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日期:2022年1月14日(中国内地)
导演:拉娜·沃卓斯基
编剧:拉娜·沃卓斯基 大卫·米切尔 亚历山大·赫蒙
主演:基努·里维斯 凯瑞-安·莫斯 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杰西卡·亨维克 乔纳森·格罗夫
类型:动作/科幻
出品:华纳电影
引进/发行:中影股份
故事
尼奥(基努·里维斯饰)和崔妮蒂(凯瑞-安·莫斯饰)重回矩阵:在这里,一个是矩阵创造出来,周而复始的日常世界,另一个则是隐藏其后,真实的人类世界。为了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现实”究竟是真是假,尼奥不得不再次做出选择……
二十年再出发
1999年,《黑客帝国》横空出世,那时的人们还在使用DVD作为娱乐“首选”,而遍布大街小巷的贩售点,别管是正规商家还是无证小铺,可谓有光盘的地方就有黑客帝国。在如今的这代科幻爱好者正式接受斯坦利·库布里克、雷德利·斯科特甚至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前,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姐妹了)无疑是带领我们感受“程式”之美的先驱,几乎可以说,他们在当时能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比肩,是最早启发科幻狂潮的先行者。
《黑客帝国》的出现,可谓引发了多重地震。它无疑是彼时科幻重头概念的集大成者,既展示了人工智能、虚拟环境、脑机接口等当时颇为超前的科幻概念,在这些外壳下,又有着大量关于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等哲学层面的思考辨析。沃卓斯基兄弟用宏大的世界观构建了一个丰富的科幻背景,末日世界、机器人奴役人类、脑后插管的matrix空间、各种可以“枪毙牛顿”的反物理设定,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又有丰富哲理的故事。《黑客帝国》无疑是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仅在于三部曲创造三十多亿美金的票房,更是在于其刷新了人们对于电影题材和电影制作的认知,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娱乐界范畴,它的哲学思想和故事创意甚至被学术圈广为关注,媒体界、科学界、哲学界纷纷下场展开论战,甚至撰写论文——一位通晓电影的哲学家威廉·欧文还专门出版一套书籍《黑客帝国与哲学》,扉页有段著名的简介“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并带给人们永恒的疑问——《黑客帝国》快节奏的情节每一步都围绕着一个哲学难题:如果我们所知的世界不过是一场梦,这个梦是真实的吗?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吞下红色药丸,走出我们的世界,进入一个更真实但不那么舒适的世界,那么不这样做会是一个道德上的失败吗?为什么人的确有超出智能电子机械的价值?精神与肉体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吗?
2022年1月,《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重磅归来,影片12月在北美上映之时,毁誉参半,喜欢的恨不能打满分以兹鼓励,不喜欢的直呼这是2021年最难看的电影,创下沃卓斯基口碑“第二低”——难怪别人开口诋毁,毕竟自从由兄弟变成姐妹后,沃卓斯基确实鲜有佳作问津。其实对于这部众望所归的续集,低分观众大多众口一词:过于深奥,难以理解。或许不得不说,对于《黑客帝国》这样的影片,观影是有门槛的,如果不了解前面三集的故事,会大大降低对第四集的期待。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份详尽的《黑客帝国》导读,普通观众得以了解故事;爱好者可以深度探究;发烧友可以天马行空……还等什么,就让我们一起步入“矩阵”之中!
Meta革命
让我们先聊点题外话:在《矩阵重启》前的两个月,“非死不可”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宣布正式把FACEBOOK更名为 Meta。 熟悉他近年来动向的人大都对他这一举动无甚惊奇——扎克伯格一直在大力推动VR设备的普遍化与消费化、建立自己的加密货币系统。但通过更名这样的标志性事件,马扎无疑“鸡贼”地在大众话语与认知里把Meta与自己的品牌绑定了起来,为大资本抢得了通往未来的先机。说起Meta这一英语词汇对于中国观众或许有些陌生,不过讲到“元宇宙”,这显然是现下最流行的高频词之一。顾名思义,“元宇宙”(Metaverse)即各种元(Meta)的交互,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是与现实世界映射及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2021,对于“元宇宙”来说是疯狂的一年,你可以看到一个像素风的jpeg头像卖出100个以太币(约合40万美金),也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NBA运动员史蒂芬·库里和波兹·马龙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无聊的猴子;知名大厂耐克和阿迪达斯先后收购并发布了自己的NFT,一个拉美小国甚至把比特币设立成了自己的法定货币……曾经相对小众的加密世界在这一年通过这个社会的元·媒介——“资本”,它打通了自己在流行文化中的影響力,势要把自己塑造成未来的基础设施。“元宇宙”的概念是否老套、了无新意、割韭菜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它如何在大众视野中慢慢塑形,被每个大脑所逐渐认知。可以说,Facebook更名Meta宣告了资本唯一的目的,那就是把“元宇宙”的想象力框定——伸出手给你一颗升级了的、奢华的“蓝色药丸”。
“蓝色药丸”对《黑客帝国》的影迷来说并不陌生,这种类似与《哈利·波特》里“一忘皆空”的小药片是机器操纵人类最好的麻醉剂。其实在科幻电影这个领域,Meta早已是被玩弄过头的“过剩概念”,以好莱坞为翘楚的娱乐工业,早已洞悉这个惯用伎俩,《黑客帝国》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在被“封神”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完结近二十年之后,华纳这种好莱坞大厂再度通过复制过去的流行文化来盈利,不过人家现在有个更为流行名字:IP重启。人们的确也需要这种廉价的怀旧来刺激麻木的视觉神经,正如《黑客帝国》中的meta——这是一个创世的起点,它可以被不断地重新诠释,一开始是简单的重复,观众们开始觉得老套;而如果全盘推翻自己,老粉丝们则会心生不满;安全点还是加一些彩蛋,以一种戏谑的口吻来“自我致敬”。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个稳定的世界消失了、出现了很多个世界,甚至于创世的文本也变得不再重要了。《黑客帝国》中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其实早就聊过这些——如此,文化甚至生活里人们共享了一种焦虑,这里不再有真实和拟像的分界线,有的只是元宇宙嵌套元宇宙和复数共存的元宇宙。
老矩阵 新算法
《黑客帝国》三部曲像一片过分短暂而又极度耀眼的烟花,为电影史留住了沃卓斯基兄弟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惊才绝艳,这之后,尽管也推出过诸如《超感猎杀》《云图》这样说不上惊喜却也差强人意的作品,但更多的却是像《急速赛车手》《木星上行》之类令人扼腕叹息之作。甚至连如今已成为“她们”的自己都曾说过:《黑客帝国》只有三部曲,故事已经完美结束。但资本对于Meta,对于元宇宙的渴求,却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退。时隔20年重启《黑客帝国》,是华纳早已布下的一局大棋;对于观众而言,尽管从意愿上依旧期待《黑客帝国4》的重装上阵,然而从心理上,影迷又在极度排斥这类“新瓶装旧酒”的行径。随着《黑客帝国4》逐步释出定档消息,不少硬核科幻迷都在推理第四部可能的叙事路径,但态度却普遍悲观:从内容的角度来考量,三部曲已经讲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逻辑上构成了完整闭环。在这个基础上想要进行任何突破,客观上都极困难。而采用外传或前传的形式也不可取:过去三十年,人类社会被机器或外星人控制这一设定早已被好莱坞拍滥了,时隔多年再炒一次冷饭,属实没有必要。
《黑客帝国4》想要重新带给大众当年的冲击力,无论内容核心上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必须给观众提供新的东西。只不过近些年的好莱坞科幻IP基本都玩砸了:《阿凡达2》千呼万唤始出不来;《阿丽塔:战斗天使》其实就是1991年《铳梦》的真人版,不具备多少原创性;2019年的《终结者:黑暗命运》和1991年的《终结者2:审判日》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星球大战》系列的口碑更是一部低过一部……相比有风险的创新,思考怎么尽可能榨取原有IP的价值,恐怕才是现在的好莱坞制片人们更加关心的事。不甘,从商业角度来考量,即便概念过气,新创意成分为零,《黑客帝国》系列依旧是一座还未开采殆尽的金矿: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成立四年多了;时下人人都在谈论的“元宇宙”概念,多少也能起到些推波助澜的作用。“矩阵”选择于此时“重启”,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恰逢其时”。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口碑与部分媒体评价(截至12月23日)
烂番茄:新鲜度70%
IMDb:7.0分
MTC平均分:65分,MC平均分:64分
《好莱坞报道者》:8分(满分10分)
沒有比《黑客帝国4》更适合来完结2021年的电影了,在这一部中,导演拉娜·沃卓斯基把电影处理更为个人化,夹杂着怪异、搞笑、凌乱等多种情绪,情绪相比前作也更伤感。而这正像是2021年新冠席卷全球人们复杂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依然有着强烈的黑客帝国风格。如果《蜘蛛侠:英雄无归》让你中毒,那么《黑客帝国4》就是一枚解药。
IGN:4分(满分10分)
虽然《矩阵重启》怀旧一面让人欢喜,尤其是尼奥和崔妮蒂的重聚令人愉快。但这部电影多年后的重新登场,并没有达到意想中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这一个令人瞠目的误导。影片里有许多优秀的理念,但合起来并不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就像一群想买票去看R级别电影的孩子,在一件风衣里堆着一堆各自的好点子。在这里,聪明的人,几乎每次都会遭遇可笑的拙劣执行。
Nerdist:6分(满分10分)
这部电影确实让人感觉它属于《黑客帝国》系列,尤其是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唤起了大家对于该系列电影的记忆。不过,观众对于前几部电影的喜爱程度,会影响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印象。与前几部续集类似,电影有些片段表现得很出色。影片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节奏很少停顿。基努·里维斯扮演的角色,比前三部电影更有趣。他带来了近些年来很多轻松的氛围。虽然这次由拉娜·沃卓斯基独自执导,但粉丝们会很高兴地看到这里有很多展品。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看见与《黑客帝国》第一部中“子弹时刻”相媲美的作品。
《娱乐周刊》:A-
虽然《黑客帝国4》算不上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尼奥和崔妮蒂之间的爱情故事依旧令人感动。这种爱情方式,在好莱坞大片中相当少见的。不管怎么说,虽然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基努·里维斯回归这个系列。
TIPS 1 《黑客帝国》之回顾
▧“矩阵”诞生
网络黑客尼奥对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他结识了同样是黑客的崔妮蒂,并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墨菲斯。后者拿出红蓝两颗药丸,并告知他,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个名叫“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而尼奥就是能够拯救人类的救世主。
▧“矩阵”再临
为了拯救人类基地“锡安”,尼奥决定再次进入“矩阵”,准备从内部对其进行破坏。本作主要作用为承上启下,同时也带来最大的“震撼”——人类所谓的最后家园“锡安”同样也是虚拟的数据世界,而所谓的“现实”可能并不存在。
▧“矩阵”革命
第三部相当大的篇幅都放在了“锡安”和“矩阵”之间的公开较量上,重头戏是电子乌贼和机甲战士之间的机械大战,风格成就“机甲战士”集大成者;另一幕重场戏则是“救世主”尼奥和已经进化为BOSS的史密斯特工雨中肉搏。影片结尾深入探讨何为“爱”、何为“存在”——“救世主”和“病毒”一正一负两组数据融为一体,彼此湮灭,整个故事系列就此终结。
TIPS 2 12个关键词带你了解《黑客帝国》
Neo 尼奥
Neo是男主人公名字,而本身neo有两层意思,其词义为“新的”,预示Neo将带领我们开启新的篇章。另外Neo其实还是一个变位词,即由颠倒字母顺序而构成的词。Neo是one的变位词。Neo is the One。Neo就是那个唯一,那个救世主。
Thomas Anderson 托马斯·安德森
这是尼奥的另外一个名字,是他在Matrix内做程序员时候的名字。
Morpheus 墨菲斯
Morpheus这个词表示The God of dreams,电影中Morpheus的角色恰恰是帮助Neo认识到:The Matrix is nothing but a dream(矩阵皆虚,一场空梦)。
Trinity 崔妮蒂
Trinity是女主角的名字。这个单词在基督教里表示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在对于电影的一种解释里,墨菲斯的角色相当于是Father,God(圣父,即上帝),尼奥的角色相当于是Son, Jesus(圣子,即耶稣),而崔妮蒂的角色则是the holy spirit (圣灵),所以她能够帮助Neo每每死而复生。
the white rabbit 白兔
《爱丽丝漫游记》中,爱丽丝被一只白色的兔子引导一路进入了洞穴。在《黑客帝国》第一部中,尼奥也是被一只白色的“兔子”指路——那只兔子是一个姑娘的纹身。尼奥跟着她去了夜店,然后第一次见到了崔妮蒂。据说在《黑客帝国4》中,同样是一个胳膊上纹了兔子的姑娘Bugs引导着尼奥去发现真相。
The red pill and the blue pill 红蓝药丸
在《黑客帝国》第一部中,墨菲斯见到尼奥后给了他两个选择:服下蓝色的药丸,一切回归正常,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服下红色的药丸,便会让他看到“真相”,但是一旦服下便没有可以反悔的机会。其实,红色药丸代表着不确定的未来,它将使他摆脱母体产生的虚拟现实的奴役控制,并让他逃脱进入现实世界,但生活在“现实真相”中则更加艰巨困难;另一方面,蓝色药丸代表一处美丽的监狱,它将使他回到无知,在母体的模拟现实中毫无拘束地生活于舒适的梦境之中。在第一部剧情中,尼奥最终择了红色药丸,成为唯一的“救世主”。
Matrix 矩阵
matrix表示虚拟世界,也称矩阵。人类被计算机征服,变成了计算机的燃料电池。计算机把人类圈养起来,用于发电。然后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人们以为自己还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Oracle, Prophecy 先知与语言
oracle表示先知,prophecy则是她的预言。先知被看作是“矩阵”(matrix)的母亲,不过她却是和人类站在一起,帮助人类和机器对抗。
architect 建筑师
建筑师被看作是matrix的父亲,他站在人类的对立面。
Mr. Smith, Agents 史密斯特工
史密斯最开始是Matrix的一名特工。在《黑客帝国3》的时候,史密斯已经“成精”——变成了Matrix里的病毒,吞噬一切,不停地自我復制。
Zion 锡安
这是《黑客帝国》系列中属于人类的最后一座城市,位于很深的地下,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Time Slice 子弹时间
《黑客帝国》成就了“子弹时间”这一经典异常的动作戏场景。子弹时间是两个元素的结合:流畅的镜头全方位捕捉动作,以及减慢角色和物体的移动,如飞行的子弹。为了能够制作出这样的效果,现场有800个特技镜头。最新一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则将其足足扩大了一倍,约有1500个镜头。
TIPS 3
《黑客帝国》与赛博朋克
“赛博”之起源
概括来说,赛博朋克电影的故事背景普遍很相似:在不远的未来,科学技术取得极大飞跃,人类的肢体可以用机械装置随意更换强化,记忆也可以通过外部硬件储存,并且在系统中四处备份。与此同时,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却变得极度落后,落入了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困境中。一边,掌握了尖端科技的垄断公司不断攫取巨额利润;另一边,底层民众却只能挤在贫民窟中苟且偷生、相互伤害。场景设计也颇具反差感:暗无天日、阴暗潮湿的贫民窟上方顶着巨大的霓虹灯和电子屏幕,俨然一个反乌托邦,颇有小众黑色电影的调性。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美学风格设计,归根结底源于大众对科技和资本的双重恐惧: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但创作者们很明显地受到了其所处时代地区——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的影响。彼时,美国刚刚走出越南战争的泥潭,里根执掌下的美国经济活力翻涌,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星球大战》《终结者》等经典科幻片都于这一时期开花繁荣。
《黑客帝国》无疑属于“赛博朋克”这一文艺亚类型。许多路人影迷把《黑客帝国》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级创意,但这是一个经典误解。事实上,它恰恰是“赛博朋克”这一流派历经多年孕育出的一个硕大果实,还有不少祖先珠玉在前。除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彼时日本在全球大出风头,其汽车产业和电子工业的爆发对美国造成了严重冲击,不少美国人甚至悲观地认为世界的未来就在日本。恰巧日本的整体文化气质偏重于强调死亡的“物哀”,这种对生命的忧悒态度,同“赛博朋克”的思想内核天然又近了一层。而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经济发达,人口拥挤且贫富差异巨大,霓虹灯和贫民窟交相辉映……满足所有这一系列条件的地区便是同时期的中国香港。彼时大热的香港功夫片和“龙虎武师”们,又给全球电影从业者的动作设计带去了极大启发。
“赛博朋克”集大成
“赛博朋克”这一创作分支,文学方面,公认由1984年威廉·吉布森所著的《神经漫游者》所开启,但1968年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电影《银翼杀手》原著)也做了一些思想上的超前铺垫工作;影视方面,开创者公认是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再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日本动漫占了上风:如1988年大友克洋的《阿基拉》、1991年木城雪户的《铳梦》、1995年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等。这些作品交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比如《神经漫游者》故事背景设定在“千叶城”;《银翼杀手》中电子屏上硕大的日本艺伎形象;《攻壳机动队》中的中国香港九龙城寨画风……众多前辈合力之下,才启发了1999年《黑客帝国》的诞生。
上述作品中,除了作为开创者的《银翼杀手》和《神经漫游者》地位不可撼动外,《攻壳机动队》也普遍被认为是重要的承上启下之作。电影中流窜在各处网络空间、肆意侵入人格的“傀儡师”一角,被认为启发了《黑客帝国》中史密斯这一形象的设计。而其中将爱情定义为两套数据的融合,并且大量引用文史哲典故来追问生命存在本质的手法,也为《黑客帝国》系列所效仿。除了思想和美术风格的移植,创作技法间的相互影响也极其明显:武术指导请来了金牌武指袁和平,“先知护卫”一角选用了邹兆龙,都明显受到了中国功夫的启发。而第三部临近结尾处,尼奥雨中大战史密斯的一幕,恍然《龙珠》中孙悟空凝聚元气弹的场景。由此观之,《黑客帝国》三部曲不仅仅是彼时生产关系和全球思潮的多重复合表现,技法上也是当年各种前卫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文 不知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