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动向(2010-2020)*

2022-01-06 08:28严贝妮鲁唱晚
图书馆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基层服务

严贝妮,鲁唱晚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1 引言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固本之源,也是最广大群众文化权益得以保障的关键阵地。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正式拉开序幕,此项活动旨在通过培训基层图书馆馆长的业务技能,促进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2012年,第四届百县馆长论坛的召开,推动了基层图书馆在免费开放中的服务创新[2]。自“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和“百县馆长论坛“成功举办以来,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的文献数量日益攀升。2016年,文化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基层文化机构改革[3]。2017年,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强调,要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4]。《规划》还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指标,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中央对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多部政策的颁发以及乡村振兴、文化精准扶贫等战略的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人才队伍缺失等成为发展瓶颈。如何促进其服务的提质增效,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当前,已有部分研究者对2013年之前的基层图书馆研究动向做出述评[5-7]。基于此,本文首先辨析基层公共图书馆概念,进而对2010-2020年间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综述,全面分析和总结当前研究特征,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2 研究概况

2.1 基层公共图书馆概念内涵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概念,需要从“基层”与“公共图书馆”两方面界定。“基层”可理解为体系中最低一级。2012年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指出“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8]。”此标准中对公共图书馆的划分是按照行政区划标准进行分类。根据此标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层级,最高一级是国家图书馆,其后依次为省级、地级、县级、乡镇公共图书馆等。因此,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外延范围中,就包括了县级公共图书馆和县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如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等。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都不属于公共图书馆范畴之内,基层公共图书馆类型仅包括独立建制的图书馆[9]。大部分学者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等同于基层图书馆,这种定义实质上忽略了“公共图书馆”的属性。

基于此,本文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界定为:我国县一级行政单位以下(包括县级)的公共图书馆,涵盖乡镇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村图书馆等独立建制的、免费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普遍公益性的图书馆,而不包括学校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等。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的最低一级,因此,对社区图书馆设置在城市或者乡村不做区分,即城市社区图书馆、城市街道图书馆也均包含在本文的研究对象之内。

2.2 近十年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数据特征

笔者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结合本文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定义,采取检索式TI=“基层公共图书馆”OR“县级公共图书馆”OR“乡镇图书馆”OR“社区图书馆”OR“街道图书馆”OR“农村图书馆”,并限定文献类型为期刊和学位论文,检索时间范围为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检索日期截至2021年7月17日。检索初步返回1 774条相关结果,通过阅读剔除不相关文献后,确定1 591篇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高峰热点阶段。2010年是国内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的高位起跑点。第二阶段—2011~2014年稳定发展阶段。2011年发文量有小幅减少,此后至2014年发文量平稳且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说明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仍是当时图书情报领域的热点研究议题,这与当时百县馆长论坛的召开和国家对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植密切相关。第三阶段—2015~2019年起伏前进阶段。虽然该领域研究论文在2015~2018年间逐渐回落,但2019年,中央发布多份文件推进基层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10]及同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11]中均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2019年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又呈现出爬坡趋势。2020年论文数量较少,但与文献的发表与收录存在时间间隔有关,2020年的文献仍未收录齐全。

图1 2010~2020年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发文情况

3 研究主题分析

我国近十年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研究虽然发展较为缓慢,但整体数量仍旧可观,研究成果颇丰。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管理、资源建设以及服务四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展开探讨。基于此,本文研究主题分析围绕上述几大领域展开,具体研究脉络如图2所示。

图2 近十年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脉络

3.1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研究

3.1.1 履行社会教育职能

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中,学者认为基层公共图书馆需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以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周萍等认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之一是农村文化中心[12]。常宏同样指出基层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履行是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13]。同时,徐琳则通过调研馆校合作的开展,论证基层公共图书馆辅助学校教育的可能性[14]。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最主要的文化机构之一,其拥有的浩瀚文献资源,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并且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无差别性,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从中受益。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占比较大,教育资源又相对短缺,公共图书馆需发挥教育的补充作用,致力于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但由于基层地区群众文化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公众服务时,应首先对当地群众的文献信息需求展开研究,才能“对症下药”,在发挥教育职能时事半功倍。

3.1.2 助力文化精准扶贫

基层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研究在近几年不断涌现,与国家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策略的探讨上。学者普遍赞同文化扶贫工作本质上是在扶“智”,但梁超认为,当前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精准文化扶贫距离完成扶“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15]。在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助力文化精准扶贫这一问题上,郑佳佳补充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与多方主体如高校、政府部门深化协作关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群众的素养教育[16]。张建则通过对河南省社旗县图书馆扶贫实践的分析,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构建扶贫路径[17]。

上述文献普遍从基层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现状入手,揭示目前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策略。但这种研究较为宏观,基于具体实践案例分析当前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研究较少,反映出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机制尚未成熟。基层公共图书馆本身作为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的最低一级,在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帮扶的位置。要完成角色转变,从被动转向主动帮扶,应首先加强自身建设。因而,在基层公共图书馆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研究这一主题上,也可适当向如何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实力研究转变。

3.2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研究

3.2.1 管理模式探索

研究者主要探索基层公共图书馆新兴的管理模式——社会化管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又可细分为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外包和图书馆的管理外包。曾婷婷认为政府购买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外包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的全新突破[18]。管理外包是指将图书馆全部或大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通常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19]。陈雪梅倡议政府加快相关法制建设、外包商强化自身实力、读者提高对管理外包的理性认识来完善管理外包[20]。社会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学者对其争议集中在服务质量保证、服务人员等方面,多数学者对解决公共图书馆外包存在问题的建议普遍趋同。比如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评估机制、强化人员管理等[21]。

3.2.2 人力资源管理

杨允仙研究指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与馆员素养息息相关,且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2]。周晓英也表示图书馆最珍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23]。而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万行明等认为时下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存在新人员招聘困境和干部队伍专业能力缺失的问题[24]。如何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总结研究者提出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基层公共图书馆层面,需加强自身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②馆员自身层面,在忠于职守、保持对职业热情的同时,主动学习探索,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③政府层面,要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力度。此外,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增加馆员的职业满足感和自信心,也是激励人力资源发展的途径之一。实践层面,各地也积极举办面向图书馆馆员培训的会议或讲座,为基层公共图书馆馆员专业技能的成长创造条件。未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下,将有更多的优质人才集聚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事业。

3.3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研究

3.3.1 古籍资源建设

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保护面临着众多的现实困境,集中在重视度低、人才稀少、保护条件缺失等方面。不同学者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展开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策略。翟淑君从人员、制度及物质资金三方面对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完善策略[25]。刘芸认为古籍数字化在保护古籍的同时,也有利于其普及推广,提高资源使用度[26]。陶鑫提出托管制度,即基层公共图书馆可将古籍保存在基础设施完善的省级馆中,但相关部门积极必须做好协商工作以避免所有权争夺局面的出现[27]。可以看出,基层公共图书馆需从硬件即物理设备与馆内环境和软件即专业的古籍工作队伍两大方面来促进古籍资源的建设。

3.3.2 数字资源建设

总体而言,研究者普遍发现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尚不成熟。研究者通过客观分析外部环境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造成的变化,从而为基层公共图书馆长足的发展献言建策。现有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讨数字环境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周岚岚明确指出在数字化阅读普及的时代,县级公共图书馆需扩充数字资源馆藏比例,并突出特色资源建设[28]。周雪景也对民族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打破数字资源建设的桎梏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29]。另一方面,研究者探讨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一直是业界的热点研究主题之一,体现了业界的与时俱进。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为其提供建设的资金等物质条件,另外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呼吁广大群众增加数字资源的使用频率。

3.4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研究

3.4.1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在服务对象方面,研究者主要探讨基层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包括老人、儿童、特殊群体等。比如徐草重点分析杭州市萧山区图书馆老年读者活动的工作,启发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老年读者服务[30]。张英莉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县级公共图书馆调研发现,县级公共图书馆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效能低、馆员技能素养缺失等问题[31]。高瑜从服务资源、方式、内容的角度探讨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完善青少年服务[32]。李志芳认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应鼓励更多的视障人士利用图书馆资源,给予其更多的关怀[33]。综上,一方面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普遍存在着资源短缺、人才队伍缺失以及主动服务意识较差的问题。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须弥补上述不足之处,提高对各类群体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为地区的流浪汉或拾荒者群体提供服务可作为研究主题之一。流浪汉或拾荒者群体的基本需求虽不是精神文化需求,但公共图书馆拥有空间休闲的功能,可为其提供暂憩场地。此外,也可与社会福利机构合作,满足其生活需求。通过整合筛选招聘信息,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此种做法也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帮扶贫困群体的策略之一。

3.4.2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的研究集中于阅读推广服务。陈雅等认为全民阅读的推广主要依靠基层公共图书馆[34]。基层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与第三方合作开展读书节、公益讲座等大型活动。公共图书馆负责活动的设计、组织,政府、社会各界等第三方提供资金或人员方面的支持。二是由基层公共图书馆独立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在阅读推广的对象上,研究者多赞同基层公共图书馆应重点关注对未成年群体的阅读指导。沈思颖从晋江市的少儿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中得出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35]。在基层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实践制约因素上,庞余良指出人才的缺失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无法持续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原因[36]。对此,蒋恩智等深入探究阅读指导员制度,通过打造专业的阅读指导员队伍来保障阅读推广服务质量[37]。除了组建阅读指导员队伍之外,王晓晨等探索阅读品牌的打造和阅读推广方式的创新[38]。综上,对基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为少年儿童提供阅读推广服务和阅读推广工作发展对策研究这两大方面。今后研究视野也可转向线上阅读品牌培育的研究,结合线上渠道,打造可令基层公共图书馆“出圈”的阅读品牌,加大公众对其的关注度和到访率。

3.4.3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基层公共图书馆势必需要顺应时代背景,推动服务的创新和改革,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并实现自身发展。在早期,研究者多建议基层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平台,比如付蓓指出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读者QQ群,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服务[39]。随着技术的普及,大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已利用上述新媒体平台创新服务方式,但其服务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刘阳等对我国1 60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其存在着微信平台整体影响力较低,其运营、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地域差异[40]。基层公共图书借助新媒体平台提供稳定高质服务任重而道远。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服务效率[41]。未来,基层公共图书馆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公众服务的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是亟待深入探讨的重点课题。

4 未来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动向

4.1 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以辨析基本概念

基层图书馆包含多个主体。由于基层是各个体系中的最低一层,因而基层图书馆通常情况下是指图书馆体系中的最低一级。但图书馆的类型众多,图书馆体系也分为公共图书馆体系、学校图书馆体系等。在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基层图书馆是指县级公共图书馆、乡镇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等。在学校图书馆体系中,基层图书馆则包括指基层地区学校中的图书馆。就目前研究来看,研究者鲜有对基层公共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的概念进行辨析。多数文献中不加以区别,虽文献题名为基层图书馆,却实际上是指基层公共图书馆。未来,将基层公共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加以辨析是理论研究的课题之一。另外,对于农家书屋是否属于图书馆体系也有待商榷。2007年农家书屋作为惠民工程全面推广,其目的是推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2]。近年来,农家书屋正在向图书馆分馆转变。2016年,文化部、财务部等印发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动符合条件的农家书屋成为图书馆分馆[3]。在政策推动下,四川省对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进行了试验,首批试点于2019年取得了可观成效[43]。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农家书屋进入图书馆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此,农家书屋并不属于图书馆范畴之内。当前研究成果中,普遍混用基层图书馆、基层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概念,因此,未来还需加强对相关概念的辨析,重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4.2 跳出“舒适圈”以丰富研究方法

现有相关研究的方法较为单一,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多总结单个馆的实践经验,或从宏观角度分析当前现状、点明问题,最后提出对策。虽然定性研究方法已成稳定规范体系,且可操作性强而成为研究者的首要选择,但容易出现纯经验总结,或因缺少数据支撑而导致文章信度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要加强定量研究,掌握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其次,今后在研究基层公共图书馆相关主题时,也可使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方式。比如,在摸索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机制时,可引入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形成性评价理论。形成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完整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生的表现,以便产生及时反馈,从而调整教学计划[44]。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评估评价也可考虑采用此种评价模式,对其服务进行实时记录考察,实现即刻反馈。又如,采用田野调查法,在一段时间内,直接观察馆内举办的活动或日常运营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就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综上,学者可跳出案例研究、网络调查法的“舒适圈”,积极拓宽学习领域,了解掌握其他研究方法,并应用到基层公共图书馆领域,使相关主题研究迸发新的活力。最后,适当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合作研究。当前,业界学者多探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软件”配置,即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资源建设等。而鲜有学者针对“硬件”设施展开思考,比如其空间规划。不少关于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硬件”研究的文献,如建筑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为其他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独立撰写的。图书馆界学者若能参与其中,为其提供不同的视角,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软硬融合”,也可从不同角度助力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4.3 把脉前沿热点以延伸研究边界

4.3.1 关注馆校合作,跟踪职能拓展研究

馆校合作是公共图书馆拓展教育职能的路径之一。2015年,教育部、文化部等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中小学图书馆要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合作[45]。这一政策为突破基层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瓶颈,促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合作给予了支持。在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推崇素质教育的时代,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的合作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强大动力。但目前,对馆校合作的研究,尤其是对基层地区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的研究甚少。基层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合作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首先,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助力中小学阅读推广的路径进行探索。公共图书馆依靠相对充足的资源,可指导中小学图书馆或与中小学联合开展阅读推广,促进书香校园建设。其次,开展基层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二者资源的互联互通,推进中小学图书馆馆藏建设。最后,开展公共图书馆帮扶中小学图书馆研究。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业务的各个方面,相较于中小学图书馆,都处于引领者的位置,有能力带动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探索一条高效的帮扶路径可作为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4.3.2 搭载新兴技术,探索数字人文研究

近年来,数字人文为图情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引发了对图书馆学研究主题的不同思考。在基层公共图书馆领域内,数字人文技术应用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当前,由于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辐射范围有限,服务对象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其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利用数字人文来进行学术服务、知识服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公共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之后,如何加强宣传推广从而引导基层群众的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也是数字人文技术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应用的重难点之一。数字人文可以在基层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基层群众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深入开展。对国内外目前已有的数字人文实践进行调研,结合基层地区的特性,探索数字人文服务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趋势。此外,建立具有数字素养的馆员队伍,分析数字时代中,基层公共图书馆馆员应掌握的技能与专业知识也是主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4.3.3 把握时事要点,深入空间建设研究

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同时兼具教育、休闲、文娱、交流等多种作用,其空间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思考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可从空间建设入手,通过调查当地风俗及居民诉求,探索实用又兼具特色的空间建设方案。鉴于图书馆学科不包括空间理论知识,因此,研究者可与社会学领域专家合作,引入“空间社会学”理论,探索最匹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方案,增加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提高到访率。此外,结合当下时政热点,打造主题阅读空间也是研究方向之一。在强调高校教育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背景下,各地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始了思政空间建设的实践,已有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思政空间建设路径提出建议[46]。由此可见,在基层公共图书馆领域中,也能适当借鉴这一思路展开相关研究。如可结合建党一百周年的大背景,探索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红色阅读空间建设路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4.3.4 革新地区图书馆条例,增补标准规范研究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的施行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法制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但一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标准规范的体系建制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在实践层面,在《公共图书馆法》问世之前,多省也发布了本地区适用的公共图书馆条例或标准。比如,安徽省实施的《安徽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47]、四川省出台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48]。由于这些标准规范出台的时间都比较早,时至今日,里面的部分内容不利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部分条例的适用对象范围,不包括县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就使其处于“无枝可依”的情境中。此外,专门针对基层公共图书馆设置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条文都比较少。在理论层面,研究者对于基层公共图书馆规范的相关研究也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体系中,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关于其标准规范的研究都暂时处于相对空白状态,此后研究者可积极与图书馆、政府部门合作,弥补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

5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强调需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49]。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示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0]。虽在政策支持下,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飞跃式发展,但服务效能较低、人才短缺等问题也一一暴露。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十四五”的全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持续关注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强调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化发展及其中心功能[51]。基于此种背景,笔者认为从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拓展、技术应用以及空间升级的角度来探索提高服务效能的路径是合适的切入点。未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保持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事业的关注度,探索可持续发展创新升级的路径是学界和业界的共同使命。

猜你喜欢
图书馆基层服务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走基层
去图书馆