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好莱坞电影《黑客帝国》三部曲被称为后现代电影的划时代巨作,影片充分体现了文化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同时又因涉及哲学、宗教、数理等多个领域而深奥难懂。然而调查显示,中国相当比例的观众表示能够理解该片。本文通过研究指出,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故事《西游记》从多角度为观众理解此片提供了背景知识,使中国观众对影片故事进行了中国式的解读,而从自己文化出发判断异质文化也会造成中国观众对西方文化的误解。
[关键词] 《黑客帝国》;《西游记》;文化比较
《黑客帝国》(The Matrix,以下简称《黑客》)三部曲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沃伦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编写和导演,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分别于1999年(《黑客帝国》,以下称《黑客I》)和2003年(《黑客:重装上阵》和《黑客:矩阵革命》,以下称《黑客II》和《黑客III》)出品。《黑客》系列电影的票房收入在全球已经超过了17亿美元,并激发了超出电影领域的多角度讨论。作为现代波普文化的显著代表,在形式上,该片开创性地运用了多种现代视听手段,成为其后科幻片争先效仿的对象;在内容上,因涉及哲学、宗教,甚至数理、逻辑与神话等内容,已成为西方许多大学的教学资料,更有大学将《黑客》系列列为哲学基础课内容。
《黑客》的英文Matrix的本意是母体,在电影中指由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建立的虚拟程序。它通过占领人类的思维空间,使人类生活在完全虚拟的电脑幻景中,以此达到用人类身体作为电池维持自己运行的目的。 《黑客I》中,看似普通上班族的尼奥被墨菲斯率领的反抗组织认定是其一直寻找的“救世主”,墨菲斯使尼奥认识到他与其他许多人一样正生活在受机器控制的虚拟世界中,并劝服尼奥加入反抗组织。在营救墨菲斯的过程中,尼奥被矩阵 “杀毒软件”特工史密斯杀死。之后,尼奥复活,获得了新的力量。《黑客II》中,尼奥等人决定潜入母体源头寻找对抗机器进攻的方案。“取经”的道路异常艰险,但他们最终找到“制钥者”,并见到了母体的“设计师”,从而了解了虚拟世界、尼奥等人的使命以及锡安被毁灭的命运等真相。《黑客III》中,锡安的人类拼死抵抗机器的攻击。同时,特工史密斯控制了先知,并变得更加强大,威胁到了整个“母体”的稳定。尼奥决定冒死到机器城谈判,并最终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来了人类短暂的和平。
电子媒介影像的审美取向重形式轻内容,因此,高科技视听手段的充分运用无疑是《黑客》系列取得全球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哲理与宗教距普通中国观众甚远,理解西方数理、逻辑和神话更需要有专门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讲,多数中国观众应难以理解《黑客》的内容。《黑客II》上映前,中影进出口公司曾担心深奥的剧情会影响票房收入。①但事实上,该系列片的上映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菲的票房(仅《黑客I》在内地的票房就近6 200万美元②)。在《黑客II》上映后,新浪网曾就观众是否理解《黑客》做过民意调查,共大约9万人参与。结果显示,选择理解一部分内容的占调查人数的23.41%, 基本能理解的占22.47%, 不确定的占21.38%,完全不懂的占19.76%,选择完全看懂的有12.98%。③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基本理解与完全理解的共占35.35%,理解部分内容和不确定是否理解的人群占44.79%。结果超出了业界预先对中国观众理解《黑客》系列能力的估计。西方有学者指出,《黑客》系列是对现代人的智力挑战,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中国观众对此片的理解呢?
柏拉图利用“洞穴之喻”解释了视觉(影像)对真实的掩盖和人们可能对影像产生的虚假幻觉,同时也说明,当人们对外部真实世界缺乏切身体验时,会下意识地结合自己的经历来理解影像,从而产生幻象或经验现实。本文认为,部分中国观众正是把对耳熟能详的《西游记》的理解投射到了《黑客》中,从而得出了基本理解或者完全理解《黑客》的结论。因为《西游记》与《黑客》在故事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宗教内涵等方面都是存在着相似性,同时,也正是这种相似性使《西游记》成为中国观众理解《黑客》的潜在文化背景。
首先,《西游记》与《黑客》在故事结构上存在着相似性。两个故事中的团队都肩负有崇高的使命,其最终目的都是拯救人类于苦难。《西游记》中唐僧离开唐朝西行的目的是从佛祖那里取得真经,以普度众生脱离苦海;《黑客》中尼奥的使命是带领人类对抗机器,保护和重建人类最后的家园。而对两个团队来说,完成使命之路,也是个人历经磨难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的“悟道、成佛”之旅。
其次,两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
《西游记》中的“佛祖”与《黑客》中的“建筑师”: 二者是不同世界的创造者,具有掌控他人命运的能力。孙悟空难逃如来佛的掌心,尼奥难逃设计师的程序设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艰险,最终见到佛祖,取回了真经;《黑客》中的尼奥团队历经九死一生才最终见到建筑师,了解了母体的真相。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黑客》中的尼奥:二者的相似之处很多。比如,他们均有超人能力,可以瞬间在天地间穿梭,可以识别变身的敌手。此外,二者均有忠诚和为事业献身的品质,孙悟空忠诚于唐僧和西天取经的事业;尼奥承担“救世主”使命,对抗机器,拯救人类,等等。
《西游记》中的唐僧与《黑客》中的墨菲斯:作为团队的精神领袖,二者都隐忍、高尚和坚持原则以及具有为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能够对团队成员起到团结、教化和引导的作用。
《西游记》中的观音与《黑客》中的先知:二者对未知之事有预知能力,并能帮助和指导各自团队摆脱困境。同时观音服从于佛祖的旨意;先知的存在则是建筑师的有意设计。
第三,《西游记》与《黑客》都蕴涵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西游记》本就取材于唐朝佛家弟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因此佛教是《西游记》的故事基调和人物追求的终极目标,佛家的“佛法无边”“因果报应”等核心观念都在其中有所表现。《黑客》虽然在诸多影评中被称为《圣经》的现代版,但其中佛教的元素也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导演兰里·沃伦斯基在采访中承认,《黑客》的一个预设主题就是“寻找佛陀的转世”。影片中,先知曾仔细观察Neo,以确认他就是转世的“救世主”,与藏传佛教确认转世活佛身份的程序类似。此外,尼奥作为第六位“救世主”也暗含了佛教轮回的思想。道教思想在《黑客》中也有很多体现。比如,先知的太极八卦耳环暗示了影片所要表现的阴阳观。阴阳观解释世间万物的冲突对抗,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片中,均出自Matrix的尼奥和特工史密斯就表现了相生相克的思想。史密斯本是杀毒程序,消灭一切危害矩阵运行的异常程序,而尼奥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程序,目的就是要打破Matrix的控制。二者如同《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同根同源,相克相生。《黑客II》中,建筑师坦言,他出现的目的是让尼奥回到源头,毁灭锡安,以确保Matrix重新启动,并在必要时重建锡安,完成一个新的循环,体现了道教中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思想。
第四,中国功夫在影片中的使用。影片中有些打斗场面与《西游记》中的场景如出一辙。比如,孙悟空大战黄风怪时拔一根毫毛,吹一口仙气,顿时变化出上百只装扮一模一样的小猴同妖怪打斗,《黑客》中史密斯也能够复制出上百个同他一模一样的特工,而尼奥使用的棍术也与孙悟空的招式十分相似。
认知心理学指出,个体对事物的认知通常会经历3个阶段:选择,组织和解释,同时个体的文化背景参与到每个阶段中,帮助个体作出判断。由此,结合上述有关相似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西游记》作为《黑客》的文化背景帮助中国观众理解了《黑客》的部分内容。
然而,虽然《西游记》作为背景文化知识有助于中国观众理解《黑客》,但是否有助于观众正确理解《黑客》却值得推敲。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斯卓贝克提出文化比较的五种价值取向,其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际关系对比可以体现中美文化间的典型差异。《西游记》中,唐僧是智者,是核心,但同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必须依靠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人才能完成取经使命。这符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儒家传统。《黑客》中,尼奥是既是团队的决策者、领袖,同时又是整个团队中最有能力的人。尼奥出现前墨菲斯和团队的使命就是寻找尼奥,因为这是完成与母体对抗,解放仅存人类使命的唯一途径,体现了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文化特征。
总之,全球化背景下,媒介影像的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形式上的趋同性。因此,仅从《西游记》出发去理解《黑客》势必造成似懂非懂的结果,因为深层的文化差异被直白易懂的影像掩盖了。正如本文所分析,《黑客》系列等好莱坞电影一方面利用不同文化元素吸引各国观众,另一方面,影片对视觉冲击力的片面追求又掩盖了文化差异,造成了受众对异质文化的不理解和误解。在影片中,若隐若现的绿色罗马字符、日文的片假名、阿拉伯数字以及图画符号组成的Matrix“代码”总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正如鲍德里亚指出,人们总是易于被表面耀眼的形式所吸引,沉湎于其中,而忘记内容的意义。
注释:
① http://ent.sina.com.cn/m/f/2003-05-27/1713151709.html。
② 确切数字为S| 61,774,413.00,见http://www.cnmdb.com/newsent/20041122/319883。
③ http://ent.sina.com.cn/m/f/2003-05-27/1713151709.﹉tml。
[参考文献]
[1] 鲍德里亚.拟仿物与拟像[M].洪凌,译.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8.
[2] 蒋劲松.美国大片《黑客》的宗教启示[N].科学时报,2000-06-05.
[3] 李建东.《西游记》的佛教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1997(02).
[4] Darren Aronofsky.The Outsider[J].Wired,2006(11).
[5] William Irwin.The Matrix and Philosophy[M].Illinois:Caru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6] 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2009.
[作者简介] 梁虹 (1970—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及西方文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