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李 爽 ,朱晓松 ,李 德 ,彭红丽
(1.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3.秦皇岛市林业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秦皇岛主城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39°51′36″~39°59′34″N,119°28′23″~119°40′15″E,下辖13个街道、8 个镇、1 个开发区,总面积701 km2。
秦皇岛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到海洋的影响,气候相对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0.2~12.1 ℃,年均降水量633.1 mm,无霜期约181 d。秦皇岛市土壤类型较多,市域共有10 个土类、60 个土属、141 个土种。由于自然条件优良,秦皇岛市域内古树名木资源比较丰富。
以当地林业部门已有资料为基础,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调查,对秦皇岛主城区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统计,调查时间为2020 年12 月—2021 年4 月,历时5 个月。调查中主要记录各古树名木的位置及其树种、树龄、生长情况、文化典故等内容,其中文化典故主要通过问询和查找收集古树名木相关的记载、神话传说、文化趣闻等得出。
据调查统计得知,本次调查记录的古树名木单株238 株,隶属14 科20 属23 种。树种主要有旱柳、槐树、怀槐、黑榆、白榆、榔榆、大叶朴、油松、侧柏、圆柏、核桃、核桃楸、板栗、银杏、秋子梨、杏、黑枣、刺槐、流苏、白丁香、香椿、梓树、牡丹等。其中,松科的油松数量最多,约为87 株,占总数的37%,其次为壳斗科的板栗,约为29 株,占总数的12%,银杏和牡丹的数量最少,都为1 株,详见表1:
表1 秦皇岛主城区古树名木分类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主城区的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驻操营镇和石门寨镇,驻操营镇的古树名木数量分布位居第一,有141 株;石门寨镇位居第二,分布70 株;其次,市区分布了12 株,杜庄镇分布古树名木7 株,北港镇分布6 株,东港镇分布2株,主城区的古树名木分布较为集中。
大部分的古树名木分布在主城区范围内乡镇的村庄里,根据秦皇岛市的地理条件,市区以外的乡村大多是被群山环抱,一些古树名木就生长在上坡或山顶上。主要原因是村庄里开发程度小,再加上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里的门户分布散落,不集中,以至于树木更容易被留存下来。
主城区古树名木的平均树龄是254 a,其中,位于石门寨镇浅水营中村委会罗昌家门口的银杏树的树龄最大,达到了2 200 a,其次是位于石门寨镇鸭水河村开田南门的槐树,树龄为1 010 a。此外,高于500 a 和低于500 a 树龄的古树名木分别是207 株和31 株。
就古树名木的等级而言,古树分为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国家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 a 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 499 a,国家三级古树100~299 a。国家级名木不受年龄限制,不分级。据调查,主城区现存的一级古树总共有31 株,二级古树有58 株,三级古树有149 株,分别占古树总株数的13%,24.4%和62.6%。
秦皇岛主城区的古树名木中,胸径最大的古树名木位于石门寨镇浅水营中村委会罗昌家门口的银杏树,胸径为744 cm。此外,主城区古树名木的平均胸径是211.82 cm。其中,胸径大于200 cm 的古树名木有126 株,胸径在150~200 cm之间的古树名木有43 株,胸径在100~150 cm 之间的古树名木有53 株,胸径在50~100 cm 之间的古树名木有16 株。由此可见,主城区古树名木的胸径总体来说较大,没有低于50 cm 的树种。
主城区的古树名木中,正常株有196 株,占总数的82.35%;衰弱株有37 株,占总数的15.55%;濒危株有5 株,占总数的2.1%。从总体上来看,主城区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较好。
远离市中心的石门寨等乡镇区域,古树名木的品种大多以板栗、核桃和国槐树种为主,而核桃和板栗的果实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每年都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大部分的古树名木分布在主城区范围内的乡镇的村庄里,根据秦皇岛市的地理条件,市区以外的乡村大多是被群山环抱的,一些古树名木就生长在上坡或山顶上。主要原因是村庄里开发程度小,再加上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里的门户分布散落,不集中,以至于树木更容易被留存下来。
一些古树的立地条件差,散落于山地、丘陵,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较瘠薄,无法供给树体生长所必需的养分,有些流动人员高度密集的公园或者旅游景区也有一些古树名木生长于此,人流量较大,地面不断受到践踏,导致土壤透气性降低造成板结,致使树体营养不良造成衰弱甚至死亡[1]。根据调查,主城区的古树名木生长环境中,生长环境良好占71.85%,生长环境中等占24.37%,生长环境差的占总数的3.78%。
主城区的古树名木较多地生长于村镇,近年来由于乡村建设,修路以及整修村屋,影响了土壤的排水情况,地面铺装过多导致了地面硬化透水透气性差,使根系处于窒息状态,从而影响了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在影响生长环境因素中,地面透气性差占据了71.43%。由此可见,不良的立地条件和较差的周围环境是主城区古树名木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拥有几百年、几千年生命的古树名木,因为其树龄较高、树体老化,树体各生理器官的生理机能下降,阻碍树体的生长。另外,因为古树的生长时间较长树龄偏高,树势较为微弱,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低下,一些古树名木已经开始出现枯萎衰弱死亡的现象。
对古树保护资金的投入专项投入较少,缺少固定资金以及专人的管理,人为措施造成古树损坏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地区的群众由于缺乏相关的保护意识与知识,不重视对古树开展保护管理,在树体上乱刻乱划、缠绕铁丝或绳子用来系挂红布条或衣物、往树洞里扔垃圾,以及重度修剪等各种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旅游景点来往人员密集,生长在旅游景点中的古树名木周边的土壤被游客长时间大量集中践踏,促使土壤密度不断升高,致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对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有些游客随意地在古树名木上乱涂乱画,故意损伤枝条,对树体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调查中发现许多古树名木需采取封堵树洞、砌树池、设置支撑、包树箍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由于缺少专业技术队伍及资金,相关措施无法及时跟上,影响了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
根据调查结果,位于海滨路街道办事处外轮代理公司东侧胡同、驻操营镇六瓦房村、驻操营镇半壁山村、驻操营镇李毛大村的旱柳,杜庄镇杜庄、石门寨镇秋子峪、石门寨镇蟠桃峪村、石门寨镇上花野村的槐树,石门寨镇苇子峪村、石门寨镇北庄坨村、驻操营镇板厂峪村的核桃,驻操营镇东山根村的核桃楸,以及位于驻操营镇王家峪村的秋子梨其树体上都具有树洞,但对这些古树的现状进行补救封堵树洞的仅占据18.8%。此外,在主城区238 株古树名木中,对古树名木采取封堵树洞、砌树池、包树箍、设置支撑等养护管理措施则寥寥无几(见图1、图2)。
图1 鸭水河村槐树
图2 鸭水河村槐树
古树名木的标示牌不规范,不一致。由于有些标示牌上的文字存在的时间较长,经历多年的风雨吹打,字迹模糊甚至消失,有些信息缺乏,有些可能无法及时更新古树的年龄、胸径、高度信息,一些直接钉在古树上的标示牌,会对树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树名木树体上甚至没有标示牌(见图3)。
图3 蟠桃峪村油松
古树名木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自然和前人留下来的瑰宝,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是重要自然文化遗产。古树名木是独特且无法替代的景观和旅游资源,在长期生长的过程中,经过自然因素和时间的影响,拥有着奇特的姿态,苍劲而有力,极具艺术美,存在巨大的景观价值。它们古老典雅,镶嵌在山脉之中,构成了园林中独特的景观,成为景区中的最佳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以旅游和文化产业作为依托,进一步养护管理古树名木,落实生态化建设。
秦皇岛在城市建设中,景观价值与人文价值均未得到好的发掘运用。秦皇岛主城区内应用古树名木造景的景点寥寥无几,居民大多数无人知晓家门口的古树名木,这无疑是对古树名木资源的一种浪费。
4.1.1 加强日常养护及病虫害防治
古树名木树龄长,树体衰弱且大多数生长在山野田间、乡村庭院,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树体本身的影响,极易出现长势衰弱、折枝、病虫危害等各类问题[2],因此要加强日常养护。古树名木树龄大,生长势微弱,根部的吸收能力较差,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控制施肥浓度,可以采取排除古树周围积水的措施来促使土壤中保持古树生长所需要的足量空气。古树名木大多生长在区位条件较差的山丘中,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缺水、干燥问题,阻碍了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每年秋季结冰前浇一次封冻水,次年3 月至次年4 月浇两次开春水的方法来解决,促进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
古树抗逆性较弱,容易产生病虫害。在防治病虫害时,定期对树体进行检查,及时防治,合理喷洒农药,对昆虫天敌要采取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手段,如果药剂喷洒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话,还可以采取树干打孔注药的专业方法来达到药剂被树体迅速吸收且输送到树体全身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治蛀干害虫的侵害。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打孔的方法注射植物营养液,以此来确保古树整株的正常健康生长,促使树势的增强。
及时修补树洞。古树名木由于生长时间较长,经历了自然因素与人为的损害,株体的木质部分常会出现树洞甚至腐烂现象[3]。病虫害以树洞为介入点,进入孔洞,妨碍树体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削弱了树木的支撑力,甚至造成古树名木的腐朽和死亡,为了防止树木的腐朽和死亡,采用了“水泥砂浆法”对树洞进行修补。表面根据树皮和纹理的颜色,用1 ∶2 水泥、黄沙和彩色粉末装饰。
4.1.2 改善立地条件
针对古树生长所处的周围环境,要对立地土壤取样调查,检测土壤中所含有的成分主要是检测出所缺少的营养成分,在此基础上供给土壤所缺的相应营养,也可以通过及时适时疏松土壤的方法增加疏松度,也可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为古树换上与之相宜的土壤[4]。此外,为了避免人为踩踏、土壤板结致使古树名木呼吸不畅可以设置围栏保护[5]。
4.1.3 对破坏行为及时处理
增设对古树保护管理科技资金的投入,并结合网络大数据平台,更新实时数据与信息,开设大数据信息化平台,通过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全面每时监测古树名木的现状与突发情况,做到快速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6],在发现有故意破坏古树的行为时,相关管理人员不仅应当及时制止,更应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责任感,要让这些破坏古树的不良行为销声匿迹。并且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7]。
4.1.4 落实专人管护
古树名木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产。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明确照管责任,使任何一株名木古树都能分给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落实负责人签订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合同,定期检查和监测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保证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定期施肥灌溉,对古树生长状况出现问题时,要做到有责任追究。要及时表扬、奖励那些积极负责保护管理古树名木工作的相关人员。其次可以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保护基金会,促成民众和社会公众资金的大量投入,保障资金投入的长时间持续,开展古树名木认养活动[8]。
4.1.5 加强全民宣传做到全民参与
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范围与力度,可以通过电视及网络节目、公益广告宣传片、公益歌曲、发传单、横幅、广告牌、专题讲座、有奖竞猜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9]。将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意义及时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们产生深刻的记忆印象,以这种耳濡目染的方法向人民群众传达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识,将其作为自身的本职工作与自觉行动。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组织资助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工作,从另一方面将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推到新的高度。
4.2.1 现代网络与传统习俗的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人享有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0]。从前的信息传播效率因地域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如今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种信息传播速度飞快,无论是农村还是一线市中心,人们掌握信息量的差异几乎为零。所以利用现代网络的传播能力来宣传古树名木文化,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办法。
(1)利用微信公众号,每年至少推出一次评选秦皇岛市“最美古树”活动,提高古树名木的曝光度,让全民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让古树文化在无形中得以传播。因为古树名木是活着的文物,不能将其集中在一起进行展览,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直观地了解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将其现状归纳总结,每一株都附上简介,做成一个古树名木电子博物馆,微信扫码关注就可浏览主页。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建议将二维码贴在秦皇植物园的各个角落,让市民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古树名木文化,通过了解古树文化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文明,同时对文化起到传播的作用。
(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新闻不再以纸质文字的形式告知人们。利用短视频的高效率传播手段,拍摄古树名木照片和视频,经过剪辑后上传至网络,展现古树之美。每株古树名木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或传说,通过短视频向人们讲述古树名木的历史故事,普及古树名木文化,使其深入人类的生活,不再让人们对其感到陌生和遥远,让古树名木不仅拥有过去的辉煌,也要“活在当下”,做人类的精神花园。比如,抖音短视频中的发送视频定位功能,可以通过城市定位,搜索到所有与该城市有关的信息,要提高秦皇岛市古树名木的宣传力度,抓住秦皇岛旅游文化深厚的城市性质,让更多的网友刷到与当地的古树文化相关的视频,是提升古树名木对秦皇岛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策略。
4.2.2 推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及风景区的建设
推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不但保护了珍贵的树木,也保护了古树名木所承载的优良传统文化,并大大促进了宣传效果。以公园建设为主体,大力推进古树名木传承文化和美化庄村、振兴乡村的有机结合,将其建设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绿色博物馆”。作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石门寨镇蟠桃峪村原庙址处的高大油松,它的生长位置相对隐蔽,除了当地老人知道,几乎无人能注意到。每逢节假日山脚下的蓄水河都能迎来外地的游客,来此地郊游。如果把这里建设成风景区,将古油松就地保护,作为此景点的特别景观。有了人流量,文化就有了传递,这样不仅弘扬了民俗传统文化,乡村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4.2.3 以古树名木为生态产品资源,发掘古树名木在乡村旅游、人文景观、特色产业方面的价值
“乡村振兴”视阈下,古树名木承载着特殊作用,既是独特的绿水青山资源,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文化在产品、景观、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开发出更多古树名木优质产品,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建设,把古树名木打造成一道特色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