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
子宫肌瘤作为常见妇科疾病,中年妇女群体较为常见。根据肌瘤生长方向不同和与子宫各壁层之间关系的不同,子宫肌瘤在临床上往往可以分为三类,即黏膜下肌瘤、壁间肌瘤以及浆膜下肌瘤。其中黏膜下子宫肌瘤是指肌瘤向着宫腔内生长,表面覆盖有一层子宫内膜,对子宫造成的影响类似于宫内异物,对子宫能够造成一定的刺激,让子宫出现痉挛性收缩。当黏膜下肌瘤因为挤压而产生下降时,肌瘤蒂也会随之拉长,病情严重的甚至会随着宫颈管进入到阴道中从而诱发感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黏膜下子宫肌瘤在临床症状上多表现为月经症状,如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以及月经量增多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白带异臭脓血以及阴道不规则出血等[1]。针对子宫肌瘤,临床常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此次研究探析微创手术中腹腔下手术和宫腔镜下手术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患者月经量造成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以信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1.40±4.32)岁,平均病程(1.58±0.32)年,平均肌瘤直径(6.12±1.18)cm;对照组平均年龄(31.31±444)岁,平均病程(1.60±0.31)年,平均肌瘤直径(6.22±1.14)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对子宫肌瘤的有关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2];手术实施前未出现异常停经;符合微创手术所有治疗指征;患者认知功能正常,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手术准备、围术期各种注意事项以及其他研究内容能够做到良好依从。排除标准:处于哺乳期以及孕期的妇女;合并有其他生殖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有心肝肾、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疾病、恶性肿瘤以及血液疾病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3]。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全麻)并保持截石位,对患者腹部脐部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在脐上缘部位进行穿刺并放置腹腔镜,通过腹腔镜观察穿刺另外3 个孔,同时向患者肌壁内注入垂体后叶素溶液,之后将瘤体实施纵向切开,并提拉肌瘤分离取出。完成后清洗患者腹腔,并取出有关手术器械,排出二氧化碳,对内膜层、子宫肌层以及子宫创面进行间断缝合,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抗炎药物和宫缩药物。
观察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并保持截石位,对会阴以及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清洁,之后利用扩宫器将患者宫颈扩张10~12 mm,再持续灌注澎宫液,在宫腔镜下找到肌瘤,并对肌瘤的数目大小以及具体位置进行明确,从而制定出相应切割术。如果肌瘤没有蒂则将子宫肌瘤的包膜进行切开,之后将子宫肌瘤切碎并取出。如果肌瘤有蒂则采取表面切割术方法,对瘤体体积缩小后再使用钳子钳出。操作完成后确保宫颈无活动性出血后进行缝合,术后给予抗炎和促宫缩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并发症出现情况,以阴道出血、子宫穿孔、宫腔感染为统计指标。观察术后3 个月患者月经状况,包括月经周期、经期时间以及月经量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术后3 个月月经情况比较 术后3 个月,观察组月经周期长于对照组,经期时间短于对照组,月经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3 个月月经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术后3 个月月经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黏膜下子宫肌瘤在所有子宫肌瘤患者中占10%~15%,黏膜下子宫肌瘤是子宫肌瘤中最为严重的类型,能够对患者生殖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及早治疗能够有效避免病情进展,而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月经改变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的关键因素。黏膜下子宫肌瘤会向宫腔内生长,类似于宫腔异物对患者宫腔造成影响,患者月经周期出现异常改变。女性正常月经周期为21~35 d,月经量为20~60 ml,经期时间则是3~7 d。而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月经状况会存在异常变化,具体表现为月经量增加、经期时间延长以及月经周期缩短。这主要是因为肌瘤在向宫腔内生长过程中,对子宫内膜的有关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因此临床很大一部分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会因为失血过多出现休克以及贫血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目前临床对于黏膜下子宫肌瘤主要有两种治疗方式,即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如果患者年龄>45 岁且没有生育要求,随着绝经的到来子宫肌瘤也会缓解自愈,因此可采用保守治疗。但如果患者年龄<40 岁,且具有生育要求,则可采取手术方法剔除子宫肌瘤。手术虽然能够避免子宫肌瘤复发和并发宫颈癌的风险,但子宫切除后也会影响患者内分泌,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微创手术具有出血量少以及创伤小的因素,能够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而腹腔镜下手术腹部入路相对于宫腔镜经阴道入路而言,其在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上都具有一定的应用劣势。而宫腔镜利用人体既有管道入路,能够减少对生殖系统造成的损伤,保持患者机体完整性[4,5]。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有着相当的安全性,宫腔镜在发挥出良好短期疗效的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并发症影响。此外术后3 个月,观察组月经周期长于对照组,经期时间短于对照组,月经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接近正常水平。表明宫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有着更小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宫腔镜手术不会对子宫内膜造成新的创伤,而腹腔镜手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穿刺过子宫内膜来切除肿瘤,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综上所述,宫腔镜手术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其治疗价值明显高于腹腔镜手术,短期内对患者经期时间、月经周期以及月经量造成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可以作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首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