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苗, 苏 云, 李 俊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中心环节[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服装材料学”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应用价值,围绕纤维—纱线—织物—服装脉络展开,系统介绍了纤维原料、纱线结构、织物结构特点、织物的服用和成衣加工性能、常用服装面料的品种及其适用性,以及服装辅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等。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如何适时、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目的,是“服装材料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校(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与其他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2017年作为纺织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为满足我国社会与教育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与职场需求、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以及学生发展与校友期望,本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确定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实现了校内、校外教学评价的“双循环”机制。本专业于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服装材料学”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为学生后续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基本和复杂工程能力的训练提供基础支撑,是学生未来从事纺织服装领域的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品牌运营以及教学科研或其他相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基础。“服装材料学”课程由理论课、实验课和工厂参观实习三部分组成,形成了融合理论、实验和实践的三维立体式教学体系(见图1)。
(1)课堂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图1 “服装材料学”课程三维立体式教学体系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服装材料在全生命周期纤维—纱线—织物—服装四阶段的构成、性能、表征理论知识和相关应用技能。
(2)实验室性能测试以学生动手实操为主,结合分组实验和数据分析汇报,通过引导探索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鉴识、应用、开发能力,提高知识运用素养。
(3)工厂参观实习以纺纱、面料和服装工厂的实地考察为主,通过参观实习使学生建立对服装材料的科技特征、审美属性和商品价值的系统认知。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把握服装材料的产业技术特征、消费者使用需求、市场价值规律,解决时尚领域相关复杂设计与工程交叉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他们正处于政治意识及公民意识萌芽期,也是建立“三观”的重要阶段。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三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服装材料学”属于工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其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使课堂教学如盐入味、润物无声[4]。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征和“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特点,可将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归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生态文明、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七大维度。
(1)政治认同是指“服装材料学”课程中涉及诸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相契合的专业内容与案例,将纺织服装行业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相结合,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家国情怀涉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使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以建设纺织创新强国为己任的使命感。(3)文化自信是指我国纺织服装材料的发展积淀了悠久的历史,纺织人的优秀技艺彰显了我国在纺织行业的特色文化底蕴。通过强化学生的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意识到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具备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严谨踏实的操作风格,并引导学生将创新求实的科研精神贯彻到底。(5)生态文明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经济发展等相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6)法治意识是指让学生体会纺织服装行业的各项工艺流程和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引导学生做遵纪守法的从业者。(7)职业素养是指结合未来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根据各章节的教学任务,提取主要的思政元素并强化思政内涵。将思政元素要点恰当地融入教学内容,并适时、适当地开展思政教育。结合时政和热点事件,及时更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自主、自愿地进行思考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绪论、服装用纤维、服装用纱线、服装用织物结构、服装用织物的服用性能、服装用织物的特征及其适用性、服装辅料和工厂参观实习等。结合各章节内容,明确在教学中涉及的思政维度及相关教学案例,表2所示为部分章节内容。
表2 “服装材料学”课程思政元素(部分)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人才培养的理论、实践等各环节。在“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中,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解构和重组,采用故事、事件、视频等多元化的知识点教授方法,利用案例研究、互动交流、专题讨论等多维度的组织方式,构建多向交叉学习网络,以“沉浸式”学习模式培养有情怀、有温度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
“服装材料学”第六章为服装用织物的特征及其适用性,根据纤维原料、纱线特点、织物组织、织物外观等可将丝织物分为14大类和36个主要品种。由于丝织物种类繁多,在授课过程中仅依赖理论教学和面料小样分析不仅枯燥无味,也难以深入挖掘丝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无法达到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目的。下面以“服装材料学”课程中丝织物章节的教学为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
“丝”是历史最为悠久服装原材料之一,我国早在古代黄帝时期便开始养蚕缫丝。“一带一路”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推进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丝织物章节能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在历史文化方面,可提炼丝绸历史、丝绸之路、丝织物风格变迁等元素;在技艺传承方面,可提炼四大名锦、非遗技艺、文物复原、工匠精神等元素;丝织物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在高级定制和成衣中的应用,也能够体现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知行合一。为达到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需要将新闻热点、历史故事、名人传记融入理论知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图2所示为“服装材料学”丝织物章节教学过程和实践路径设计。
图2 丝织物章节教学过程和实践路径设计
以三星堆遗址发现丝绸制品残留物的新闻热点引入课程,在讲述丝绸织物时,注意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保护历史。课堂上分享王亚蓉团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物的考古与复原的案例,如素纱禅衣、彩纹凤鸟锦衣等,以大国工匠的人格魅力彰显中国古代服饰的魅力。在完成丝织物的主要品种及服用性能特点讲授之后,通过设计与丝织物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检索资料并进行专题汇报。最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锻炼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运用能力。
“服装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融合理论、实验和实践的三维立体式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根据课程特点,提取主要的思政元素,强化思政内涵,并适时、适当地开展思政教育,采用故事、事件、视频等多元化的知识点教授方法,利用案例研究、互动交流、专题讨论等多维度的组织方式,构建多向交叉学习网络,培养纺织服装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