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行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01-07 07:30赵健江科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胺碘酮房颤心肌梗死

赵健,江科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 泰安 271000

临床上,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类并发症,会直接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输出量,致使患者心功能损害加重,增加患者死亡风险[1]。相关数据指出,心房颤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病率在10.0%~15.0%左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心肌梗死后1周左右,与患者年龄、大面积心肌梗死等因素相关,会对已经出现缺血表现的心肌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关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强调恢复患者窦性心律和控制患者心室率两点要求。西地兰属于快速强心药,胺碘酮则属于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药,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该文即择选该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就胺碘酮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择选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1~80岁,平均(71.3±10.4)岁;心室率(128±13)次/min;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1.4±5.6)h;左心室射血分数(66.7±8.1)%。研究组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1~78岁,平均(71.5±10.6)岁;心室率(126±11)次/min;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2.5±5.2)h;左心室射血分数(65.2±8.6)%。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西地兰药物治疗方案,具体用法如下: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国药准字H31021178,规格2.0 mL∶0.4 mg,2.0 mL×5支),肌注或静脉注射给药,首次用药药物剂量控制在0.4~0.8 mg,之后每间隔2~4 h,给予患者西地兰0.2~0.4 mg注射治疗,总量控制在1.0~1.6 mg范围。西地兰药物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属于以下几类,应慎重进行使用:①患者存在严重肾脏功能不全,或严重心肌损害;②患者近期使用过洋地黄类强心药物;③患者钾含量水平过低;④患者不良反应程度如过于严重,包括恶性、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停药。

研究组患者行胺碘酮药物治疗方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4923,规格2.0 mL∶150.0 mg×10支),首剂剂量控制在150.0 mg,与20.0 mg葡萄糖混合后,静脉注射给药,注入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之后按0.5~1.5 mg/min标准持续静脉滴注。此时,观察患者房颤控制情况,如整体效果不理想,间隔30 min后,给予患者75.0~150.0 mg的追加负荷量,静脉注射次数上限为3次,患者房颤转复即可停止用药。胺碘酮药物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属于以下几类,应注意用药:①患者存在交叉过敏,对碘过敏;②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③合并肝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以及低血压患者慎用;④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慎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有效率。显效:用药后,患者心房颤动症状消失;有效:用药后,患者心房颤动改为阵发性发作,可自行停止,且没有其他相关并发症;无效:用药后,患者各项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窦性心律过缓、恶心呕吐、心源性休克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者用药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有效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medication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3 讨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发生了明显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的持续性、急性的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多见持久、强烈的胸骨后疼痛表现,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和休息无法有效缓解。同时,多数患者存在进行性心电图变化、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等表现,常见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发生,如患者在一些特殊诱因影响下,导致冠状动脉出现粥样斑块破裂,且破裂位置发生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或血块,致使冠状动脉堵塞,就会最终导致急性的心肌缺血坏死。其他因素,如冠状动脉痉挛,或心肌耗氧量快速急剧增加,也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常见且相对严重的一类并发症,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受泵衰竭、心电不稳定、交感兴奋过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常见多种心律失常表现,并多伴有房颤,发病率约占患者总数的10.0%~15.0%[3]。心房颤动是临床较为常见、发生较为频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表现,年龄因素是房颤的主要影响因素。患者发生房颤时心房激动频率一般会上升至300~600次/min,心跳频率快且表现不规则,部分情况会达到100~160次/min标准。与正常人相比,房颤患者除心跳加快外,绝对不整齐也是一个主要特征,其表明患者心房已经丧失正常的收缩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与心房颤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患者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对此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科学的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发展,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冠状动脉发生突然性的闭塞,导致血流中断,从而引发的心肌全部或局部缺血性坏死表现,临床症状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等。心肌梗死的主要成因和危险因素主要有3点:①冠状动脉闭塞,②心排血量突然性降低,③心肌需氧量和需血量突然增多[4-5]。针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也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现阶段,临床用于房颤控制的常见药物以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Ca2+拮抗剂等几类为主,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效果不能达到预计要求,或受到明显限制。究其原因是治疗方向错误,对于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给予升压药和静脉正性肌力药,以增加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在这种背景下,洋地黄类药物并不具备对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相关的房颤的良好效果,因此对控制心肌梗死患者快速室率,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不会有很好的表现。β受体阻滞剂与Ca2+拮抗剂虽然具有降低心室率的作用,但如果患者自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对以上两类药物也会出现明显的血管扩张敏感和负性肌力作用敏感表现,进而加剧患者心力衰竭、低血压等问题。总的来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并不适用一般的控制房颤的药物,尤其危重患者受限制较为明显,必须更改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西地兰属于快速强心药,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以对患者心肌收缩起到加强的作用,减慢心率和传导,是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对于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有着良好的疗效[6-7]。同时西地兰也具有作用快、蓄积性小等特性,且对比其他洋地黄类强心甙,该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从临床药物使用来看,西地兰经肠胃道吸收效果较差,在肠内无法做到完全吸收,一般在用药后2 h开始见效,持续3~5 d后作用消失[8-10]。西地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几点注意事项:①西地兰过量时,较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黄视、头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②该药物具有蓄积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一些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头痛、恶心等,患者需严格遵照医生医嘱用药;③部分患者不适合使用该药,如肾脏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肌损害者等。西地兰还存在一些常见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②心律失常反应,如患者使用洋地黄过程中,出现突然性的心率转变,就需要考虑洋地黄中毒问题;③神经系统表现,包括眩晕、失眠、头痛等。综合以上因素,西地兰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需调整药物的选择,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几年,临床使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用于心室率的控制、转复窦性心律,以及维持窦性心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胺碘酮是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药,药物进入人体后对于心肌具有电生理干预作用,可实现心肌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的有效延长,对于突触的钠离子流速具有抑制作用,进而发挥良好的心肌电生理抑制效果[7]。同时,胺碘酮对于心肌α和β受体拮抗作用,具有轻度的促进作用,药物本身带有一定的Ⅰ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性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还可对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起到协同的作用[11-13]。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断剂,从药物效果来看其产生的电生理作用,包含Ⅰ类~Ⅳ类全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其中以对窦房结的抑制,和对房室交界区自律性的抑制为主,其他作用包括减慢房室旁路、心房和房室结引导,促进心室肌、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和APD延长,促进旁道逆向和前向有效不应期延长等,综合以上作用该药物对心律失常有广泛的控制和治疗效果。对比其他几类药物,胺碘酮不仅对房颤有着良好的疗效,且促心律失常反应少,对于多种临床情况均适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归属禁忌范畴,胺碘酮的使用不会增加患者病死率,不会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因此是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优选药物。胺碘酮在对房颤的转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其转复率在55.0%~92.0%,对于控制心室率也有着良好的效果,尤其静脉给药方式可进一步提高药物起效的速度。给予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胺碘酮药物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的多数不良反应,仅与胺碘酮药物的总积累量有关,且药物过敏反应不受总积累量影响,因此只要做好胺碘酮药物剂量的科学控制,就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该组研究中,研究组40例患者仅1例出现“恶性呕吐”不良反应表现,证实胺碘酮的安全性良好。胺碘酮的给药途径更加丰富,口服用药也可达到延长心房和心室复极化时间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减慢窦性心律,并且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良好,对于提高治疗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14-15]。此外,胺碘酮在人体组织内的转运较为缓慢,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不同患者的生物利用度具有一定差异,整体在30%~80%范围区间,药物进入人体后会在组织中蓄积,尤其是脂肪组织,有利于药物治疗效果的发挥[16-17]。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40例患者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P<0.05)。这与李娜[18]的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的76.47%基本一致(P<0.05)。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对比西地兰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胺碘酮房颤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