计课程。之后,进入服装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中国的服装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鼓励学生设计怪、奇、异,与众不同的服装,而忽视了缝纫、制版等的教育。学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服装设计师的职业,导致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根据多年来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的需要,学校课程分为五个部分:服饰专门科、时尚工科专门科、时尚流通专门科、时尚工艺专门科,以及方便进修人员的夜间服饰专门科。课程内容包括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服装设计学科”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服装造型学科”。理论研究细分为“服装史”、“服装社会学”等专业;在实践中,又细分为“服装造型”、“服装设计”等专业。
以实践性“服装造型”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服装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主要学习服装生产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灵活运用。学生需要学习立体裁剪、服装造型基础、缝纫工艺、服装CAD、服装材料、服装画表现手法、服装检验标准等学科。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服装相关学科的学习,如服装面料、染织、服饰配件设计、服装展示设计、营销、图案设计、色彩学等。
从中日两国服装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同可以看出,国内服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课程设置全面,学生知识面广,艺术基础好,但专业技能差;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课程针对性强,学科分类清晰,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我国的服装教育课程可以参照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专业分类,更加注重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不仅有自己的专职教师,而且还聘请了来自企业的专题讲座教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企业聘请的讲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他们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使教学更加生动。它补充了学校全职教师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不时聘请许多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授课。但总体而言,国内服装教师与企业、市场脱节,缺乏实践经验。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服装教学相对落后。以服装原型的绘制为例,许多教师的服装设计教学仍以国内传统的公式比较法为基础。公式比例法在服装造型中存在诸多缺陷,成衣效果不理想。此外,还有很多数据需要记录。学生反映记忆困难,不利于实际操作。20 世纪80 年代,一些教师采用日本文化原型教学法,但现在日本文化原型教学法已于2001 年进行了根本性改革。最显著的差异是腰线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国内服装设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相关资讯,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与国际服装教育的接轨。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捷、快捷、全面的信息资源。学校图书馆有最新的流行资讯,以及关于服装、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各种资料。服装博物馆收藏各种珍贵服装,并不时举办服装展览,向参观者展示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服装文化信息。教学楼的许多工作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使用它们,他们在非教学时间也是只要提前预约就可以。完备的服装CAD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自动剪裁机床的流水线实验室、针织面料工作室、染色工作室等。学校的教学设备完全根据服装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而设置,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
国内服装院校也在逐步完善服装设备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大家也开始注意到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些国内教师认为,学习工艺制作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应该被允许充分发挥他们的自由和自由的设计。服装的最终实现应该交给制版商和裁缝。这样做听起来很合理,但我们也看到许多设计师在工作中无法与制版商沟通。制版方不理解设计稿中的性能,设计方无法表达具体的生产方案,导致工作进度被耽搁。归根结底,这些问题是设计师未能理解生产过程的结果。另一方面,国内一些服装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工艺制作,但学生的设计部分却比较薄弱。我们很难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又能使学生有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
与国内教学相比,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学生无论专业如何,一般都有两年的时间学习服装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制造技术。第三年,学生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具体的专业选择。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学生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在专业化后的学习中实现。通过对一些研究课题的研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文化服装学院根据不同专业,安排学生在工作室或实习车间进行相关教学。学生们亲自研究各种面料的特性,并亲自完成设计和生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各种建模技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论证课本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由于国内各类学校能力不同,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学生到工厂和工作室实习,参观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就业后,这些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厂或公司的运营流程,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每年都有很多服装设计比赛,但大多数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竞争压力很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毕业展演外,基本上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学生每次完成一门课程时都需要完成该科目的汇报展演,学期末将有更大的汇报展演。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更是学校的特色——面向全校征稿,面辅料由服装企业提供。定稿后分配到每个专业的每个班级,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制作。无论是平时的课程汇报展演还是“文化节”等大型表演,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他们还熟悉了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熟悉制作工艺和流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与国内服装院校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我国服装设计艺术教育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我们仍然有自己的优势:第一,国家对服装业的支持,中国服装制造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开始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其次,我们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艺术技能,能够准确把握造型和色彩,具有积极的设计思维;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服装院校开始与国内服装院校合作,交流先进经验,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服装设计教育水平。总之,服装设计艺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实际操作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基本技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